首页 理论教育 高山流水、青松品格-父亲的正直无私与艰辛奋斗

高山流水、青松品格-父亲的正直无私与艰辛奋斗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正直无私,严于律己,对家人对同事都严格要求,吃苦耐劳,生活简朴。父亲对家人要求极其严格。姐姐诸锡筠1966年昆明师院附中高中三年级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了瑞丽县插队落户,经过农村锻炼,后招工回昆明,成长为昆明水泥厂子弟中学的教师。

高山流水、青松品格-父亲的正直无私与艰辛奋斗

父亲为报效祖国,勇于担当,志向坚定,矢志不渝。为立志科教报国,刻苦学习钻研,远涉重洋,游学欧陆,在祖国处于战火纷飞的时局中,毅然学成归国。其后在国内几经坎坷,虽然亲历了旧中国政局动荡、民生凋敝、食不果腹,以及后来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挨批斗、戴帽子、住宅被侵夺,下放“劳动改造”等,却仍然为了胸中信念而坚定不移地奋斗。

父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卢良恕等合影(前排右一为父亲)

晚年的父亲尽管年事已高,却仍在工作学习,常常工作到深夜,经常是凌晨一两点钟仍然可以看到他书房的灯光未灭;在做学科建设方案和做学科建设总结时,他总要多方征求意见,与相关人员商量,常常是几易其稿。在其人生最后的几年,虽然由于健康原因,他不能直接参加科研工作,却仍然十分关心水稻研究进展,尤其是水稻新品种、新组合的选育和推广工作,以及稻作所的发展情况,经常思考科学研究当中的复杂问题,并务求弄通。

父亲还一贯很认真地参加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他认为,民主党派是共产党的助手,作为九三学社的成员,他曾是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顾问。为此他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并认真负责地工作,努力给群众做一个好榜样。到他年迈不能外出时,还经常询问学校的建设和九三学社的组织生活,以及同事们的情况。

父亲正直无私,严于律己,对家人对同事都严格要求,吃苦耐劳,生活简朴。

他曾担任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但他决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我的妹妹诸锡瑛在参加工作几年后,由于所在的单位是昆明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繁忙辛苦,工作单位离家太远,每天来回奔波,感到身体有些吃不消,又要照顾妈妈,就想调换一下工作。她把这个想法向当时担任副校长的父亲提出来了,父亲没有答应她的要求。锡瑛心里相当难受,很不高兴,心想,以自己的父亲现在的职位,是完全有能力帮助自己调动工作的。况且,组织上也多次问过父亲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并承诺由组织出面帮助解决。对此,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妹妹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是一样地为人民服务。一个人要干好一样工作不容易,一定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踏实实,不怕吃苦,这样才能有成就。我们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之后,妹妹再也没有任何机会调动工作了。慢慢地妹妹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父亲不愿用自己的权利来谋取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他从来主张一切幸福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得来,如果是靠他人权势得到的东西,再好也是不光彩的。

父亲对家人要求极其严格。一次全家人在一块吃饭,每人碗里都有一块锅巴,可二哥诸锡明却因为锅巴不好吃要另外去盛饭,父亲当即厉声发话,说道:“你知道农民辛辛苦苦种出一粒粮需要付出多少劳动,你知道我小的时候,以及后来我和你妈还有你们以前过的什么日子,经常吃不饱!一点锅巴,我们一家人都能吃,就你不能吃吗?”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二哥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仁者永怀无尽意。父亲正是这样一个仁者。妹妹诸锡瑛读小学四年级时,因成绩优秀被班里选为少先队中队委员(学习委员)。她回家后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和母亲,父亲和母亲也很高兴。夜晚,女儿睡着了,睡得很香,忽然觉得有人在轻轻地摇晃自己。她睁开双眼,呀!是爸爸。父亲笑呵呵地、高兴地对妹妹说:“我今天跑了很多地方,终于给你买到了中队委员的标志,你看,喜欢吗?”这时,妹妹看到父亲对自己每有一点进步就那样地高兴和关爱,内心深深地感动了。第二天,妹妹带上中队委员的标志,得意地上学去了。(www.xing528.com)

父亲总是极尽慈爱之心,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事和学生中谁生活有困难时,他总是会拿出一些钱来予以资助。父亲晚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请了一个小保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平时对小姑娘像是对自己的孙女一样,经济上除按月给出工资以外,还不时周济她。父亲经常鼓励她多认字、学一点技术,临终时还一直叫着“小王、小王”。他是在担心小姑娘是孤儿,为她以后的生活及前途担心。直到家人告诉他,小保姆的生活已经得到妥善安置,他才放心而去。

父亲为人处世低调谦退,坚持独立思考,一生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真我与本色。他一门心思搞水稻,前前后后算来已超越了大半个世纪,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不算少,但是他不愿接受采访,如果实在必需,他也会一再告知采访者,不要把他太多地写进去。他认为,试验成果是中青年老师和同事们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只是当个参谋而已。父亲孜孜不断的追求,结下了两个硕大的果实:科研的成果和崇高的学人品德。

父亲教书育人逾半个世纪,桃李满天下,受过他教诲的学生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地,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今许多学生虽已年逾花甲,或退休在家,或发挥余热,但是他们对父亲的众多特点,如他诲人不倦,对于后学,总是耐心地传道授业解惑,竭诚帮助,为人温和敦厚,平易近人,治学严谨,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等,始终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正是在父亲和母亲崇高的品德影响和无形的身教下,我们兄弟姊妹也自立自强,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大哥诸锡云自1965年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服从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成长为高级研究员,并担任研究室主任,2次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并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二哥诸锡明1967年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虽经“文化大革命”,几经磨难,经过努力最终就职于昆明工学院(现为昆明理工大学)基础部,成长为校工会副主席、副教授。姐姐诸锡筠1966年昆明师院附中(现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中三年级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了瑞丽县插队落户,经过农村锻炼,后招工回昆明,成长为昆明水泥厂子弟中学的教师。妹妹诸锡瑛虽未下乡,但是迫于“文化大革命”的形势,于昆明师院附中(现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初中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作,但她自学成才,有了专科学历,成为统计员。我自己(诸锡斌)1966年于昆明师院附中(现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初中毕业后,也作为知识青年,到姐姐所在的瑞丽县插队落户,1972年返回昆明后,于昆明冶金研究所(现为昆明冶金研究院)当工人;国家恢复高考后,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通过自学,于1978年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后又于1985年考取山西大学研究生,通过三年学习顺利毕业,获硕士学位。现在已成为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尽管已经退休,但还在为教学和科研奔忙。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父亲、母亲的音容笑貌仍如在眼前,没有父母的教导和崇高品质的熏陶,我们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是很难坚定向前的。

2003年10月1日凌晨,虽然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父亲仍带着对祖国、对人生以及毕生为之奋斗的农业事业的无限眷恋,与世长辞了。父亲经历了世纪风云的变迁,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艰难建设的历程。父亲没有为我们和亲属留下什么财产,却用毕生的经历、心血和人品,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印证了他在自勉联中写下的“甘愿作春蚕,呕心沥血,抽尽最后一根丝”的人生诺言。父亲其人如春风大雅,其学如秋水文章。他虽然已经离世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刻入我们的心里而又宛在目前,永不消逝。他在学术上的创建和为人为学的精神,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云南省委原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孙淦到家看望慰问父亲

父亲曾对家人和学子说过,自己毕生抱定信念,只求做到为人为学无愧无悔。他正是以胸怀高远的志向而又临深履薄的作风,经历风霜雪雨,一心向学,热爱祖国,踏遍青山红土,致身于农,素面仁心,奉献毕生,走过了自己94年的人生路。他不仅自己无愧无悔,而且润养他人。他满意地驾鹤而去了,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抚酒扪心,他老人家不会有临觞之叹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