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之战获胜,完颜亮被杀,金军北撤,令南宋国内的抗金呼声再次高涨起来。朝中的主战派纷纷上书请求出兵北伐、收复失地。可是,早已被金兵吓破胆的宋高宗却不愿意出兵,仍然坚持和谈。
面对全国上下的抗金形势,宋高宗感到很无奈,于是他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昚,让新皇帝去处理这些麻烦事,自己则躲到皇宫养老。
太子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原名叫赵伯琮。赵构因为亲儿子死了,就收养了赵伯琮,并给他改名叫赵昚。
1162年6月,赵昚正式登上皇位,第二年改元为隆兴。这位新皇帝就是宋孝宗。宋孝宗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岳飞平反昭雪,下诏追复岳飞原职,还积极寻找岳飞的后人,重新录用。这一行为也表明了他对金国的主战态度。
宋孝宗是个主战派。与宋高宗相比,他恢复中原的决心很大。1163年正月,宋孝宗任命老将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为北伐做准备。
4月,张浚接到孝宗命令,调兵八万,兵分两路,向金国发起进攻,意欲收复中原。当时,金国的主力屯于虹县(今属安徽)和灵璧,所以北伐的首要目标就是这两个地方。时任淮西招抚使的李显忠率领一路人马进攻灵璧;另一路人马则由邵宏渊率领,进攻虹县。
5月,李显忠攻克灵璧,首战告捷,北伐军士气大涨。但另一路的主将邵宏渊却在攻打虹县时遭到顽强抵抗。李显忠派灵璧投降的金兵到虹县劝降,虹县城内的金兵才放下武器,出城投降。
可这样一来,邵虹渊就感到不痛快了。他认为李显忠是跟他抢功。同时,邵宏渊军中有个士兵违纪,被李显忠给处决了,也让邵宏渊感到很没面子。两位主将之间由此产生了矛盾。
随后,李显忠攻打宿州时,邵宏渊为泄私愤,不肯出兵相助。当李显忠费力攻下宿州后,邵宏渊又急匆匆赶来,想分享这一胜利果实。
宿州收复后,宋孝宗十分高兴,给李显忠升了官,让他当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让邵宏渊当副使。邵宏渊更加不满了。主帅张浚明知两名将领有矛盾,也没能及时调停,这使矛盾更加激化。
就在此时,金军又来攻打宿州。李显忠忙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迎战,打退了金军。不久后,金军再次反扑,出动十万步骑兵,想要夺回失地。李显忠再次率军迎击,并与邵宏渊约定,希望绍宏渊出兵援助,夹击敌人。然而,当李显忠出兵后,邵宏渊却并未如约出兵,甚至还和部下说起了风凉话:“这么热的天,我在城里摇扇子还嫌热呢,他们在外面顶着大太阳苦战,怎么受得了啊?”
邵宏渊不肯出兵相助,李显忠孤军作战,伤亡惨重,最后只能下令撤退,宿州再次被金军占领。宋孝宗发动的第一次北伐战争就这样草草结束了。(www.xing528.com)
北伐失败后,朝中的主和派乘机大做文章,极力攻击主战派。宋孝宗也感到很尴尬,本来上台后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还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了平衡两派的矛盾,宋孝宗只好把主和派的汤思退升任为枢密使,跟主战派的张浚职位相同。这样一来,南宋朝廷就完全陷入了两派的斗争之中。
宋宁宗时韩侂胄组织大军北伐。
汤思退是秦桧的余党,一向主张议和。升了官后,他更是忙前忙后地与金国联系,向金国求和。一旦宋孝宗反对议和,汤思退就搬出另一个更主张议和的人——太上皇赵构。赵构虽然退位去当太上皇了,可他不甘心远离国事,总要进来掺和掺和。宋孝宗又是个十分孝顺的儿子,即使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也不愿顶撞赵构。他最后还是屈从了太上皇的旨意,同意与金国议和。金国方面,新皇帝完颜褒因为统治尚未稳固,无力再进攻南宋,也愿意与宋议和。
1164年12月,宋金两国再次订立和议。考虑到大宋君臣都爱面子,这次金国在和议上做了一些修改,把原来的君臣之礼改成了叔侄之礼,就是宋朝皇帝称金国皇帝为叔叔。当然,每年给金国的“岁币”是少不了的,只是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至于领土边境,还遵照旧约。
和议签订,自然引起朝中主战派的强烈反对。张浚多次上书,希望不要与金国议和。主和派好不容易动用太上皇说服宋孝宗与金国议和,岂能让张浚破坏?主和派大肆攻击张浚,将北伐失败的责任全推在他身上。宋孝宗一时也乱了方寸,就罢免了张浚。几个月后,张浚在忧愤之中死去。
隆兴和议订立后,宋金两国又维持了40年的和平。一直到宋宁宗时期韩侂胄北伐,形势才又发生变化。
读史学成语
魂不附体: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慌,又形容为情所感,不能自主。也指人死亡。魂:灵魂、魂魄。
例句:一个彪形大汉,竟然被一只小小的老鼠吓得魂不附体。
鞍前马后:原指随从将官出征,后比喻跟随在别人后面,小心伺候。鞍,马鞍。
例句:他跟随刘司令多年,鞍前马后,立下了不少战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