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年,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28岁时,包拯考中进士。按照宋朝的惯例,考中进士就能直接当官,可包拯是个大孝子,信奉“父母在,不远游”。因此,直到36岁父母都亡故后,包拯才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当了县令。
包拯刚上任不久就有人来告状,说他的牛被人割去了舌头,请求把坏人揪出来。包拯觉得这应该是仇家干的,就想了一个找出凶手的主意。于是,他就对告状的人说:“既然你的牛的舌头被割掉了,那你干脆把牛杀了,做成熟牛肉卖了吧。”
告状的人一听,心想:这县令是不是个糊涂蛋啊!前几天才刚刚贴出告示,不让百姓私杀耕牛,现在怎么又让我杀牛呢?
这人既生气,又不解,但县令的话又不能不听,于是只好回到家把牛杀掉卖肉了。
第二天,包拯刚到衙门口,就有个人兴冲冲地跑来告状说:“大老爷,有人杀牛啦!”
没等这人把话说完,包拯就大声喝道:“说,你为什么割掉别人家牛的舌头,还来诬陷他私自杀牛?”
这人一听包拯的问话,知道自己做的事被包拯识破了,吓得瘫坐在地上,乖乖认了罪。
这次断案,让包拯“一炮而红”。老百姓纷纷夸赞说包拯断案如神,是个了不起的好官。
3年后,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端州盛产端砚。每年,端州都要挑选一批精美的端砚进献给朝廷。以往的知州都会趁机向老百姓征收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端砚,多出来的部分则变卖成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用来贿赂朝中的权贵大臣,换取升官发财的机会。老百姓的负担很沉重。
包拯一上任,手下们自然也溜须拍马,送上几块端砚,可包拯根本不吃这一套。不仅如此,他还立刻派人彻查以往官吏贪污端砚的行为,同时下令:以后只许按朝廷征收的数量向百姓征收,一旦发现州县官员私自增加数量,一律重罚。包拯的这些措施有力地整饬了之前的不良风气。(www.xing528.com)
包拯为人称道的主要有三点:两袖清风、不畏强权和为民申冤。包拯曾担任过监察御夫、谏议大夫等,这类官职的工作之一就是弹劾朝中违法乱纪的官员。包拯在任期间,弹劾了不少官员,为此甚至得了一个“阎罗”的称号。
包拯断案。
北宋时期,三司使管理盐铁、户部和度支三大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京城里有个名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家酒坊,结果因为一些事欠了官府的银子。刘保衡的酒坊经营不善,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这时,三司使张方平就差人给刘保衡传话,让他把酒坊卖了抵债,同时又派人去用极低的价格买下酒坊,继续经营。这件事被包拯知道后立刻上奏宋仁宗,参了张方平一本,说他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结果张方平被撤职。
张方平被撤职后,宋祁上任。宋祁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写过很多优美的词句,但却有个毛病,就是生活过于奢侈。为此,包拯又上书宋仁宗,弹劾宋祁,最终宋祁也被撤去三司使职务。
包拯对贪官污吏不留情面,对老百姓却是十分关爱。1057年,包拯任开封知府。一上任,他就修改了之前的一些诉讼制度。比如,以前普通老百姓想进开封府告状,必须先转呈给胥吏,胥吏就有机会向百姓讹诈勒索钱财。包拯到任后,直接将府衙大门打开,有冤屈的老百姓可以直接进来,既杜绝了腐败现象,又提高了办案效率。老百姓纷纷拍手称好。
包拯为官清廉,个性耿直,人称“铁面无私包青天”。后世的很多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经常将包拯塑造为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忠臣形象,可见包拯在人们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得病。同月二十四日,包拯病逝,终年64岁。
现藏于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刻录了宋朝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被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时经常用手抚摸他的名字,天长日久,竟将他的名字磨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