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太宗执政的后几年,大宋和契丹边境比较安定。宋真宗继位后,契丹蠢蠢欲动,几番骚扰。
999年(咸平二年)10月,契丹挑起战争,两国再度开战。
宋真宗任命马步军都虞侯傅潜为总指挥,出兵抗击。傅潜是个无能之辈,虽然手握八万重兵,却不敢出去迎击契丹军;手下部将纷纷请战,也全被他制止了。
契丹大军在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浩浩荡荡地驶入河北境内。然而,契丹大军在攻打宋军守卫十分薄弱的遂城(今河北徐水)时遭到了遂城守军的强烈反攻。守卫遂城的正是杨延昭。
契丹大军进攻遂城时正值隆冬,天气寒冷。杨延昭很清楚这些守军根本守不住遂城。于是,他让士兵们连夜往城墙上浇水,到第二天,城墙便如同穿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敌军根本无法登城。契丹大军无法攻破,便去攻打其他地方了。其他城邑就没这么幸运了,祁(今河北安国)、赵(今河北赵县)、邢(今河北邢台)等地惨遭契丹大军践踏。契丹大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在这期间,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从开封来到了大名府,不过并没起什么实质作用。因为此时契丹大军已经南下,渡过黄河,正在攻打齐(今山东济南)、淄(今山东淄博市南)等地。
于是,宋真宗命贝州、冀州行营副都署王荣马上率五千骑兵去追击敌人。王荣根本不敢去追击敌人,只是在听说契丹大军已渡过黄河后,才虚张声势地“追击”一番,然后就回去邀功了。
宋真宗非常高兴,还当场作了一首《喜捷诗》,群臣更是纷纷拍马屁,大呼“皇帝英明”!
没过多久,大宋王朝又迎来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在几次试探后,萧太后渐渐发现这个表面风光无限的大宋帝国其实早已不如以前,不过是只纸老虎罢了。于是,1004年,契丹对大宋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进攻,并很快向黄河边上挺进,直逼大宋都城开封。(www.xing528.com)
宋真宗急忙派北面都部署王超驻军唐河,阻止敌军。王超虽然手里有兵,却始终按兵不动。面对前线不断送来的告急文书,宋真宗如坐针毡,不断询问朝臣:“爱卿们,你们说该怎么办?”
朝中大臣在如何面对待契丹进攻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主张逃跑,另一种主张应战。其中,宰相寇准极力主张应战。寇准还认为宋真宗应该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否则,只会使敌人长驱直入,大宋天下难保。
宋真宗以前也御驾亲征过,可那不过是做做样子。这次情况不同,契丹大军正长驱直入,前线的宋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与宋太祖、宋太宗这两位在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不同,宋真宗从小就生活在温室之中,没上过战场。不过,宋真宗也知道逃跑的后果,最后接受了寇准的建议,率军前往河北前线。
然而,宋真宗的队伍还没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情势就变得更加危急了。澶州被古黄河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北城和南城。当时,契丹已经打到澶州北城,一旦越过黄河,就会直逼开封。这时,许多人认为契丹兵强势盛,建议宋真宗不要过黄河。然而寇准则力主宋真宗过河,以鼓舞士气,克敌制胜。最后,宋真宗几乎是被寇准逼着渡过黄河前往北城的。
宋真宗御驾亲征虽然大大鼓舞了士气,可澶州还在契丹大军包围之中。宋真宗的亲征本来就毫无底气,要不是寇准一直拦着,他恐怕早就想跑回开封了。
契丹大军一路南下,多有战绩,但也死伤了几位重要将领,如果继续深入,恐怕胜算也不大。
1004年12月,宋辽双方经过讨价还价,在澶州城下达成了休战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协议约定:宋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契丹皇帝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大宋每年要向契丹交纳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