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发生之后,人事政治方面,汉代执政者往往采取下诏求言、举贤良、策免三公、责后妃、遣诸王、退权臣、远宠宦等措施;弭灾救灾方面,执政者采取素服、避正殿、寝兵、去乐、省费、理冤狱、大赦天下、弛力、振贷、免租等多种措施;祈禳方面,通常为鼓用牲于社。[46]《白虎通·灾变》云:
日食必救之何?阴侵阳也。鼓用牲于社。社者众阴之主,以朱丝萦之,鸣鼓攻之,以阳责阴也。故《春秋传》曰:“日食鼓用牲于社。”所以必用牲者,社,地别神也。尊之,故不敢虚责也。日食,大水则鼓用牲于社,大旱则雩祭求雨,非苟虚也。助阳责下求阴之道也。[47]
“日食鼓用牲于社”为古礼,《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昭子与平子关于日食礼仪的对话解释较为详细: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48]
从昭子与平子的对话中可知,天子日食禳灾之礼与诸侯有别:天子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伐鼓”有鸣鼓而攻之之意。东汉将“鼓用牲于社”纳入王朝礼仪,《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甚详:(www.xing528.com)
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变。执事者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49]
刘昭注引挚虞《决疑要注》指出,日将蚀,天子素服避正殿;日蚀发生,伐鼓闻音,侍臣戴赤帻并带剑入侍,三台令史以上都要持剑立于户前,卫尉及卿要驱驰绕宫,气氛很紧张,日蚀过后这套仪式才结束。戴赤帻的目的是为了助阳,三台令史以上皆要持剑显然是保护君王—“太阳王”。卫尉及卿驱驰绕宫一方面以示防卫之意,另一方面可能具有巫术性质。如奇尔科廷的印第安人在日蚀时撩起长袍,像背负重物一般拄着棍子,不停地绕圈走,直到日蚀结束。显然,这种做法是为了扶助太阳无力的脚步。[50]《续汉书·五行志》熹平二年日蚀引蔡邕书奏言:“四年正月朔,日体微伤,群臣服赤帻,赴宫门之中,无救,乃各罢归。天有大异,隐而不宣求御过,是已事之甚者。”[51]可见这套救日礼仪确实行用过。
“鼓用牲于社”属于巫术性质的仪式,在世界各地可以发现同类日蚀禳灾行为。奥吉布威人将日蚀视为太阳火焰熄灭,日蚀之时,他们将带火的箭头射入天空,希望这样可以“重新点燃太阳已熄灭的火焰”。秘鲁森西人同样在日蚀时向太阳射去火箭,其目的是为了“驱赶想象中的与太阳搏斗的野兽”。正所谓“助阳责阴”也。日蚀时,堪察加人把火带到屋外,并祈祷太阳像以前一样发光。[52]印加人认为日蚀很危险,一旦日蚀发生,他们就向术士询问其含义。印加术士普遍相信,日蚀意味某个王子的死亡,太阳为此哀悼。当日蚀发生,所有奉献给太阳的女人需要禁食,穿上丧服,不断献上祭祀品。印加人隐遁于某个秘密处所,与世隔绝,禁食多日,其间整个城镇不得生火。[53]维京人的《埃达》讲述两只狼试图吞吃日月,其中一只狼(斯科尔)追逐着太阳和另一只狼(哈提),当太阳被追上时,日蚀就发生了。地上的人们就努力造出声响来吓跑狼以拯救太阳。中国汉族民间信仰中,日蚀缘于“天狗吃太阳”。1941年9月31日,武汉出现日蚀,不少民众燃放鞭炮,敲打锣鼓铜磬、脸盆和撮箕,以驱赶天狗。[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