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章尝试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在大传统新视阈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1]换言之,对虹文化意象的“表述”,应该对应文字、口传、文物及图像等多重文化文本符号,而传统的民俗学、文字学等学科解读方式无法进行系统的准确诠释。因此,用四重证据的“四位一体”知识考古范式来解读虹文化意象,既是对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理论构建的新尝试,又是建设文学人类学学科“元话语”的新突破。
本章摘要
文化意象是凝聚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与认知图式。本章尝试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在大传统新视阈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借助甲骨文的释读成果、多民族口耳相传的活态民族志以及作为显圣物的玉璜叙事,突破传世文献记载的遮蔽与误导,再现“虹”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如祯祥、丰稔、交合等,并将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龙文化信仰溯源至史前时期的虹桥神话信仰,昭示四重证据法在求证大传统文化源流方面的特有的文化重构作用。(www.xing528.com)
自然科学讲,虹是雨后阳光穿过空气中的水滴时,经过复杂的反射与折射过程,形成的一种色散现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虹”的体认,多是基于自身视觉思维对该自然意象的直接感官“表达”。但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分析,色散现象与感官“表达”对于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象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四重证据法这一立体释古方法论进行理解。在大传统新视野下,需要对虹文化意象进行“表述”,这种“表述”的借喻意义在于,“对应的是‘文化文本’,而非只是‘文字文本’或‘书面’‘口头’及‘图像’等文本”。[1]换言之,对虹文化意象的“表述”,应该对应文字(传世、出土)、口传、文物及图像等多重文化文本符号,而传统的民俗学、文字学等学科解读方式无法进行系统的准确诠释。因此,用四重证据的“四位一体”知识考古范式来解读虹文化意象,既是对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理论构建的新尝试,又是建设文学人类学学科“元话语”的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