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新出土玉玦最明显的造型特点就是其梦幻想象一般的双人首共一身形象。目前的媒体把这个形象称作“连体双人头像”,显然不够妥当。因为玉玦上所刻画的头是人头,形象鲜明,无可置疑,但是二头下的身体,却根本不是人体,充其量可以视为蛇的躯体,呈现为滚圆的条状弯曲形。这就吻合华夏先民想象的“人首蛇身”的一般特征。而双人首共一蛇身,虽属于较为罕见的想象,但也不是没有考古先例和旁证。
图8-3 1975年江苏扬州郊蔡庄五代寻阳公主墓出土“木雕双人首蛇身俑”
(扬州博物馆藏)
例如,1975年在江苏扬州郊蔡庄的五代时期寻阳公主墓发掘出土“木雕双人首蛇身俑”(图8—3),被称为国内仅见的一件双人首蛇身形象。据扬州博物馆的解说词:“该俑通高23.8厘米。该俑蛇身,两端均为人首,两颈相交使蛇体呈圈状竖立,两首相背,配有长方形片状底座,人首头戴风帽,双目垂闭,表情安详,技法上深、浅刻并用,运刀凝练,造型饱满,呈现了唐代艺术的遗风。”现在,石家河文化的双人首玉玦重见天日,给仅见于扬州五代时期墓葬中的木雕双人首蛇身像的解读,找到史前大传统的实物原型,其对神话图像认识的解码作用,于此可知。木雕双人首蛇身俑是距今1 000余年的神话形象,不可谓不古老,但是在距今4 000年前的玉雕双人首蛇身玉器面前,其神话想象的一脉相承性,却更加令人惊叹。这种传承可以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在2009年提出的“神话中国”[11]概念,作出民间想象传承不衰的生动诠释。
无独有偶,2013年3月,也是在扬州,位于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的建设工地发现两座砖室墓,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考古发掘执照,开展抢救性发掘。4月中旬,在一号墓出土的墓志中发现有“隋故炀帝墓志”等文字,受到各方重视。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最后的下葬处。当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此项成果:一号墓和二号墓分别考证为隋炀帝杨广的墓和萧皇后墓。在萧皇后墓中出土一件奇特的陶器,被命名为“双人首蛇身俑”(图8—4)。2014年4月16日至7月16日,扬州博物馆举办以“流星王朝的遗辉”为主题的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精选新出土的百余件文物展出。在萧皇后墓中清理出的双人首蛇身俑,居然在同一个博物馆中和1975年发现的五代寻阳公主墓双人首蛇身俑,构成两相对应的奇观。
图8-4 2013年扬州曹庄隋代萧皇后墓出土“陶质双人首蛇身俑”
(扬州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所不同的是,首先,隋代的双人首蛇身俑不是木俑,而是陶俑,两者的选材和制作工艺截然不同。其次是造型上的差别。隋代陶俑表现的双人并不仅仅是人头,而且有上半身。其姿势也不是交缠向上的,而是两个造型相似的人头顶高高的发髻,两人面面相对,双手撑在地上,胸部以下的身体是长长的蛇身形状,向后卷上去,并在头顶上方形成一个环形,让同一个蛇身将两个人形连接在一个有缺口的椭圆环形中,犹如一个变形的玦。这件文物虽然在沉睡地下1000多年后重新和世人见面,但是其名称和意义却处在扑朔迷离之中。当地的考古专家表示,这件隋代双人首蛇身俑,“作为陪葬品,表明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可拥有在人间一样的权力和富贵”。[12]这样的解说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可信,但至少也是未经深入研究和讨论而得出的结论。
如今,面对湖北新出土的史前双人首共一蛇身形象的玉玦,此类神话化造型器物在大、小传统中的源流关系,终于可以获得一目了然的系统认识。对应的文献证据是《山海经·海内经》记述的苗民守护神延维,其特征也是人首蛇身,而且是双头的。其描述如下:
南方有赣巨人……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霸)天下。[13]
郭璞注“苗民”为“三苗民也”;注“延维”一名时说:“委蛇”。注“左右有首”为“岐头”;注“人主得而飨食之”一句时则引出一个典故说:“齐桓公出田于大泽,见之,遂霸诸侯。亦见庄周,作朱冠。”袁珂校注加按语云:
《庄子·达生》篇云:“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齐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见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是郭注之所本也。闻一多《伏羲考》谓延维、委蛇,即汉画像中交尾之伏羲、女娲,乃南方苗族之祖神,疑当是也。[14]
以上材料表明,双人首一身的蛇形象即是先秦文献中记录的著名鬼怪—委蛇或延维。其左右各有一头的形象,被视为“岐头”,是该鬼怪外表上的突出特征。不过由于《山海经》文字叙事所依据的《山海图》在晋代以后失传了,后人就弄不明白委蛇究竟是什么样子了。以至于到明清时期给《山海经》重新绘图的出版物,一般只能按照后人的推测和想象来刻画延维神怪的形象,流传至今。如给《山海经》重新绘制图片的明代蒋应镐绘图本《山海经》,按照郭璞注的提示,将延维形象塑造成为一条蛇分歧出两个人头的样子(图8—5)。
今日学界一般认为《山海经》的写作时间是战国时期,其中所描述的延维的形象,约1 000年后出现在隋代和五代时期统治者墓葬中的陶俑和木俑上。可见此类神话意象渊源有自,它上有原始的出处,下有同类造型艺术的因袭传承。比《山海经》早约2 000年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玉玦,目前虽然仅能看到一件出土的实物,但毕竟给延维形象的辨识找到真切的史前期神话意象之原型表现,所以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