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摘要
《山海经》中多次讲到神灵或巨人的“珥蛇”形象,古代注释家对此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说。作为第四重证据的史前玉蛇耳坠和玉玦的考古发现,成为揭开《山海经》哑谜的关键契机。本章首先对2015年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玉玦形象作出神话学解读:先对具体的神话意象作细部辨识,再将此意象放回到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神话意象系统语境中,从其渊源与影响的关联上,作整体性透视分析。然后根据古文献中的相关名目,提出命名理由。笔者对玉玦器形分析论证的四个层次是:人首蛇身意象、人耳上的S形小蛇意象、蛇形玉玦与文献中的“珥蛇”说、龙蛇形玉玦产生于史前的虹蛇(龙)信仰。据此,建议将其命名为“双人首连体蛇身并珥蛇形玉玦”。本章的案例表明,四重证据一旦积累丰富,并显示出历史的延续性,就能构成完整的叙事链和证据链,对重建文化文本的新知识体系发挥重要的工具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概念,以掌握文字书写权力的精英文化为文化的大传统,将没有文字权力的民间口传文化视为小传统。这里的大和小分界标准是一种权力话语。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批判并挑战的就是这种权力话语的霸权现象及其文化偏见。本着后殖民批判精神,我们重新树立一种区分大小传统的客观标准,那就是文字符号的有无。先于文字的传统更加悠久长远,文字书写的传统仅仅几千年而已,从时间长度看,孰大孰小的问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用重新改造过的这个标准来看,则重新划分大和小的传统,是按历史的时间长度为判断依据的,不是随着话语权力而确定的。这样,我们把文字书写以来的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承视为大传统。早期文字典籍如《山海经》中保留着众多来自华夏大传统的史前信息,由于文化变迁后的遮蔽和遗忘,其中很多内容沦为后人难解的哑谜。如夏启珥蛇乘龙佩玉璜等描写,究竟是文学家想象虚构的夏代第一王朝君王尊容呢?还是真的在4 000年以前就存在珥蛇之人?(www.xing528.com)
新的考古发掘文物,作为大传统遗留下来的实物证据,能够让今人超越小传统的迷惑,即超越书本知识的限制,看到并解读文字编码背后的形象之谜,洞悉大传统的神话观念真相。由于出土文物是史无前例的证据,第四重证据的学术史意义也是空前的,它能够充分激活问题论证的原初场域,即恢复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立体感,这是文字证据所不能企及的效果,也给大传统新知识带来某种认识上的优越性。借用国际学界的一个新术语,我们称之为“再语境化”(re-context)。
2012年3月辽宁考古工作者发布的红山文化新出土蛇形玉耳坠,2015年12月湖北发掘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玉玦,都是非常难得的第四重证据新发现。它们共同发挥出图像叙事的“再语境化”作用,将2 000多年前的《山海经》记述的“珥蛇”母题,一下子向上延伸到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和4 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可以作为大传统的天人合一神话观在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图像表达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