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混凝土是两千多年前发明的。那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南部地区有大量火山灰,火山灰颗粒很细,具有活性,相当于天然水泥,与水结合会发生水化反应,形成坚硬的固体。罗马人用火山灰、水和石子结合浇筑建筑物的拱券,罗马著名的斗兽场的拱券就是用天然混凝土浇筑而成的。
人造水泥的发明始于1774年,一个名叫艾迪斯通的英国工程师在建造一座灯塔时,使用了杂质含量大的石灰,却发现比质量好的石灰强度更高。经过化验分析,这些石灰中含有黏土。这件事引发了人们对新型胶凝材料的研究。1824年,英国人约瑟夫·阿斯帕丁发明了水泥。41年后,1865年,一个名叫约瑟夫·莫尼埃的法国花匠用混凝土做了一个花盆,栽上花后,花盆不小心打碎了。莫尼埃发现,坚硬的混凝土花盆碎了,可松散的泥土却由于花根的盘根错节而结成了团。这给了他启发,他就在混凝土里加铁丝制作花盆,如此,花盆的抗拉强度大大提高。两年后,1867年,他申请了钢筋混凝土专利。1890年,法国开始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同时也有了PC构件。1896年,欧洲人建造了最早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房屋——一座门卫房。
以上可知,钢筋混凝土的问世就是从预制开始的;钢筋混凝土进入建筑领域,就伴随着PC的进程。
20世纪初期,有人明确提出大规模PC建筑的主张。现代建筑的领军人物,20世纪世界四大著名建筑大师之一的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提出:钢筋混凝土建筑应当预制化、工厂化。20世纪50年代,另一位世界四大著名建筑大师之一的勒·柯布西耶设计了著名的马赛公寓,采用了大量的PC构件。
建筑领域大规模PC化始于北欧。20世纪60年代,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由政府主导建设“安居工程”,大量建造PC建筑,主要是多层“板楼”。瑞典当时人口只有800万左右,每年建造安居住宅多达20万套,仅仅5年时间就为一半国民解决了住房。北欧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夜长昼短,一年中可施工时间比较少。北欧国家大规模搞PC建筑主要是为了缩短现场工期,提高建造效率和降低造价。北欧人冬季在工厂大量预制PC构件,到了可施工季节到现场安装。北欧的PC建筑获得了成功,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保证了质量。北欧经验随后被西欧其他国家借鉴,又传至东欧、美国、日本、东南亚……。
20世纪有一些著名的建筑大师热衷于装配式建筑,包括沙里宁、山崎实、贝聿铭、扎哈、屈米、奈尔维等,都设计过PC建筑。
欧洲高层建筑不是很多,超高层建筑更少,PC建筑大多是多层框架结构。欧洲的PC制作工艺自动化程度很高,装配式建筑的装备制造业也非常发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欧洲PC建筑占总建筑量的比例在30%以上。(www.xing528.com)
日本是世界上PC建筑运用得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日本高层、超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很多是PC建筑。日本多层建筑较少采用装配式,因为层数少,又很少有大规模住宅区工程,模具周转次数少,采用装配式造价太高。
PC建筑技术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发达国家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日本的超高层PC建筑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PC建筑技术是成熟的技术。
日本的PC建筑多为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体系,预制率比较高。日本许多钢结构建筑也用PC叠合楼板、PC楼梯和PC幕墙。
韩国、新加坡等国的PC建筑技术与日本接近,应用比较普遍,但比例不像日本那么大。目前,亚洲的PC化进程正处于上升期。
北美PC建筑比欧洲和日本少。因为北美住宅大多是别墅和低层建筑,多用木结构建造。北美PC建筑主要用于多层建筑,包括PC墙板、预应力楼板等。
PC化是大规模建筑的产物,也是建筑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每个工地都要建一个小型混凝土搅拌站;后来,有了商品混凝土,集中式搅拌站形成了网络,取代了工地搅拌站;再进一步,PC构件厂形成了网络,部分取代了商品混凝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