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供给侧视域下的教育研究

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供给侧视域下的教育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指导的作用1.科学地成长成才指导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合理的想象或希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供给侧视域下的教育研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人格的养成,是大学阶段社会化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一阶段对于大学生个体抓住人格再造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尤为关键与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意识形态、人格成长和价值观塑造,并在认知形势政策、团结力量、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成长成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指导的作用

1.科学地成长成才指导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合理的想象或希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则是人们“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是一种对某种思想或事物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如果说理想是人们为自己所规划出的可行的人生奋斗目标,那么信念就是支撑人们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理想努力争取的信心和决心。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有志、能成大事者必有恒。理想与信念总是相伴而行,缺一不可,仅有理想而没有信念的支撑,再好的理想都可能会因意志不坚而中途夭折。因此说“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体现着人的德行、胸怀、情趣、追求和毅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换言之,无论是个人的人生,还是政党、国家(民族)的事业发展,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既关系着个人的人生发展,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一些大学生文化认同逐渐弱化,文化观念受到挑战,文化自主逐渐丧失,参与意识日趋淡化”。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文化缺失现象,这种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艺没灵魂、有智力没情怀等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面对严峻的现实形势,大学作为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有责任用先进的理论教育青年、用先进的文化陶冶青年,把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建立文化自信,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培育大学生的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的答案:“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7]”“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才能够使大学生自觉地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悠久灿烂的中华思想道德所蕴涵的丰富精神财富,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营养之源。当大学生真正确立了对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时,就会自觉地把中国人民传统的“家国”情怀内化为个人修养,以天下为己任,关切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共同理想的认同,为人生注入强大地正能量。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具体对一个民族而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所有的民族都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而影响和教化着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而价值观认同则是人们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遵循,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由于“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体系,对文化的认同,其实就是对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认同。价值观的形成,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换言之,对文化的认同,决定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8]”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罢,能不能把握好自己,能不能实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这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大国的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公约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各种不良思潮的辨别力和抵御力,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冲击,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对价值观的选择矛盾、价值取向。

3.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当前,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和反华势力也不断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干扰和影响,其途径和方式变得更为复杂、手段更为多样、形式更加隐蔽。在主流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西方思潮、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部分大学生陷入认知混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价值观的选择困惑。认识上的矛盾使这些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和心理压力,无法达到教育与认识及行动的统一,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民族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地差异,他们不仅要面对纷繁复杂社会思潮的选择认知,还存在着对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主流文化的关系认知。不同民族的同学共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使他们产生心理纠结、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认同焦虑现象的出现,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认同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唯物辩证思维和形势政策观培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国际国内社会现状和历史发展。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扬弃”思想,形成对社会现状的基本辨别力,正确地看待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能够形成认识上的趋同、观念上的相近、情感上的亲近、交流上的便利、心理上的包容,由此所形成的心理认同,能够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和精神支撑,同时学会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和学习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由此形成的健康心态,能够有效地消解一切因价值观差异和认识迷茫所造成的心理不适和焦虑,走出困惑;通过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促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指导的策略(www.xing528.com)

高校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责任无比重大,形势无比紧迫,使命无比光荣,要学思践悟党的青年观,要站在落实“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坚持社会主义青年必胜的战略定力,培养笃信可靠的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的战略目标,做好青年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和思想引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优秀人才。

1.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旗帜鲜明地做好价值引领工作

网络技术作为新时代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其时效性和便捷性与传统信息媒介相比占有绝对优势,高校要在网络空间中筑牢思想阵地,打造价值高地,让青年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成为为之奋斗的价值选择。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畅通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数据热点,全员、全时段、全地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搭建青年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网络互动的有效平台和思想阵地。其次,要建设三支熟悉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第一类是校园网的管理队伍,其网络技术和政治素质都要过硬,加强校园网管理,确保青年的网络空间风和日丽心旷神怡;第二类是教师队伍,要利用网络媒介加强与青年学生的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清晰的了解,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帮助;第三类是青年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用青年身份、青年语言,讲好青年担当,诠释好青年使命,进而把青年的奋斗理想深深扎根于祖国和人民辉煌事业的伟大实践。

2.广泛开展社会情境教育,增强学思践悟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会指导伟大的实践,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青年大学生应当深入工厂企业、社区街道、乡村巷尾、田间地头,用脚丈量洒下先辈热血的每一寸热土,用眼观察国情民意的巨大变化,用心感受思想理论的非凡魅力。青年学生情境教育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比如投身志愿服务、参加公益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科技发明等。学校层面也要为青年学生顺利开展情境教育作好规划、提供保障,比如国际交流项目、校企校地共建共育基地项目、校内外勤工俭学、提供科学研究经费等。高校也应当将情境教育纳入教学规划当中,设置合适的学时及学分,以保证情境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让党的优秀思想和伟大实践真正触及心灵润泽青年,使青年学生在情境教育中受熏陶、长才干。

3.培养和挖掘各领域优秀青年标兵,营造正面示范效应,把握学生话语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青年大学生积极寻求认可和尊重的机会,平台的等级层次与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成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舞台能够放大和激励青年大学生的努力成果。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也要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的导向激励和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和细化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拓展和延伸党的青年观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优势,挖掘和培养思想理论型、学习型、竞赛型、公益型、运动型、创新创业型等各领域优秀青年标兵,充分发挥好青年学生积极作为、躬行实践的问题导向优势,扎实推进青年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实践教育和价值教育,并借助高校全媒体的宣传力量,大力营造正面教育、广泛参与、标兵示范的学习成长环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将党的青年工作优秀思想渗入青年大学生成长经历的话语体系,掌握教育主动权,把握学生话语权,做到正向教育,正面引导,开拓向榜样学习、争做优秀榜样的新局面。

4.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青年学生排除干扰、坚定信念,不断取得新成绩,开启人生新境界的重要内核,它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的优秀基因集成,是青年认知和行动领域最为关键的芯片。当下在信息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冲击下,青年的思想迷雾、心理困惑、价值选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危机频频出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保证青年学生群体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赢一场心理品质保卫战,我们应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高校应切实建设好负责该项工作的专职队伍和专职部门,除了接待日常咨询,为青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外,还应主动出击,加强心理品质普查,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计划,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确定适宜的辅导内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二是广大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好作为青年学生知心人、陪伴者、人生导师的先天优势,解决好青年学生的思想疑虑和心理困惑,同时还应通过主题班会、理论宣讲会、学习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同时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自信笃定、意气风发地走好人生发展的每一步。

总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创新关系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全面满足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新诉求,也为了能够有效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效性,高校及思政教师应当广泛吸收当前思政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根据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发展特点,在时代创新性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可行性强的、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切实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