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以人为本,满足需求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以人为本,满足需求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建设智慧校园与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侧相符合的原则1.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建设智慧校园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师生服务。因此,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为根本目标,依托校园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校园生活更加“智能化”。在构建智慧校园时只有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规划,才能不断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以人为本,满足需求

智慧校园作为一种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改善教学方式的模式,将是未来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智慧校园的内涵式发展对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旨在进行数据管理、业务流程和数据驱动的校园决策。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为因材施教、因课施教提供更多数据驱动的资源支持和业务支持,在学校资源的有效调度、共享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智慧校园与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侧相符合

第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与经典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结合,以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解决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问题.让网络思政教育与课堂思政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在长久的教学探索中,高校经典化的思政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及教师应当在经典的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借鉴,根据网络环境的特性科学合理地健全和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确保网络思政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得较好的效果。面对网络上的思想动态、热点问题、疑难争论。高校及教师都应当在专业化的思政教育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刻地思考,进而有效增强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思想深度。

第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依托,创设优良的校园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充分汇聚高校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展示校园思想文化以及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风貌。从效果上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促进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不仅如此,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传播渠道和平台,加快了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传播与共享,深化了思政教育对高校师生的濡染影响,让线上线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进一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振奋大学生的精神,促进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创设交互性的教学关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思政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来适应网络化社会,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中,学生都是毋庸置疑的主题,且在网络开放性的资源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基于这一点.学生必须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刻了解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价值,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网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都能采用科学化的思政教育理论与方法论来应对,进而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除此以外,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应当充分借助网络的技术、渠道和平台与学生进行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从而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够及时、有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应当与经典的思政教育教学策略相互补充和促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思政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健全思政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而全面展开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变革,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总体水平和教学有效性。

(二)建设智慧校园与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侧相符合的原则

1.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

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建设智慧校园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师生服务。因此,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为根本目标,依托校园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校园生活更加“智能化”。总之,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要构建的智慧校园体系,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性理念,以有效地解决师生在校园的各类需求为宗旨。在构建智慧校园时只有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规划,才能不断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

2.依托大数据的共享性原则

依托大数据的共享性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大力解决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大力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率,确保更好生活的需求。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数据的共享性,在此基础之上智慧校园体系构建时也应该有共享意识。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信息的概念,也是观念的概念。如果继续保有传统的各自独立的观念,那么人们很难真正进入到大数据信息时代。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共享的概念密不可分,在这样一个共享的时代,智慧校园共享的数据种类越多,形成的有效数据才能越全面,智慧校园才能实现它最大化的实用价值。

3.管理一体化的整合性原则

管理一体化的整合性原则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为整个校园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平台。为了便于管理以及更好的服务师生,在构建智慧校园时要注意整合所有的有效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教育管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这是一个涉及教学、研究、管理和生活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的业务范围广、职责分工细、业务单位多,这也对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校园提出了要求。在顶层设计时应考虑到整合性的原则,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并整合现有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再次开发,完善智慧校园信息平台信息整合,努力营造智能便捷的智慧校园环境。

4.倡导智能化的便捷性原则

倡导智能化的便捷性原则智慧校园是由很多不同功能的智能空间所组成,比如智能图书馆、智能教室等,智慧校园的构建是以更好的管理以及更好的服务师生为宗旨,其中便捷性应当是智能化的原则上的设计重点。便捷性设计是指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如何发挥智能、如何体现智能都必须在顶层设计中体现出来。智慧校园体系构建应当重视学校最根本的教与学的融合,在教学过程融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每个人都学习,可以随处学习、不时学习”的理想状态,在构建时强调应用系统与网络应用并重,同时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便捷性感受,选择具有成熟、智能、实用的产品,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日常使用、教学管理、科学决策以及信息自动化等方面的需要。

5.遵循合理化的科学性原则

遵循合理化的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智慧校园的构建包含了系统规划,协调技术、环境、资源和人员之间的关系,构建建设模型等多个方面,从多元视角反复展示了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服务价值和目标实现。智慧校园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智能传感环境和大数据信息的交互式应用平台,它还提供了学校与外界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感知的界面。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遵循合理化的科学性原则,这也是最大限度提高教育和教学效率的保证。

6.注重感知体验的服务性原则注重感知体验的服务性原则物联感知是智慧校园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所在,没有感知就无从产生智慧。在智慧校园的构建时只有充分注重用户感知体验的应用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智慧校园构建中的感知包括环境感知、身份感知、位置感知、行为感知、情感感知等,其中身份感知最注重用户的体验性,在做顶层设计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在智慧校园体系中只有感知到身份,后台的大数据才能针对性地推送非常个性化的内容,才有可能做到智慧,提供智慧的信息推送和贴心服务。(www.xing528.com)

7.重视信息保护的安全性原则

重视信息保护的安全性原则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说过:“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这也生动地说明了新科技理论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大数据信息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伴随着信息安全风险。有研究表明,大数据发展到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保护好智慧校园中的个人隐私信息,是智慧校园构建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要想使得智慧校园更加“智慧”,在设计构建之初应充分考虑到安全性的原则,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智慧校园信息安全,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与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已遍布校园各个角落,数字化校园向智慧化校园逐步迈进,不断构建与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研究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校园向智慧化校园迈进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技术与智慧校园构建相融合对智慧化校园进行体系构架的设计,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应用与发展策略更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建设智慧校园满足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侧的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结合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高校理应具体落实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规律教学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面呈现出时效性、便捷性和实用性,时效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策略过程中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及时适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便捷性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利用新媒体时代下的先进的信息设备进行学科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3]实用性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契合点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会呈现在其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特别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在媒体环境中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因此,高校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活动中运用符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满足这些新媒体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致使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及时地调整教育策略,改进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积极改进教育模式,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普遍较低

当前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便捷、方便、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符合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所以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高校需要不断改革调整,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去搭建校园的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需要从教育模式的改革人手,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自身的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形式向大学生传递各种正能量的信息和知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有效地利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最亲密的伙伴,学生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现代手机各项功能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移动设备入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时间和地点有明确的要求,整个教育活动缺乏便利性和灵活性,制约了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录像、拍照等功能,及时地把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发送给学生,进而通过手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教育的灵活性。

2.提升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大学生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巨大,具有高速度、高效率、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的特点,学生对于信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求严格,进而忽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内容都是过时的,实用性较低。由于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速度慢,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下功夫。

首先,高校需要逐渐深入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的教育内容,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一方面,部分内容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为避免重复学习,要将正确的理论结合正能量的事例予以讲授;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教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切身实际,逐渐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可以充分地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从社会上选择那些对大学生发展有极大裨益的正能量的先进事例或者信息,这样不仅提升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注意教育内容及时更新换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所接触的专业信息知识几乎都是最前沿的信息,这就使得他们对于思想政治这一传统学科也提出信息及时更新换代这一要求,因为他们在毕业之后是需要直接走向社会的,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换代,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特征。

3.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在新望体时代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移动媒介来获取,方便快捷。这也就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移动媒介,加之这些移动媒介不断开发,功能更加齐全,对大学生造成吸引,而且这些移动媒体的不断融入也对大学生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下降,常常沉溺于人机交演中;另一方面,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导,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要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如何去正确地使用这些移动媒介,如何正确地判断铁取信息正确与否,提升自身的分辨能力,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和哄骗。对于现代移动媒介带来的利弊知识子以普及,使得大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到移动媒介的危害所在,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可以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去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进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达到教育效果,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发挥,究其根本还是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合理。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获取信息知识的果道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高校必须着手进行改革和调整,在充分了解研究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传递教育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使得他们重新审视离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