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 “双高计划” 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融入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当中,以完备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活动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务的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构建自上而下的、多层次的、权威高效的“课程思政” 建设领导管理体制。高等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和实施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方案、选用和修订教材、管理好教学环节,参照而不是盲目攀比985或211院校的具体做法,要适度参照、量力而行。同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度,构建导向鲜明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坏纳入考评机制中,“课程思政”发展的最终结果,寄期望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二是教务部门搞好统筹。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落实,需要教务统筹。没有教务的具体指挥、协调,“课程思政”难以顺利实施。教务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处理好各专业学院的“课程思政”协调工作。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 工作监督检查。将协作育人联动工作作为日常的教学检查和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形成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制度,确实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真正在所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包括网络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另一方面要继续重点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协作育人的联动制度,搭建协作育人联动工作平台,整合全校人力、物力资源,重点打造横跨院系的具有品牌效果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先行在校内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使得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在教育的源头上解决问题。三是学院重点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是“课程思政”供给的重心,每个学院都努力,“课程思政”才能出成绩。各个学院重点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首要工作为具体遴选试点课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取决于各个学院的师资储备情况,制定课程遴选机制,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遴选,挑选出最为适合“课程思政”的课程,进行加工改造,有机结合。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在具体确立的“课程思政”中,编好教学日历、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搞清楚具体有哪些课程可以纳入“课程思政”范围,成熟一门课发展一门课,避免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课程进入“课程思政”,从而引发“课程思政”的泛滥,有损于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健全质量保障制度
在现有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等质量标准中,有机融入立德树人、育人水平等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的指标点,并将其作为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首要指标,形成融质量标准保障、组织机构保障、资源条件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和教学监控保障于一体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一是注重内部质量评价。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情况作为评教评课的重要内容,严格对照质量保障制度实施常态监测、专项检查、重点督查等评价活动,重点查找并整改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课程育人功能缺失等突出的质量问题,使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文化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强化外部质量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吸纳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群体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中关于价值观念的育人目标,建立目标实现矩阵。通过第三方持续跟踪评价毕业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依据评价结果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开展持续改进,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育人成效。三是加强支持保障。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四是加强示范引领。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教育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每一位教师努力走出“不愿”“不会”“不敢”和“不需”的困境,厘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鲜明的价值性、潜隐性、协同性和实践性等内在特性,在实践中以交叉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质量文化建设为保障,实现课程思政供给教学改革内容更新、方法革新、实践创新和效果出新。由此,高校才能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和合统一,才能促进每一位教师“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注释】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