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课程在供给侧视域下的核心作用

高校思政课程在供给侧视域下的核心作用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实施“课程思政”要厘清和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目标定位。“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激发学生“四个自信”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二者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

高校思政课程在供给侧视域下的核心作用

(一)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

实施“课程思政”要厘清和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目标定位。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范围和教育主体都有所限定。当前倡导的“课程思政”,并非要削弱或取代“思政课程”,而是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这里的主导地位也并不是“思政课程”去主导其他课程,而是指“思政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核心”地位。“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激发学生“四个自信”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二者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但两者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性质不同。思政课程是一种名词性表述,而“课程思政”虽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却具有动词性的意义,意为在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第二,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思政课程侧重于“思政”二字,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重心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课程思政”则以“课程”为重心,且这里的课程指的并非传统意义的课程,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的教学模式。第三,“课程思政”是对课程内容和育人功能的升级重构。“课程思政”是以非思政课程为载体,却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履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对课程内容、内涵和体系的全面升级。“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是基础,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强化,二者相辅相成,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都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二)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www.xing528.com)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