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办好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条件。高校实践教学模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实践教学根据本地教育资源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革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设成本,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文化资源、实践基地。“因地制宜”的哲学方法论强调:要求我们依据客观事物存在的具体实际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从现实场域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要根据当地特有的资源特色来进行发展与创新。各地文化资源中蕴藏着许多可供挖掘、探索的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说,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把握地方社会建设发展实际需求的“活” 的实践课程。同时,需注意的是:在掌握因地制宜的哲学方法论之后,须以此为逻辑统摄——着力强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不立体系、不成方圆。”好的、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能够促就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能够内生地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此,高等学校思政实践教学必须从“课程内容和材料”、“实践教学环节与形式”、“规章制度与保障”等方面出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模式。
在这里所讲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主要是从供给的维度进行阐述。所谓供给就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社会方式,而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社会配置就是以实践教学资源的分配为主体的社会配置方式,相关权力部门会依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合理化的调适。然而,当下高校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与校内主管部门在进行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时,没有明确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作为标准,有的是以政绩观为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有的是按照行政亲疏远近等行政管理潜规则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由此,这就会产生资源配置与资源实际需要情况不符的现象,进而最终形成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基于此,高校须着力构建起实践教学的资源体系,以防此等异己效应的再度蔓延。
目前,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整合以下教学资源:首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拓展,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既突出理论课的学理性和科学性,也强调理论的丰富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拓展教学内容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关联性。教师所补充和拓展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教材的要求有关联性,而不是随心所欲。二是现实性。教师可以将一些国际重大时事问题及时纳入教学中,并运用相关理论加以阐释。教师选择的内容,以近期发生和热议的话题为佳。教师及时增加时政内容,既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让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三是正向引导性。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传播正能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如此,所选择和补充的内容,应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宗旨,服务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其次,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使理论讲解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思想政治课是理论课,但理论要能够入脑入心,需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使得理论讲解鲜活而富有感染力。譬如:在“马原”课教学中,通过观看电影《摩登时代》,可以让学生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阶级矛盾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在“近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通过观看《建党伟业》,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命的历史进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体悟。(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强调:要遵循思政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因地制宜,有序地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需求侧出发,真正实现教育层面的供给有序、供给得当、供需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