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展科学职能在中国近代大学彰显后,各校在学术研究的组织管理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产生促进作用。
第一,提供优厚的学术研究条件、积极帮助大学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是影响他们学术研究能力发展的有利因素。比如当时清华聘请教授,有比较优越的条件,一是研究工作的条件比较好,有比较充足的图书仪器;二是生活待遇比较好,不欠发工资,住宅环境也比较好。有这些比较优越的条件,清华可以聘请比较有名的学者和科学家来当教授。再如,在美国第二次退回庚子赔款,中国成立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以后,北大向这个董事会请得了一笔经费,设立研究讲座。这种讲座,讲课比较少,研究时间比较多,用这种优越条件聘请了一些有名的人。这种学校争教授、教授选学校的情况,也促进了当时各大学的学术空气的发展[98]。
第二,成立学术研究机构,为大学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提供机构依托,也是提高大学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为大学教师开展学术研究设立机构保障。到1936年,全国共有包括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私立燕京大学等在内的11所大学设立研究院[99]。这些研究机构的设立,一方面为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条件,一方面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组织架构。(www.xing528.com)
第三,当时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管理活动还体现在制定相关的学术研究规则,以保证大学的学术研究活动有章可循。比如,东南大学农科主任邹秉文教授对规范学术研究给予高度的重视,他专门制定了《农科教职员章程》对教员的研究任务作了规定:“所有本科教员无论教务事务如何繁忙,均须各就所长进行一种或多种的农业研究。”[100]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呈报本学期教学、科研、服务任务书。1922年为推进农科研究工作,制定了《农科事业报告会章程》,有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由科内教师作学术演讲,汇报研究情况[101]。这为规范的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能够较快地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
第四,大学在对教师的学术管理活动上的建设,影响较大的是营造学术研究的风气,通过学术研究的文化氛围来促进大学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并提高各自的学术研究能力。比如,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候,特别注意在校内创造浓厚的学术研究空气,使专家学者有用武之地,他积极鼓励支持教授们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活动[102]。还如,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在给教师以极高礼遇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要求所聘的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不脱离科学的前沿。在聘请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的同时,还积极为学校筹建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实验室、设备较好的金工厂和有关专门图书室。在吴有训的倡导下,每个助教都跟一个教授做研究工作,许多教授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科研的开展使得教师的教学得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103]。这些做法不但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研究能力,也促使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