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成果日增

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成果日增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服务职能彰显后,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于他们为社会需求提供的服务成果不断增加。在农业推广服务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社会服务成果也比较多,而且意义重大。为社会服务的行动还表现为抗日战争提供积极的服务。该团的成立宗旨是“为动员知识分子,参加前方工作及广集后方物力,济援战地苦难军民”。

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成果日增

社会服务职能彰显后,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于他们为社会需求提供的服务成果不断增加。

农业推广服务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比如,吴耕民和王舜成、葛敬中、胡昌炽、陆费执等人主持的《改良推广江苏省园艺计划》,分别征集国内优良品种、罗致海外种苗、择优繁殖,以事推广。由此,当时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收集了果树400余种,蔬菜200余种及许多花卉。金陵大学农科也收集了果树140余种。这些科研工作对丰富江苏省和我国园艺品种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吴耕民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时,看到当地经济和农业生产落后,果、蔬、花木极少,人民常无菜可食,仅以辣椒、盐、酱油、醋佐餐,他千方百计地自日本和山东各处购来果苗(苹果、梨、桃、柿、葡萄)1.3万株,以及山东大白菜番茄等各种蔬菜和观赏树木和花卉的优良品种,请山东园艺技工栽培示范,并在校园内布置花卉,多余果苗栽于陕西省三原县斗口农场。此后,在西北各省推广,其中苹果在陕、甘、宁、晋等省高原地带广泛种植[70]

医疗卫生方面的社会服务成果也比较多,而且意义重大。比如,当时川南一带流行痹病(又名软病或麻脚瘟,病人轻者周身乏力,皮肤发麻或局部肌肉麻木,重者腹痛、吐泻、四肢麻痹发展到胸部时即死亡),患者深受其苦,但致病原因不明,治疗亦无办法,同济大学迁到四川李庄办学后,本校医学院唐哲教授、李化民教授、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终于查出致病原因——四川五通桥的食盐中含着有毒的氯化钡,从而提出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案,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对此,当地人民十分感激[71]。这种服务社会的做法,在造福人民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学术地位,赢得了社会对大学教师专业地位的敬仰,为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鼓励作用。

为社会服务的行动还表现为抗日战争提供积极的服务。如中山大学师生组建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作为抗日救亡组织,校长邹鲁为名誉团长,邹鲁夫人梁定慧为团长。该团的成立宗旨是“为动员知识分子,参加前方工作及广集后方物力,济援战地苦难军民”。该团的主要工作是北上慰问军队,以及在香港、澳门等地募捐药品、物资和钱款,转赠前方将士。北上的第一战区工作队,先后到达武汉、郑州、开封、考城、徐州、台儿庄、潼关、西安、洛阳长沙、南昌等地,表达中山大学师生员工对抗战将士们的慰问[72]。这表现出大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能够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为民族危难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反映出其社会服务能力有着正确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社会服务职能彰显以后,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中,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在社会服务活动中产生的丰硕成果,这些都是他们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通过社会服务活动,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为中国战时地方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文化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使得近代大学更加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贴近,更加促使近代科学知识融入中国的社会因素。这是近代科技进入中国,并转化为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重要的中间桥梁

因此,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出现后,迅速促使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能力不断推进中国近代大学完成社会对其服务职能的要求。可以说,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在具体的社会服务活动中,体现了他们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体现了他们对时代使命的完成能力。

【注释】

[1]李向明:《中国现代医学家传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388—391页。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园艺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66—75页。

[3]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4]民国文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细说民国大文人(1)》,现代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页。

[5]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化学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页。

[7]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1页。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1)》,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3页。

[9]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第2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1页。

[10]翁智远:《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11]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12]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13]卢嘉锡主编:《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3—424页。

[14]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15]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16]同上书,第126页。

[17]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18]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页。

[19]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20]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21]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22]同上书,第219页。

[23]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24]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25]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26]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

[27]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28]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298页。

[29]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188页。

[30]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1页。

[31]张宪文:《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266页。

[32]童宗盛:《中国百位名人学者忆名师》,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280页。

[33]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www.xing528.com)

[34]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35]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

[36]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3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化学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38]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39]参见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47页。

[40]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41]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42]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43]左惟、袁久红、刘庆楚:《大学之道:东南大学的一个世纪》,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249页。

[44]单泠:《感怀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45]同上书,第95页。

[46]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47]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48]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49]单泠:《感怀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50]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51]同上书,第333页。

[52]同上书,第71页。

[53]黄汲清、何绍勋:《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传(第1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4—95页。

[5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编:《中国林业的杰出开拓者——梁希》,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3页。

[55]同上书,第55页。

[5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土壤卷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276页。

[57]戴念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9页;申先甲:《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略》,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58]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59]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188页。

[60]钱伟长:《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1)》,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8页。

[61]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62]同上书,第129—130页。

[63]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106页。

[64]徐春霞:《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农业教育》,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3—54页。

[65]单泠:《感怀浙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66]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67]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68]杨松:《世纪华人风云实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932—934页。

[69]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70]编委会编纂:《中国科学家辞典(现代第2分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124页。

[71]翁智远:《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72]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