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发展:从宽容到严谨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发展:从宽容到严谨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行为,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随着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大学教师对大学的认知逐渐深入,对大学学术生活的了解不断的增强,使得他们对教学的态度也逐渐严谨起来,更多地关注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13]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发展:从宽容到严谨

1914年胡仁源出任北大校长,敢于打破该校守旧势力占据文科,且不思进取的状况,为北大延聘新的教员。尤其是大量引入章太炎的门生,以减弱桐城派在北大的守旧势力。新教员的引入,使北大的学风,尤其是文科学风发生了一些变化。1914年胡仁源任命夏锡祺为文科学长,引进了章太炎一派学者如黄侃、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等人,使北大学风从崇尚宋儒空谈理性转为注重考据训诂,治学严谨,这种学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科研的主流[30]。以此为契机,大学教师此前散漫的教学态度也逐渐改变。

蔡元培执掌北大后,励志消除北大的官僚气息,改变北大学风。他申明了用人方针:“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者,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31]在聘用教师标准的问题上,蔡元培认为:“(1)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2)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主张为界限。”在其聘任教师的总原则下,他聘请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接着又请胡适刘半农鲁迅李大钊等到文科任教授;在理科,他聘请了李四光等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任教授。同时,蔡元培还顶住各种压力,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及外国教员,从而使北京大学成为“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32]。这一时期,北大成为百家荟萃之学府,大学内此前浓厚的官僚气息逐渐消退。

在“兼容并包”思想指导下,各派教师并存北大,多家学说交相辉映,极大地带动了教学活动的发展,使得教师能够潜心讲学、严谨认真,也使得学生好学乐业。因此,这之后,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散漫态度逐渐发展为严谨的态度。比如,辜鸿铭1914年后在北大讲授西洋文学,要求学生认真学好英语,并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他指定的文章,他说“中国人最懂做人的道理,诗文特别发达。但为什么还要学习英文诗呢?那是因为大家要在学好英文之后,把中国人做人的道理和温柔敦厚的诗歌,去晓谕那些夷类之邦”[33]。此话虽然可笑,但是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反映出他对教学态度较为认真。此外,这一时期,北洋大学教师备课也比较认真,教学态度好,由于教师严谨治学,深得学生的爱戴[34]。可见,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的教学态度,从大学成立之时较为散漫的态度,逐渐变化为比较严谨的态度。

此外,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也较为关爱和宽容。以北洋大学为例,北洋大学教授、副教授,绝大多数是在国外留学深造回国者,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他们在校任职期间,对待学生亲切教诲,感人至深。他们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关怀学生,提携后辈,不遗余力[35]。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上。比如清华建校早期,学生大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其中不乏顽皮和爱捣乱的学生,加之当时对国文课不太重视,老师的口头禅、书卷气、特殊的方音、个别的癖好等,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他们好奇之所在,不容不有所反应。于是有的把课室门半掩,上面放一个擦粉板的刷子,让教师进门时来个晴天霹雷;有的在讲台抽屉里放上几只小青蛙,让教师取粉笔时吃上一惊;有一个老师喜欢看梅兰芳的戏,班上同学就要求他先谈谈头晚看演出的感受,可以纠缠上一二十分钟,才得开始讲课。但是出奇的是,老先生们对此种不一而足的难堪现象,至多只是哼上几声,恼而不能成怒;个别的同学可能为此受到过“斋务处”的申斥,被记上一个小过;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处罚了,于是也就无所谓了,富有喜剧性的汉文课目照常进行[36]。上述行为,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在清末及民初时期是比较散漫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大学宗旨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大学教师对大学的认知逐渐深入,对大学学术生活的了解不断的增强,使得他们对教学的态度也逐渐严谨起来,更多地关注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注释】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44页。

[2]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3]同上书,第297页。

[4]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

[5]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7页。

[6]同上书,第297页。

[7]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426页。

[8]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9]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42—943页。

[10]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11]同上书,第28页。

[12]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13]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14]同上书,第314页。

[15]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

[16]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www.xing528.com)

[17]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18]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9]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20]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21]胡国华:《洋务留学政策与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6页。

[22]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4页。

[23]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24]牧洲、牧小:《北大故事》,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5]同上书,第14页。

[26]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27]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28]牧洲、牧小:《北大故事》,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29]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1页。

[30]同上书,第35页。

[3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0页。

[32]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65页。

[33]北研、树人:《北大百年老照片》,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34]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35]同上书,第377页。

[36]鲁静、史睿:《清华旧影》,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