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的语言表达、对课堂控制、对知识的解析等能力,是他们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胜任知识传递的一个有机因素。换而言之,也就是近代大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具有围绕高深学问的传递,对自己以及对学生的把握能力,包括课堂活动的准备、课堂行为规范、学生行为把握等。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具备基本的控制课堂能力。他们较能够在课程准备、顺畅地讲授等方面达到要求,能够使得知识的传递活动顺利进行。比如当时的北洋大学教授、副教授,“绝大多数是在国外留学深造,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物理系主任张国藩教授每次上课,均匆匆跨进教室,未携片纸讲稿,即奋笔疾书,脱口讲出,其娴熟程度,令人惊异”[5]。此外,张国藩教授讲授物理和流体力学课,他分析问题透彻,比喻形象生动,课堂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严恺教授讲授物理学,讲课口齿清晰,条理分明,很受同学爱戴[6]。表明此一时期的大学教师在传递知识能力上,具备相应的素质,并且能使得知识的传递顺畅进行。具备了一定的课堂控制能力。(www.xing528.com)
但是,中国近代大学教师在这一时期在课堂控制能力上是有差别的。1916年12月教育部视察中国公学大学部,通过对该校教师授课情况的考察,出报告曰:“教员张廷健讲解尚明,唯少发挥。教员江元亮讲解尚属详明。教员陈传瑚讲文法颇详,教员高孔时讲名词变化,其形恳挚,教员黄旭讲解甚有精神,教员汪郁年讲解少有发挥,教员刘立夫讲解甚晰,唯语气稍嫌急促,教员陈仲沂讲述尚详,教员黄尊三讲解不甚合法,教员费兴仁用英语教授尚畅达,综观该校各科教授,大致尚属认真,讲堂风纪亦甚整齐。”[7]表明这一时期,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行为能力上基本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传递,“讲解尚属详明”,总体发展水平尚能适合当时大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此时期的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但是,他们这种教学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