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概念与成果

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概念与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道一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造物艺术”即据此而来。不过他明确指出劳动人民才是造物者、造物主,这是无需论证的公理。但笔者认为,造物艺术的实用性是其所有功能中最根本的。从另一方面而言,造物艺术一旦产生,它就是人的对象化,成为人的符号、社会的符号等。从整体来看,造物艺术是一个符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造物艺术自身也是由符号构成,它的装饰、颜色、雕

造物艺术与意识形态:概念与成果

考诸文献,“造物”一词源于 《庄子》,其 《大宗师》篇云:“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应帝王》篇云:“无名人曰……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陈鼓应释 “造物者”为“道”、“造化”[1]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由 “道”而生,其本性也由 “道”规定。在西方也有 “上帝是造物主”之说。张道一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造物艺术”即据此而来。不过他明确指出劳动人民才是造物者、造物主,这是无需论证的公理。但也不能简单地放过古人那些神秘古怪的说法,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中国先秦道家要将 “造物者”归于 “道”(“天”、“无”),先秦儒家将其归于传说中的 “圣人”,譬如 《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又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其中有奥妙可言。道家用 “道”规定造物,无非是要人们不要拘泥于物质,而要追求虚无的、放达的精神,达到 “心斋坐忘”、“虚一而静”的境界。儒家将造物之功归于 “圣人”,也无非是要显示 “圣人”的功德和造物的能力,因此,圣人便有颠覆不破的权威,由圣人规定的万物之秩序也就毋庸置疑,不可僭越。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将造物神秘化的说法不是无聊的想象和呓语,它是蕴含着一定的寓意和 “狡诈”的。

从上文分析的 “造物”的来源来看,该词确实暗示了人和物、“道”(上帝之 “道”、道家之 “道”及儒家之 “道”)和物,以及人和 “道”之间的关系,它隐含着丰富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我们将在下文看到,作为 “道”的造物艺术,作为 “理性”的造物艺术,以及作为 “身体”的造物艺术在历史上展开的变换,在这个变换中,“人”(尤其是他的感性、身体)一步步地由 “道”的规定走向自我规定,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消费社会里的符号崇拜、身体崇拜。

在此,笔者不打算讨论造物艺术是不是艺术,以及造物艺术与非造物艺术的界限等困扰学术界的 “公案”,只想简单谈谈造物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本书中适用的范围。

造物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凭借一定的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审美性的物质产品。它和工艺美术 (Arts and Crafts)偏重手工艺不同,也和工业艺术(Industrious Art)偏重于机械生产不同,造物艺术包括手工制作的产品,也包括机械生产的产品;既包括原始社会的造物艺术,也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造物艺术。在这里我们简单区分一下造物艺术和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包括实用的和审美的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吃穿住行;后者则主要是满足人们审美的、欣赏的需要。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属于造物艺术,但造物艺术还包括机器生产的实用产品以及建筑

关于造物艺术的特征,张道一先生在 《造物的艺术论》中作了精要的概括:“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本元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等[2]。张先生的论述已较清晰,此不赘述。在他的基础上,我着重谈谈我对造物艺术的理解。大致说来,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

我们之所以强调造物艺术的物质性,不仅仅在于造物艺术必须有 “物”的存在,才能称为 “造物”。原因还在于,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 “造物”,譬如虚拟游戏中的家具、建筑等是以虚拟的、非物质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和现实中的物一样,不仅可以交换,甚至还可以转换成以金钱计算的财富。我们认为,必须将虚拟设计、非物质的设计排出造物艺术之外,而造物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物,与人的吃、穿、住、行密切相关。所以,物质性不仅和 “非物质性”相对,而且和精神性相对。造物艺术首先是物质性的、感性存在的,它和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关系,因此,从造物本身看,造物艺术如果忽视身体的需求,而刻意强调它的社会性、精神性,那么造物艺术就会对人形成压制。所以,造物艺术的历史就是人的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的辨证史。那种将造物艺术和人的关系完全归结为精神性的看法,都是对人的感官、对人的物质性、肉体性的否定。(www.xing528.com)

(二)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实用性和功能性是两个概念,前者主要指物质的有用性,能满足人的吃、穿、住、行;功能性则是造物艺术能够起到的作用,比如造物艺术除了能满足实用要求外,还有审美的作用、认识的作用、教化的作用、象征的作用等。但笔者认为,造物艺术的实用性是其所有功能中最根本的。就如商品的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一样,造物艺术的其他实用性都建立于物质的实用性之上。如果没有物质的实用性,造物活动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当然,物质的实用性并不总是主宰着其他实用性,并不总是占据绝对的地位,比如作为礼品的造物艺术,其审美性一般来说就大于物质实用性。我们可以通过实用性的程度如何,它和人的关系如何,去探讨它的文化、政治等内涵。

审美是造物艺术的内在特征,因为人总是按照 “美的规律”去创造。造物要很好地实现它的实用价值,必然要遵循造物艺术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人和物的尺度,这客观上使造物艺术的审美性成为可能。除此以外,有意或无意地对造物艺术予以装饰美化,也是造物艺术审美性的来源之一。正是从审美关系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意识形态对人的感知、感性的塑造。

(三)身体性和符号性的统一

造物艺术是物质的、实用的,它和人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它最基本的作用是方便生活、提高质量。从理论上说,造物艺术应该符合人的身体尺度,它是身体的,或者说 “造物”简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而言,造物艺术一旦产生,它就是人的对象化,成为人的符号、社会的符号等。它也就不再仅仅是物质性的不动的物,它有灵魂、有语言,可以 “开口说话”。就像绘画可以 “说话”,音乐可以 “说话”一样,譬如它可以告诉你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审美趣味,道德价值取向,可以告诉你使用者是优雅的、有教养的还是粗俗的、无教养的。总之,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符号。从整体来看,造物艺术是一个符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造物艺术自身也是由符号构成,它的装饰、颜色、雕刻等,即便它光素无文,这也是一种符号。造物艺术就是身体性和符号性的统一体。

造物艺术的实用性和物质性是造物艺术的首要特征,这是不存在疑虑的。但正是如此,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精神性,尤其是忽视物质实用性中体现出的符号功能性。因此,我们要着重强调它的精神性和符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