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思想渊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产生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并且在很多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神仙方术的思想也成为道教的重要来源。(二)道教的产生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造成人民痛苦和灾难的现实世界就是宗教滋生的气候和土壤,道教因此应运而生。陆修静使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并创立了南天师道。南北天师道合并为正一道,以江西龙虎山为基地,教主称“天师”,均为张陵后裔。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一)思想渊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产生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并且在很多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其思想渊源却非常古老,并且内容繁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古代的原始宗教和巫术远古时代,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的变化和人的生老病死,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支配着一切,因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以祭祀和祈祷的方式求得神灵的保佑,这就是巫术,从事巫术活动的“巫”被认为是可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人。这些巫术被后来的道教继承和吸收。

二是神仙方术。战国时期的“楚辞”、《庄子》展示了神仙的形象和仙境,庄子笔下的神仙吸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稍后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通奇术、好神仙的方士,他们鼓吹借助于采药炼丹可以成仙而长生不老的方术,也叫仙术。秦汉时期,方术非常盛行,秦始皇、汉武帝都迷信方士,派人寻找海上仙山。神仙方术的思想也成为道教的重要来源。

三是阴阳五行学说。战国时期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到秦汉之际已大为流行,儒、道两家都受其影响,方术也借其形成理论基础,它也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是黄老思想。黄帝老子都主张以清静无为之术治理天下,都倡导清心寡欲,他们被后世道教奉为创始人。道家所崇尚的“道”具有神秘化的倾向,道家的养生理论也包含了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些思想都被道教所吸收。

(二)道教的产生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造成人民痛苦和灾难的现实世界就是宗教滋生的气候和土壤,道教因此应运而生。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由东汉顺帝时的张陵(又称张道陵)创立。他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时,造作道书,以符水和中草药为人治病,创立了宗教组织。凡入道者须缴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被道徒尊为“天师”,所以也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继天师位,张衡死后又将天师位传于其子张鲁。经过三代传道,加上与地方军阀势力的结合,在川北、汉中形成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张鲁统治汉中30年,得到当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拥护。后张鲁投降曹操,被封侯,五斗米道也得到了官方的保护。

太平道之名来自《太平经》(也称《太平清领书》),该书为东汉顺帝时的于吉自称神仙所赠,共170卷,内容颇为庞杂,主要讲阴阳五行和神仙咒符等。至东汉灵帝时,河北巨鹿人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创立太平道,他也以符水和咒法给人治病,并把传教与发动农民起义结合起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十余年间,信徒数量达10万。其信徒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后发动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属于原始宗教,教义也相差不多。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太平道受到致命打击,后转为民间秘密信仰,也有部分教徒归附五斗米道。(www.xing528.com)

(三)发展与传播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重大发展,有四个杰出人物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分别是晋代葛洪北魏寇谦之刘宋陆修静、齐梁间的陶弘景

葛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余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驱灾辟邪,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葛洪主张外儒内道,以儒家六经”治国安民,以道家方术养生修仙,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葛洪崇尚金丹,讲究药物养生,创立了道教的丹鼎派。寇谦之生当北魏之世,18岁即入嵩山修道,20多岁时自称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之位,后又声称老子让他辅助北方的“太平真君”,因此深得北魏太武帝信任,奉其为“国师”。在寇谦之的鼓动下,原本就对佛教心存不满的太武帝极力灭佛,提倡道教,并命他改造天师道。《魏书·释老志》称其“除去三张伪法”,制定乐章颂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由此创立了北天师道。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刘宋王朝的支持下,系统整理了道教的经典,剔除了早期道教中一些原始粗野的部分,借鉴佛教仪式制定了各种斋戒仪范。陆修静使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并创立了南天师道。陶弘景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他在道教理论、医药、炼丹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搜罗了道教尊奉的700多位神仙,编成《真灵位业图》一书,区分出神仙的等级、品位,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使道教形成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改造,道教由分散原始的状态进入相对统一的成熟阶段,由民间形式逐渐向上层发展,逐渐获得官方的认可。上层化了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也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

隋唐到明中期,均系道教兴盛和发展的时期,道教的理论不断深化,制度也日趋完善。在唐代,道教始终得到统治者推崇,地位曾处于儒、释之上而居于三教之首。唐高宗追赠老子“太上玄元皇帝”,令各州县修建道观予以供奉,唐玄宗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其他道家人物如庄子、列子也被尊为“真人”,他们的著作被列入道教经典,科举考试中设立道举科,《道德经》成为王公大臣和科场举子的必读之书。宋代统治者也尊道,真宗、徽宗尤为突出。宋真宗尊黄帝为赵氏始祖,还虚构出一个所谓的赵玄朗与老子同为教主,命学者编辑校勘道教经典。宋徽宗迷信道教更甚,自号“教主道君皇帝”,曾设置道官,崇信重用道士,在全国推行道教,诏令各地求仙访道,并在太学设置《道德经》博士

唐宋时期,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研究道教经典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道教学者,如唐代的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吕洞宾,北宋的陈抟、张伯瑞、陈景元等。他们都是道教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道教理论、历史、修持方法和医学、药物学、养生学,以及哲学、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对古代学术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代,道教分为两大教派。南北天师道合并为正一道,以江西龙虎山为基地,教主称“天师”,均为张陵后裔。在北方,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受到元代统治者尊崇,其弟子丘处机曾在70多岁时,远赴中亚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觐见元太祖,被赐号“神仙”。王重阳主张道与儒释相通,道教徒不仅要读《道德经》,也要读《孝经》和《心经》。全真道徒不结婚,素食,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称“在家道士”。全真、正一两派明清以降世代相传,直至现代。

明代统治者也崇信道教,尤其信奉正一道。明代帝王大多迷信方术,有的甚至醉心于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其中尤以嘉靖皇帝为甚。清代统治者对道教兴趣不大,其政治地位日渐下降,活动也逐渐衰微。但在上层官方道教衰微的同时,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活动却很活跃。许多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在思想上乃至组织上,同道教都有一定关系,属于变相的道教,如明末清初白莲教、八卦教,清末的义和团等,都属于这一类宗教团体。

相比于佛教,道教发展轨迹较为平稳,未有大的起落,未如佛教那样曾遭大规模的禁毁,也不曾出现佛教在隋唐那样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