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链接思想与德行

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链接思想与德行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行关系的问题属认识论范畴,但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又不是单纯的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朱熹的学说里,“知”与“行”仍是相对独立的,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至此,“知”与“行”最终合为一体。知识链接思想与德行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链接思想与德行

知行关系的问题属认识论范畴,但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又不是单纯的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古代先哲不仅主张要认识,更强调实践,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道德范畴中,认识的前提与条件,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即世界可知与否等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已知的真理能否及如何贯彻于社会实践。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知易行难”的道理。《尚书·说命中》,傅说告诫武丁:“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战国时期荀子,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论体系,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论证了认识的可能性,而在知行关系的问题上,荀子强调“行”比“知”更重要。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荀子在这里强调“知”的重要性,但行才是知的目的,能够把“知”落实于“行”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丰富的知识只能带来困惑,所谓圣人就是能“学至于行”的人。

对于“知”与“行”之间的关系,程颐认为是“知先行后”,朱熹也赞成这一观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同时,朱熹更重视“行”与“知”之间的密切联系,“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因此,“知”与“行”共同构成一个统一体,强调“行”的重要是着眼于知识的社会意义,离开了“知”,“行”也就失去了方向。不过,在朱熹的学说里,“知”与“行”仍是相对独立的,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真正把“知”和“行”合为一体的是明代的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成两截,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分不开的,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道德意识必然导致道德行为,不能带来“行”的“知”就算不上“真知”“良知”。良知,无不行;自觉的行,就是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卷上》)。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至此,“知”与“行”最终合为一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打通了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联,一定程度地克服了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弊端,却也抹去了朱熹知行学说中知识论的成分,有利于道德培养,却忽视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是其弊端所在。

知识链接

思想与德行

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点。西方有所谓哲学家,但中国则一向无哲学家之称。西方有所谓思想家,但中国也一向无思想家之称。若我们说孔子是一个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思想家,我们终觉得有些不合适。……我们中国人,一向不大喜欢说某人的哲学理论如何好,或某人的思想体系如何好,却总喜欢说某人的德行如何好。这一层,我们可以说在中国思想里,重德行,更胜于重思想与理论。换言之,在中国人心里,似乎认为德行在人生中之意义与价值,更胜过于其思想与理论。[7]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2.先秦诸子的思想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3.为什么中国哲学有浓郁的社会情结?

4.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阅读材料(www.xing528.com)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推荐理由】冯友兰先生的这部哲学简史在世界各地已有30多种译本,内容深入浅出、通俗平易,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习惯在线阅读的,也可在网上找到其电子版。希望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可选读其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2.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推荐理由】该书为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座的文稿,内容不仅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包括诸子的人生经历、性格为人,趣味盎然,引人入胜。也可到央视网看讲座视频。

[1]转引自宁稼雨.魏晋名士风流[M].北京:中华书局,2007:186-187.

[2]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上下。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犹太教先知们,古印度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它们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实现超越和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3]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郭小凌,王皖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108.

[4]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6]关于天范畴的界定,参照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17.

[7]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