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时期,中国哲学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理学为代表形态,人们习惯上也以“宋明理学”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理学是儒学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时期将儒学玄学化之后,对儒学的佛道化改造,也是对隋唐以来逐步走向没落的儒学的强力复兴。理学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学派,影响最大的当属程朱道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道学
道学之“道”乃儒家所称之大道。二程朱熹的学说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范畴,故习惯上也称程朱理学。北宋中期的程颐、程颢兄弟被后世并称为“二程”,他们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它“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人和宇宙是一体的,知识和真理只在人的内心,欲明天理,只需识心见性。二程的观点既传承了孟子的学说,也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
南宋朱熹是二程的再传弟子,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集中探讨了理气关系和心性关系问题,他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则是由“理”派生出的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理气相合而成人,气中之理即是人性。理作为人的本质,它在逻辑上要高于实际的、具体的人。心是性与情的统一,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是内在的道德理性;情则是性的表现,是具体的情感欲念,包括了道德的情感和非道德的情感。人的心要能够主宰性情,即以主体意识和理性引导控制情感。人应当涵养心性、明德修道,使自己的情感,以及由情感引发的行为符合天理。
程朱道学有句名言为世人所熟知,即“存天理,灭人欲”。其实二程朱熹都不反对人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他们反对的是有意识地追求欲望满足,尤其是反对私欲,如果每个人都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行为的出发点,天下之公道,即天理也就难以彰显了。(www.xing528.com)
(二)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的基本范畴是“本心”和“良知”,心本体论则是心学的主要理论特征。孟子讲“四心”时所说的心,指个体之心,陆九渊则把它改造为不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同心”,且人心就是天理,古往今来乃至千百世之后的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人心即是真理。因此,他主张“不立文字”,反对学人埋沉于书册间,他本人也很少著述。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但学术思想有较大分歧,二人曾多次激烈辩论,却始终相互尊重与包容,堪称学者的楷模。
陆学在明代的继承者王阳明同样持“心外无物”的观点,其学说的核心观点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他肯定知行之间的联系、包容与动态统一,甚至把人的意念、动机都看成行的开始。“致良知”即扩充良知,一方面除去心中的私欲,保持善良的心地;一方面把心中的善意表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践行。良知不仅是是非观、善恶观,也是好善恶恶、为善去恶的道德自觉实践。
宋明理学的末流被统治者利用,用于维护专制的等级秩序,压制和扼杀了人的天性,其负面作用不能忽视。同时,宋明理学以道德为本体,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彰显了人类的真正价值。理学的根本精神可用张载的名言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