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忧民、报效祖国: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爱国忧民、报效祖国: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先秦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就已经从文学作品中抒发而出。面对西戎的入侵,秦国人民表现出了英勇尚武的豪情,同时也使得《无衣》成为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战歌。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先天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并非为己,而是为他人、为社会的一种终极关怀。他们忧时伤民,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可见,深沉的国家忧思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成为古人先哲表达家国精神的载体。

爱国忧民、报效祖国: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从先秦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就已经从文学作品中抒发而出。《诗经·采薇》中的士兵面对旷日持久的征战,虽然心中时时涌起归家之念,对战争也有怨愤,“靡室靡家,img狁之故”。但对于能加入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士兵还是有着些许的自豪和骄傲: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img狁孔棘!

战事紧张,士兵思乡而不得归。但看着我方将士抵御外辱时的积极奋发之态以及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位士兵也感到兴奋和荣耀。在期盼和平的心绪中,我们的士兵牺牲“小家”,顾全大局,这份为国而战的精神令人钦佩。而《诗经·无衣》则抒发的是更纯粹的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面对西戎的入侵,秦国人民表现出了英勇尚武的豪情,同时也使得《无衣》成为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战歌

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上述征役诗中,在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岳飞陆游等人笔下,我们同样看到了先贤们的拳拳赤子心。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先天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并非为己,而是为他人、为社会的一种终极关怀。在历代儒家文人的胸怀中,他们对国家、人民的关注也多具有忧患色彩。他们忧时伤民,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例如,中唐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渐次浮现。白居易以他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与焦虑。《牡丹芳》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先是写了牡丹之美,后又写社会上众人对牡丹的狂热追捧和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www.xing528.com)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每逢暮春,长安城中总是车水马龙,人们都为买花而来。但是,在这种“繁华”景象下,白居易却看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玩物丧志、人心浮华、为政者尸位素餐等。所以,在诗歌末尾,出于对时政和国运的忧虑,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呼唤:“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和白居易的焦灼爱国心一样,南宋词人辛弃疾深感祖国分裂之悲,时时用词作来提醒众人应不忘收复失土,并且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约以北伐为共同之任,《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清末众文人也是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执着地追求强国之路,不达目的,死不甘心。可见,深沉的国家忧思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成为古人先哲表达家国精神的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