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思乡情感的丰富主题十讲

中国传统文化:思乡情感的丰富主题十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检点中国古代思乡之作,我们发现它们形成了众多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主题性意象。在具体的思乡情感表达中,文人借越鸟、胡马依恋家乡的动物本性来传达人与故乡的本能依属关系,将乡愁展示为一种本性。杜鹃泣血这一意象在宋代的思乡作品中多有使用。知识链接“杜鹃”的意象内涵杜鹃,也称杜宇、子规、思归鸟、催归鸟,是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思乡情感的丰富主题十讲

世界文学史上,大概再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诗文能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那样,会用浓重的笔墨来描摹、渲染浓郁的乡愁。其中原因,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内容、传统文化心态以及古人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有关。文人为了求功名,或从军、或做官、或求学、或漫游而离家,而故乡总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另外,根植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上选择的是植物似的固定型而非动物型的迁移不定。“狐死首丘”“落叶归根”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成语表明,中国人对家怀有根深蒂固的依恋。故乡,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并不仅仅是用于区别异地的地缘概念,更是他们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而且,古时交通的不便利、书信来往的困难、出门在外的旅途危险等客观环境因素,也使得家乡、故园被赋予了更多的安全色彩。《诗经·东山》等作品早已将中国人的乡愁表达了出来: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乡愁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所有游子的心中,在宦游的旅途中深夜难眠: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客行在外的孤独让诗人倍加思念故乡,深夜的皎皎月光,让诗人的满腔思乡情压制不住地倾泻而出。“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道出了多少奔波、漂泊在外者的心声。

检点中国古代思乡之作,我们发现它们形成了众多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主题性意象。这些意象反复出现,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是民族文化情感的一种标志。其中,越鸟、胡马、猿鸣、啼血杜鹃、器乐之音、断鸿声、明月等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具体的思乡情感表达中,文人借越鸟、胡马依恋家乡的动物本性来传达人与故乡的本能依属关系,将乡愁展示为一种本性。屈原在悲悼国运及故乡的《哀郢》中的名句便是此种方式的呈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湛方生在《怀归谣》中也是借助人与越鸟、胡马之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怀乡之情:

胡马兮恋北,越鸟兮依阳。

彼禽兽兮尚然,况君子兮去故乡。(www.xing528.com)

两晋动乱之时,器乐之音亦能引发众人的思归之情。《晋书·刘琨传》记刘琨为胡骑所围:“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到唐代边塞诗中,将士远离故土的愁思也会被器乐声引发,李颀在其《古意》一诗中便这样写道: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与此类似的,还有李益的一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首诗都将乐器声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乡音能引起人的共鸣,唤起故园之思;异域之音则时刻提醒着游子不忘客游的身份。

杜鹃泣血这一意象在宋代的思乡作品中多有使用。宋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一般要比唐人紧张和理性得多,他们的压抑感渗透到创作中使得乡愁的表达更加惨烈。尤其是北宋至南宋社会变化,使乡情的表达更为浓郁。文天祥有《金陵驿》一诗:“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的乡国之思尽化在杜鹃啼血的悲凉意象之中。

知识链接

“杜鹃”的意象内涵

杜鹃,也称杜宇、子规、思归鸟、催归鸟,是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之一。杜宇是古蜀国君,相传杜鹃鸟为杜宇死后的魂魄所变。这种鸟的啼叫有两个特点:一是叫声持续不断,凄厉悲凉,“啼血方止”;二是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归,归,不如归去”。

在诗文中,杜鹃最常见的意象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游子的羁旅之愁。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最容易触动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琴弦。于是,杜鹃就成了身处天涯充满乡愁的游子的象征物。②君主的亡国之痛。杜宇虽禅位退隐,国亡身死,却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古人常用杜鹃喻人君寄兴亡之事。③志士的报国之情。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④佳人的春闺之怨。自然界的声声鸟鸣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想象,杜鹃的鸣叫也不例外。在闺中佳人听来,杜鹃声中包含的就是她们内心抑郁、寒凄的伤感。⑤离人的怀人之意。古人常借杜鹃怀人。杜鹃声声鸣啭,哀怨而凄凉,似哭且如水,送别的凄苦便因此表达得无以复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