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是人类文学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基本主题之一。在《吕氏春秋·音初》中记录有一首上古歌谣《候人歌》,内容仅四字:“候人兮猗。”相传是由思念大禹的涂山氏所作,此歌谣也是我国古代传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之始。
空间阻隔下的相思抒发是中国古代相思之作中常见的类别之一。古时由于求仕、做官、贬谪、服役、社会动乱等原因,男子常常被迫离开家园和爱人。在异地相隔的困阻下,相思积蕴到一定程度,则呈现为哀怨的情调。《诗经》里的情歌大多都是抒发和排遣此类因空间阻隔而引发的相思之情的: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邶风·击鼓》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卫风·伯兮》
这些诗句或是出于被迫离家的士兵之口,或是出于独留家中的思妇之口,相思之情遍布字里行间。而一首《采葛》更将相思表达得异常强烈: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www.xing528.com)
当代研究者认为:“中国文人情诗一个极显著的特质,即长于咏唱一种有缺憾的爱,从中表现出一种惘惘不甘的情调。”相思正是一种有缺憾的爱。相对于《诗经》等民歌中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作为主流的文人诗在诉说相思时一直坚持着委婉抒情的传统,其情感表达虽然不至于蓬勃汹涌,却也婉曲悠长,独具韵味。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想念妻子,却并不直言,而是想象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在虚幻中形成一种情感的两相呼应,从而形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动人情愫。
宋词中的相思之作也是缠绵深挚,令人动容。其后的元明清文学作品中亦不乏相思主题的表达。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有“长亭送别”一折,讲张生欲进京赶考,老妇人、莺莺等为其饯行。在离别之筵上,张生虽尚未远行,但莺莺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内心早早升起一股浓浓的相思情意。其后,宴席结束,张生离去。未等莺莺回转家园,相思之情便已从莺莺的口中唱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