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惜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惜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春恨”“悲秋”关联紧密的是“惜时”。“惜时”在不同的文人个体下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惜时文化由此五彩缤纷。在多种多样的惜时观念和行为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及时行乐,二是积极进取。文人士子在有限的个体生命里,惜时进取,试图以此来弥补生命短暂带来的缺憾,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将自我身处其间的努力、遗憾以及人生经验细腻地表达出来,成为感人肺腑的佳作: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惜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与“春恨”“悲秋”关联紧密的是“惜时”。中国古人强烈的时间意识不断引发文人敏感的情绪,时间飞逝、人生苦短,这些客观存在让人焦灼、无奈甚至恐慌。如何抓住百年人生,最大限度地充盈个体生命,成为众人思索的问题。“惜时”在不同的文人个体下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惜时文化由此五彩缤纷。

在多种多样的惜时观念和行为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及时行乐,二是积极进取。两者都试图通过增加人生密度来提高生命质量,以此来对抗人生短暂这一痛苦现实。但两者却因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不同认知最终形成不同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当然,也正是这些不同,才使这一主题的表达更加真实和立体。

自《诗经》始,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产生。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社会动荡,积极卫国的儒生文士频遭迫害。在残酷的现实逼迫下,皓首穷经、报效君国的人生目标已然荒谬和迂腐,文人失去了往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人生的价值和出路成为此时文人们的困惑。在此境况下,众人愈加意识到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他们感伤、失望,进而在诗歌中多有及时行乐思想的展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至唐诗、宋词乃至元曲中,及时行乐的观念仍较为活跃。如卢挚《双调·蟾宫曲》云: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五十岁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www.xing528.com)

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虽有消极色彩,但古人的此种情思实由对个体生命及其价值的观照中自然生发,往往凄怆感伤,令人不忍卒读。

与“及时行乐”形成对比的“积极进取”,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儒家的积极入世观点有关。文人士子在有限的个体生命里,惜时进取,试图以此来弥补生命短暂带来的缺憾,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将自我身处其间的努力、遗憾以及人生经验细腻地表达出来,成为感人肺腑的佳作: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陶渊明《杂诗·其五》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偶成》

上述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饱含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一致地表达着中国文人对时间和人生的思索,具有感奋人心的兴发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