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在古代礼仪中是最重要的,古有“礼莫重于丧”之说。这是因为丧礼时间最长,场景最隆重,仪式最烦琐。儒家经典《仪礼》一共17篇,其中有7篇是关于丧礼的。《礼记》中讲丧礼的篇幅也最多。
(一)程序
亲人去世,如何处理死者的遗体,需要一套固定的程序。《仪礼》一书记载了诸侯之士为父母、妻子和长子所行丧礼的详细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士丧礼”“既夕礼”和“士虞礼”三部分。
“士丧礼”指从死者新亡开始到占卜择葬日为止所需要遵循的礼仪。大致程序有招魂、迁尸、沐浴、穿衣、设奠、讣告,然后是小殓、大殓,即死者穿衣、入棺,而后移至堂上并朝夕哭奠、接受吊唁。
“既夕礼”主要是埋藏棺柩,涉及入葬和守丧。《说文解字》解释“葬”为“藏也”。上古没有墓葬制度,人死,遗体被弃置野外。后来,为了防止猛禽、野兽的撕咬,子女守在遗体旁,用弹弓驱赶鸟兽。据传,到了黄帝时才有了用棺椁存放遗体并深埋土中的做法。入土为安逐渐成为普遍性做法,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士虞礼”指“迎魂而返”,是将死者的灵魂迎回,进行祭祀。亲人已经安葬,为何还要祭祀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于天地间,具有护佑人间、惩恶扬善的能力。另外,亲人去世,子女思念不已,可以通过祭祀消除痛苦。因此,作为沟通死者和生者的方式,士虞礼既可以表达子女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可以企求列祖列宗、亲人的福佑。
(二)丧服
根据与死者的血缘关系远近,丧礼上的亲人分别会穿五种不同的衣服,称“五服”,这是丧礼的重要内容。由重到轻,五个等级分别是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指用粗麻布做成的丧服,布幅2.2尺,经线240缕(古代一般麻布为布幅2.2尺,1 280缕),不缝边,仿佛用剪刀直接剪开,称“斩”。这是儿子为父亲、妻子为丈夫、诸侯为天子、父亲为嫡长子穿的丧服。这种丧服要守丧三年(第三年只要服一个月),为官者必须去职归家,称“丁忧”,只有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由皇帝出面“夺情”,即为了国家的需要,夺去守丧者哀悼亲人的感情。
齐衰的“齐”指丧服可以缝边,麻布也细一些(经线320缕),守丧期父卒为母三年,父在为母一年,夫为妻一年,为祖父一年,为曾祖父三个月。
大功的麻布比齐衰更细(560缕),服丧者与死者的亲属关系更远一些,如父亲为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女,为姑姑、姐妹、堂兄弟等,服丧期九个月。
小功的麻布比大功更细(800缕),服丧期为五个月,主要是为外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弟等。
缌麻已是较为精致的麻布(1 100缕),服丧期三个月,主要是为岳父母、女婿、舅舅等。
需要穿“五服”的均属于一个大家族,与“九族”的概念相同。在同一个家族中,远近亲疏要有秩序,分清上下尊卑。通过丧服等级和服丧时间,一个家族的人就有了认同,也有了分别,亲疏关系规定得很清楚,这就使整个家族上下有序。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根据这一原则规定一个人的身份、行为、责任和义务。
(三)居丧原则
服丧以单个家族为主体,又不局限于该家族。一个家族必须通过与异姓家族通婚才能得以延续,因此既有嫁出去的同姓,又有娶进门的异姓。在这一进一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建立了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之远近,人际关系之亲疏,必然在丧礼上有所体现。《礼记·大传》归纳出六种服丧原则,称“六术”:“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其中,“亲亲”是丧礼中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丧礼中的等差关系。“尊尊”是按照社会地位,“名”指按照名分关系,“出入”指女子出嫁、男子过继等情形,“长幼”指成年与否,“从服”指从属关系。
在不同的居丧阶段,人的悲伤之情是不一样的。丧礼既要表达情感,又要节制情感。因此,丧礼对居丧者的起居也有许多阶段性的要求。
首先是居处。比如,为父母守丧,男子不能住在原来的房间,应该住在依墙搭建的草棚。内部不做任何修饰,晚上睡在草上,用土块当枕头。服齐衰之丧,可居住在用土坯垒砌的草屋,睡在蒲席上。蒲席修剪整齐,但是不扎边。服大功之丧,可以睡在席子上。服小功、缌麻之丧,可以睡在床上。(www.xing528.com)
其次是饮食。当亲人去世,悲痛之情让人无心饮食。丧礼中有关饮食的规定,既是为了让生者活下去,且不至于伤身,又是为了表达思念、悲痛之情。比如,父母之丧,孝子三天不吃不喝。三天后,就必须让他喝粥,吃糙米饭、喝水,但不吃蔬菜和水果。随着服丧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渐吃蔬菜和水果,两周年后可以吃肉,服丧期满才可以饮酒。此外,父亲尚健在,为母、为妻服期年之丧,终丧不能吃肉、饮酒。当然,年老体衰者例外。
再次是言谈。居丧期间,心中很痛苦,孝子必然沉默寡言。也就是说,父母去世,除了丧事,其他事是不能谈论的。当有人问询时,也只能表示是或者否,不作具体答复。齐衰之丧可以具体回答,但不能主动发问。大功之丧可主动发问,但不发表议论。小功、缌麻之丧可发表议论,但是不能露出快乐之情。
然后是服饰。百日祭之后,男子要去掉麻腰带而换成葛腰带,葛腰带是用四股线拧制而成。同样,其他服饰也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平常穿着。
最后是行为。服丧期间,孝子一般不太修饰自己的形象。小功以上的亲属,一开始不可以沐浴。服齐衰之丧,若有人求见,要到落葬之后才可以去见,但不可以主动请见他人。小功以下的亲属,落葬之后可以请见他人。
服丧期间,不能游戏作乐、外出宴饮、嫁娶生子、求官等,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视作兽行。魏晋以后以礼入法,类似行为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唐律疏议》规定:为父母、丈夫服丧期间,如果有嫁娶者、杂嬉作乐者、提前除丧者等,会处以三年徒刑;怀胎者,判处一年徒刑;参加吉宴者,处以杖刑。
除了冠礼、婚礼、丧礼等几种最重要的礼仪之外,古代常见的礼仪还有士相见礼、乡饮酒礼、射礼、燕礼、聘礼等。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礼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具体含义?
2.礼有哪些要素?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活动进行分析。
3.请分析成人礼的内涵,辨析成人礼和婚礼的内在联系。
4.根据自己家乡的丧葬仪式,分析其中礼的形式和内涵。
推荐阅读材料
1.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理由】此书选择中华传统礼仪中最重要和最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中华礼仪之邦的形成、特色、学理、经典,冠、婚、丧、祭之礼的仪式及其人文内涵,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文字简明通俗、内容精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李学勤.古代的礼制和宗法[M]//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理由】作者是研究古代礼制的著名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形成、特点及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分析很到位,对古代文化史有独特的阐释,值得一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