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礼的分类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礼的分类与意义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礼》将其坐实为吉、凶、军、宾、嘉五礼。汉代以后,五礼分类法被广泛接受。丧礼,指围绕处理死者遗体为中心,表达对死者敬爱之情所需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如丧服、丧期制度等。此外,荒礼还包括邻国受灾时应有的吊问与救济。可见,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贺庆礼,指对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国,当对方有了喜庆之事,要致送礼物,表示庆贺。

中国传统文化:礼的分类与意义

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可见,礼的外延很广泛。《尚书》中有“五礼”之说,但具体所指并不明确。《周礼》将其坐实为吉、凶、军、宾、嘉五礼。汉代以后,五礼分类法被广泛接受。

(一)吉礼

吉礼,指祭祀之礼,被称作五礼之冠。祭祀主要是为了祈福,获得神灵的庇佑,祭祀的对象主要有天神、地祇、人鬼等。

祭祀的天神有很多,而且有等级尊卑之分,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昊天上帝,又称天皇大帝,为天神之首。祭天之礼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诸侯祭天就是大逆不道,被视作谋反之举。第二等天神为日月星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日月之明即天之明,自然为祭祀之天神。第三等是除了五维、十二辰和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对民有功的列星,如风师、雨师、司命等。上述三种天神祭祀方式大致一样,皆为堆积柴薪,点燃后让烟气通达于天,与天神沟通。不同的是,根据所祭天神的等级,陈放在柴薪上的祭品有所不同。

根据尊卑等级,地祇也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社稷、五祀、五岳。祭祀时,将祭牲的血浇灌到地里,下达于地神。第二等是山林、河泽。祭祀时,将牺牲、玉帛埋入土中。第三等是四方百物。指管理四方百物的小神,它们一般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人鬼之吉礼,主要是对祖先神的祭祀。祭祀设在宗庙,根据祭祀者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仪式也不同。按照周制,天子设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只有一庙。除了天子、王侯、士大夫,普通民众也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有特定的时期,天子有春夏秋冬四时之祭。今天,一般民众仍会在过年、清明等节日祭祀祖先。

(二)凶礼

凶礼,指与凶丧和灾难有关的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讲:“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丧礼和荒礼。

丧礼,指围绕处理死者遗体为中心,表达对死者敬爱之情所需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如丧服、丧期制度等。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仪制度之一,比如,孔子认为,父母去世,孩子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因为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至少要三岁。

荒礼,指灾荒之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如节制饮食、禁止娱乐等,也包括救灾的各种措施,如减免税收、散粮、平籴、缓刑等。《礼记·曲礼下》讲,年景不好,五谷收成不行,那么天子、君主的祭祀就不能像往常一样太隆盛。同样,马儿除了草料,不能吃谷物。另外,全国上下都要节俭,比如大臣不能吃细粮,士大夫和士兵饮酒也不宜设歌舞。《孟子》中,梁惠王认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依据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实,梁惠王的做法就是移民通财,减少灾难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此外,荒礼还包括邻国受灾时应有的吊问与救济。

(三)军礼

军礼,指与军事和征战相关的礼仪,如天子亲征的仪式、拜将的仪式、军队的建制、田猎等。儒家强调以礼治国,但是国家也必须有防卫能力。因此,选将练兵,抵抗外族入侵是必然的。《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因此,军队的组建和管理同样脱离不开礼的原则。《礼记·曲礼上》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周礼》载,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大师之礼,指天子出征讨伐时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天子亲自出征,调动民众保家卫国的热情,对敌人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大均之礼,指古代军队建制要遵循的礼仪。根据《周礼》,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四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应征的士兵需要自备盔甲车马。他们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大均之礼,就是平摊军赋,让老百姓负担均衡。大田之礼,指古代的诸侯亲自参加田猎。田猎的目的在于检阅军队的规模、作战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军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大役之礼,指古代王朝征发徭役所使用的礼仪。比如为了建造宫殿、城邑或者修建堤坝等需要征徭役,就需要根据老百姓的民力来分派任务。大封之礼,指分封的诸侯之间由于发生战争,争夺对方的封地,以致老百姓流离失所。当侵略的一方受到征讨以后,就要重新确认原有的疆界,召集失散的百姓。确定疆界,就要遵循大封之礼封土植树。(www.xing528.com)

此外,军队的车马、旗帜、武器、军容、行列、校阅,乃至进退、击刺都需要依据身份、地位等符合礼仪的规范。同时,军队平时的训练也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四)宾礼

宾礼,指接待宾客之礼,主要有朝礼、相见礼、藩王来朝礼等。

朝礼,指群臣朝见天子时所使用的礼节。比如进入皇宫的礼仪,天子、诸侯在处理政事之处应遵循的礼仪,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后在休息之所应遵循的礼仪,三公、卿、大夫等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不同官位等级穿不同等级的朝服等。此外,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等都有相应的礼仪。唐代起,为了方便朝臣到京都述职朝见,在京都为外地官员修建了邸舍,一则避免了官员租房,与商贩杂处的问题,二则维持了官员的礼仪形象。

相见礼,指古代人际交往所需要遵循的礼仪。相见礼不仅适用于天子、诸侯之间,而且在士与士之间运用也很广泛。在《仪礼》中就有专门的《士相见礼》,包括士相见、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见君主等各种场景,都有详细、规范的礼仪。

藩王来朝礼,指藩王到京都朝见时所使用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讲:“以宾礼亲邦国。”据《明集礼》载,洪武初年制定藩王来朝礼,包括下榻、迎候、宴请、朝见天子和皇太子、辞行、送行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礼仪规范需要遵守。

(五)嘉礼

嘉礼,是对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贺庆之礼的总称。嘉就是善、好的意思。《周礼·春官·大宗伯》讲:“以嘉礼亲万民。”可见,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

饮食礼和燕飨礼,都是为了联络感情,增进情意,在聚餐饮宴时所使用的礼仪。它既可以是国君与族内兄弟、宾客之间的宴饮,也可以是普通士大夫乃至庶人之间的饮食活动。区别在于,饮食礼主要针对“宗族兄弟”,燕飨礼主要针对“四方之宾客”。

宾射礼,为古射礼之一。在古代,乡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射礼中,必须立宾主,所以称为宾射之礼。射礼主要是为了亲近旧知新友。贺庆礼,指对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国,当对方有了喜庆之事,要致送礼物,表示庆贺。所以说“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同样,贺庆之礼也适用于亲朋好友、亲戚乡邻等。

此外,普通官民还有冠礼、婚礼等,天子还有巡守礼和即位改元礼等。后汉光武帝是第一位举行登基大典的帝王,后世帝王即位则必有盛典,仪式也日益隆重、繁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