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乡试、会试、殿试的分级考试

中国传统文化:乡试、会试、殿试的分级考试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两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考试在八、九月间举行,因此称秋闱。两京及各省的乡试录取名额均由朝廷确定。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举人即具备做官的资格,社会地位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试过关者称贡士,获得参加接下来的殿试资格,未过关者可继续参加以后的会试。明代的殿试在三月,清代因会试时间推后,殿试也改在四月举行。殿试过关者被分为三个等级,称三甲。

中国传统文化:乡试、会试、殿试的分级考试

明清两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明代的乡试在两京和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一般安排在子、卯、午、酉年。考试在八、九月间举行,因此称秋闱。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两人,同考四人。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试“四书”义和经义,第二场试论、判语,以及诏、诰、表等,第三场试经史策。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搜查,入场后每个考生都有一名号军监视,至黄昏交卷。如届时仍未做完,给三支蜡烛,烛尽仍未完成就要被收走试卷。考生交卷后,经弥封、誊录等程序后,试卷交主考、同考评阅。两京及各省的乡试录取名额均由朝廷确定。清代的乡试在程序和考试内容上与明代基本一致,而各省多在省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考场。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举人即具备做官的资格,社会地位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儒林外史》说范进中举后,平时极为蔑视他的丈人马上转变了态度,吹捧他是文曲星下凡,素无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拜访,不仅送上五十两贺银,还赠送了一所房屋,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会试是集中会考的意思,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也称礼闱。因在乡试次年的二月举行,所以也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考试的内容和程序与乡试基本一样,只是题目的难度会更大。因为是更高一级的考试,更受统治者重视,各项规则也更加严谨。主考、同考等考官皆由级别较高的京官担任,于首场开考前两天进入考场并锁院。举人入场时要搜身,明中期以后,因举人夹带的情况日益严重,搜检之法更加严厉,夹带者一经查出则予以严惩。清代的会试要由举人自己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官府会发给路费。顺治八年(1651年)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予盘费。”所以“公车”也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雍正和乾隆年间曾数次因天气寒冷而把考试时间改在三月,后成为定制。会试过关者称贡士,获得参加接下来的殿试资格,未过关者可继续参加以后的会试。

殿试是明清科举的最高一级,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也称廷试。明代的殿试在三月,清代因会试时间推后,殿试也改在四月举行。殿试的内容很简单,明清两代都是仅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预拟,在考试前一天由皇帝圈定。清乾隆年间,为防止试题泄露,又改为由皇帝任命的读卷官于考前一天预拟,当晚皇帝圈定后于内阁刊刻,考试当天的凌晨印刷完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皇帝就是主考官,所以评阅试卷的人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是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出的。殿试过关者被分为三个等级,称三甲。一甲仅三人,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皆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也是仕途的起点。明清两代政坛的风云人物多为进士出身,即使不做官,也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中鲁小姐说“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观念。(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清代科考程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