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科举之路的必经之地

学校:科举之路的必经之地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明代起,入官办学校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的国子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最初建于南京鸡鸣山下,不久后改名国子监。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的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另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学校:科举之路的必经之地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通道之一。自明代起,入官办学校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两代都不认可自学成才者的“同等学力”,这是中国古代教育逐渐发展成熟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环境的严苛,为官者必须接受正统的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以游丐起事,原本目不识丁,但却对兴办学校非常重视。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1365年,当他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在应天(今南京)建立了国子学,明朝开国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又令各府、州、县设立学校。明清两代的教育体制即由中央的国子学和各地的府州县学构成。

明代的国子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最初建于南京鸡鸣山下,不久后改名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设立国子监,迁都北京后,改原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这就是明史上的南监与北监。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的称贡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国子监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还有刘向的《说苑》及律令、书法数学等。监生每月都要参加月考,国子监的学规也非常严,违反学规要根据情节轻重及违规次数进行相应的惩罚,严重者可以监禁甚至杀头。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初急需大量人员充实官僚机构,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计。明成祖以后,进士的身份日益提高,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不通过科举获得进士头衔,就很难有好的出路了。监生要考科举则首先要参加乡试,取得举人身份。(www.xing528.com)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通称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称童试,也称小考、小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学习的内容则为儒家经典及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于廪生、增生之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初入学者要从附生做起,之后根据考试成绩依次补廪生、增生的空额。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的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另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清代的学校教育基本沿袭明代,南京国子监被更名为江宁府学,北京的国子监也称国学太学,因《礼记·王制》称天子的学宫为“辟雍”,故也称辟雍。国子监的学生,除监生外,又增加了贡生。地方上仍建府州县学,入学考试的程序更加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