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学之缘

中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学之缘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的历史比茶长,1986年在河南出土了一壶3000年前的古酒充分说明了中国造酒历史的悠久。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或杜康。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酒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既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这是中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学之缘

酒的历史比茶长,1986年在河南出土了一壶3 000年前的古酒充分说明了中国造酒历史的悠久。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或杜康。据《战国策》记载,仪狄是大禹时代的人,他造酒进献大禹,禹饮后觉得甘美,随即疏远了仪狄,并禁止造酒,他认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然,夏在其第十七代君主夏桀时以酒亡国。据史书记载,夏桀营造的酒池足以行舟,酒糟则堆积如山。另有其他史书记载杜康造酒的过程,古人偶然将剩饭贮藏在枯桑树洞中,在适温下发酵糖化,酿成甘甜幽香的酒,杜康受此启发,几经试验造出酒来。

酒与中国人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历史上看,大到国家的祭祀、庆典、会盟,小到普通百姓的节庆婚丧、接待亲朋,可以说,酒是喜庆、亲情、友情的载体。酒也是英雄气概的象征,项羽在四面楚歌中,面对美女宝马唱出悲壮的《垓下歌》;平叛得胜,衣锦还乡的刘邦,在与故乡父老畅饮之时唱出慷慨激昂的《大风歌》;《三国演义》有关羽“温酒斩华雄”,《水浒传》有武松“醉打蒋门神”,都是由酒引发的英雄行为。作为一种文化,古人饮酒多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许多古代士人饮酒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抒发内心的郁闷。晋代的阮籍和刘伶都是狂饮的代表,刘伶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据说他常携一壶酒,让仆人拿着铁锹跟着,说“死便埋我”,还传说他曾在喝过杜康酒后一醉三年,民间称“杜康造酒刘伶醉”。阮籍则每每大醉之后驱车向荒野,在穷途末路之时放声痛哭。当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王勃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酒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既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这是中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诗经》有“醉酒饱德”,《楚辞》有“众人皆醉我独醒”。古人作诗必饮酒,苏轼将酒称作“钓诗钩”。“李白一斗诗百篇”已是家喻户晓,杜甫也嗜酒终生,直至暮年多病才不得不“潦倒新停浊酒杯”。

酒在我国古代已有了分类,因此也有了各种不同的叫法,如清者曰“酿”,浊者曰“醠(àng)”,厚者曰“醇”,薄者曰“醴”。中古以前的酒,一般都是将谷物煮熟后加入酵母酿制而成的,类似今天的江米甜酒酒精度较低,所以古代典籍中称某人能饮一斗而不醉不足为奇。今天的白酒是烧酒,它是经过蒸馏的高度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制造烧酒始于元代。唐诗中的“葡萄美酒”则来自西域

今天的白酒,按其香型主要分三类: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具有窖底香和醇甜香共同组成的氨基酸酱香味,酒体醇厚,优雅细致,留香持久,回味悠长;浓香型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为代表,其香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酸乙酯,并含有多元醇,香味浓郁,绵柔甘洌;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香气的主要成分是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清香纯正,诸味调和,余味爽净。此外,桂林三花酒为米香型,湖南白沙液、湖北白云边则为“浓头酱尾”之混合香型。

思考题

1.简述古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并分析为什么中国人有主食、副食的区分。

2.简述中国古代主要的食器和酒器,并分析它的发展趋势。

3.什么是五味调和,分析这一观念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影响。

4.通过对不同茶叶的品鉴,总结其各自的特点与区别。

5.简单分析为什么酒能成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

推荐阅读材料(www.xing528.com)

1.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推荐理由】该书为“文史知识文库”系列之一,较为全面和细致地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程。

2. 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推荐理由】该书不仅介绍了茶叶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而且包括了饮茶风俗演变、古代茶叶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史料丰富,颇有趣味性。

[1]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65.

[2]关于黍、稷、糜子按照今天的植物学分类均属于禾本科、黍属植物,这三种作物以及粟的具体含义,在古代是常识,所以各种典籍提及这些作物时并无专门的解释和辨析,今人的说法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此为一说。

[3]刘振亚,刘璞玉. 我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域果树的分布与变迁[J].农业考古,1982(1):139-148.

[4]马执斌.西瓜何时传入中国[M]//《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97-99.

[5]洪沉.说“饼”[M]//《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157.

[6]关于茶叶原产国的争议,参照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8.

[7]《尔雅》郝懿行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笔作‘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