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仪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活动自然也不例外。这里仅就宴席的座次安排及用餐时的注意事项略述一二。
礼仪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讲究尊卑等级,原本在实用层面上没有差别的方向、位置也因此被赋予了尊卑的差别。《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并俘获了赵国的大将李左车,当属下把李左车押送过来时,韩信“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赵军之所以大败是因其主帅陈余迂腐固执、不听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很佩服李左车,把他当老师对待,因此让他坐在面朝东的位置,自己则坐在面朝西的位置。东向为尊大约是因为东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代表阳,而西边则为阴。所以两人就座时,面朝东的西侧是上座,面朝西的东侧则是下座。如果人比较多,需要围坐一起的话还要参照另一项规则,左为上,右为下。中国人的观念,左为阳,右为阴,所以男左女右。这样如果有多人分四个方向围坐的话,以地位最高的东向位置为核心,其左手的南向位置次之,其右手的北向位置再次之,西向位置最下。餐饮时的座次也照此安排。如果是家庭内部宴会,则长辈、长者居东向的上座,其他人按照顺序分别南向、北向、西向依次排列。如果是宴请宾客,则客人居上座,主人居下座。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丞相田蚡举办家宴时,田蚡坐东向的首席,其兄则坐在南向的次席上。那是因为田蚡是丞相,官位比他哥哥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更高,而且这个地位是皇帝给的,家宴遵循这个次序也表达对天子和国家秩序的尊重。《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的座次是这样排列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最尊,其次是范增,再次是刘邦,末席是张良。这个座次安排很有问题,鸿门宴为项羽宴请刘邦的宴会,作为客人的刘邦应该在上座才对,更何况刘邦还年长于项羽,且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位置比亚父范增还低,项羽作为楚国的贵族不该连这个礼仪常识都没有。所以,这个座次是项羽刻意安排的,用它来表示对刘邦的蔑视,司马迁详细记载下当时的座次安排则是表现出项羽为人的特点——心胸狭隘。
此后,中国人的居室建筑发生了变化,起居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方向的尊卑差别观念逐渐淡化了,但左尊右卑的观念却始终保持着。宴会时,最长者或主宾居中,这个位置为第一,然后左侧二、四、六,右侧三、五、七。《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凸碧山庄举办中秋赏月家宴时,“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这里方向的意味已经不重要了,但即便是使用圆桌,左上右下的顺序依然被严格遵循。居中的贾母应该是面朝着景观的方向,如果是在室内举行的宴会,则面朝门的方向为上座。(www.xing528.com)
在正式的宴席上,有许多需要注意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首先,各种食物要有序摆放,《礼记·曲礼上》:“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yì)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意思是说,主食靠左放,羹汤靠右放,肉丝、烤肉靠外些,醋、酱靠里些,蒸葱放在最外面,酒和浆放在右边。如果有干肉,弯曲的部分在左,末端在右。另外就是进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举止,如不要大口喝汤,进食时口中不要发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盘中,不要啃骨头,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因饭烫而用手扇凉;不要拨弄牙齿;不要在羹中再加调料搅和,不要把调味用的肉酱当菜吃;不要把饭、汤撒出来;要小口吃,快点吞下,咀嚼要快,不要把饭菜留在颊间咀嚼;等等。还有就是要讲究揖让,如果和长辈共食,要等长辈开始吃了自己再开始,长辈吃完了再停止;而长辈吃饱后,也要向晚辈劝食。
古代的饮食礼仪固然过于烦琐,它也是等级社会的体现,其中的许多内容不适合今天的社会。但古人制定礼仪的初衷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用符合礼仪的行为展现人所应有的文明素养。我们今天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也应该注重这一点,在具体规范上,古代的食礼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