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的肉食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古人的肉食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的肉食中,以牛、羊、猪最重要,狗肉和野味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所谓“故”即祭祀。可见杀牛几乎是任意的,且五天能吃上一次牛肉就可以效命,足见牛肉“功效”之大。古人也喜欢吃狗肉,东周秦汉之际,因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聂政、刘邦手下得力战将樊哙都曾以屠狗为业。

古人的肉食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上古时期,肉食(包括水产)是副食的主体,这一方面是因为渔猎时代的生活习惯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早期蔬菜栽培技术处于初级阶段,野生者多,家种者少,野菜是贫贱者的充饥之物。古人的肉食中,以牛、羊、猪最重要,狗肉和野味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古人以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或宴享时三牲齐备称太牢,只有牛羊称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只有天子可以使用。

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羊、猪迅速,所以《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指稀有珍贵之物)。”所谓“故”即祭祀。汉以后的许多帝王也都颁布过禁止屠牛的诏令,史籍中也确有官员私自宰牛受处罚的记载,但这个禁令执行的实际情况其实是大打折扣的。《史记·冯唐列传》载,汉代魏尚守边时,为笼络人心,每隔五天就杀一头牛犒赏他的下属,下属都愿意为他效命,“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见杀牛几乎是任意的,且五天能吃上一次牛肉就可以效命,足见牛肉“功效”之大。宋代辛弃疾也有“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词句。

羊肉猪肉是比较普通的肉食,当然这是对于贵族来说的,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肉食。孟子在对梁惠王讲述治国方略时曾提到,如果能掌握各种牲畜的繁殖时机,70岁以上的百姓就可以吃到肉了。即便饲养得当,也只有70岁以上的人才能经常性地吃上肉,考虑到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社会状况,足见肉食的珍贵。古人认为,羔羊比大羊的肉好吃,豚(小猪)比成年猪的肉好吃,所以古代将“羔豚”并称代表美味。(www.xing528.com)

成书于战国的《管子》中常把“六畜”与“五谷”“桑麻”并称,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结构,所谓“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其中马是用来驾车的,一般不食用,而鸡和狗的宰杀没有限制。《论语·微子》记载,子路有一次迷了路,遇见一个隐士,那人留子路住宿,并“杀鸡为黍而食之”。古人也喜欢吃狗肉,东周秦汉之际,因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聂政刘邦手下得力战将樊哙都曾以屠狗为业。此外,鱼也是古代重要肉食来源,江南水乡自不待言,古代黄河流域也有众多的河曲湖泊可以捕鱼孔子的妻子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时,鲁昭公派人送去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就给这个儿子取名孔鲤。《国语》有“庶人食菜,祀以鱼”的说法,说明鱼的食用是没有严格限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