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身穿深衣,上衣连裳

中国传统文化:身穿深衣,上衣连裳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穿在身上的衣服称“体衣”,分为上衣和下衣。《周易·系辞下》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的上衣按其长短分为深衣与裋褐,深衣为衣连裳,长度及足部。深衣是将上衣和下裳相连缝合为一个整体的服装,其上下整个贯通,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因其“被体深邃”故而称作深衣。当时,诸侯、士大夫以及有身份的人除祭祀活动以外,其他场合都穿深衣。

中国传统文化:身穿深衣,上衣连裳

穿在身上的衣服称“体衣”,分为上衣和下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周易·系辞下》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从古代典籍和出土的陶俑可知,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这一形制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释名·释衣服》曰:“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一)商周先秦时期的上衣下裳与深衣

“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上衣。其衣领有两种,一种是交领,即衣领左右相交;另一种是直领,即两侧领子平行地垂直下来左右不相交。古代上衣的衣襟是与衣领相对应的部分,交领的衣襟向右掩的称为右衽,向左掩的称为左衽。汉服上衣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在右边腋下用细带系紧,而少数民族的服装多为左衽,当时的人们认为左衽是落后的、不开化的民族的着装。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夷”是指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披发左衽是他们的习俗,而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抵御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保护了周王室与诸侯国,所以孔子说这句话表扬他。由此可知汉人束发右衽的衣冠形制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汉服中的襟正好在胸前的位置,今成语“正襟危坐”一词即指敛正衣襟端正地坐着。因为衣襟正当胸部,所以汉语中有“胸襟”“襟怀”等词语。袂指衣袖,也是汉服中的重要部分。汉服衣袖一般都长而肥大,和当时少数民族服装的窄袖形成鲜明对比。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有大带和革带之分,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革带不直接系在身上而是系在大带上。汉服的上衣按其长短分为深衣与裋褐,深衣为衣连裳,长度及足部。它用途很广,贵族以深衣为便服,而庶人则以深衣为礼服,以裋褐为便服。裋褐之“裋”即短的意思,“褐”是用粗毛混杂粗麻织成的劣等衣料,当时的贫民也被称为“褐夫”,《诗经·七月》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周时御寒的衣服有裘和袍,裘是皮衣,袍是有夹层的长袄,天气冷的时候可在夹层中加填充物增强保暖性。周代的贵族穿轻裘,而贫民则穿裋褐。

商周时期的下身服装被称作裳。裳不是裤子,而是类似裙子的下体服装,男女都穿。最早的裳由前后两片面积大小一样的布料组成,后来裳有了一定的发展变化,《仪礼·丧服》郑玄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由此可知古时的裳一般由七幅布帛组成,前面三幅,后面四幅,穿有带子,系于腰间,成筒状,与现在的裙子相似。古代下体服饰还包括系在裳之外的蔽膝。《方言》:“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这是一种长及膝部的服饰,是一块长方形的布,其形制与现在的围裙类似而稍窄,而且长度一定要遮住膝盖。所谓“束带系芾”中的“芾”即为蔽膝,它不是直接围到腰上,而是系到大带上,起装饰作用。《诗经·采菽》中提到过“芾”:“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邪幅类似后世的绑腿)郑玄为这首诗作的注说,“芾,大古蔽膝之象”,生动地解释了蔽膝与远古时期人们用兽皮遮羞有一定的关联(图2.2)。

图2.2 商代奴隶陶俑(安阳小屯村出土)

先秦时庶人服劳役时不穿裳,而穿裈或绔。春秋战国以前的裤被称作“绔”,也叫“胫衣”,是一种无裆裤,只有两个独立的裤筒套于腿上,上端有绳系于腰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的裤子,被称为“裈”。这种有裆裤曾出现在《战国策》中,《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为方便作战,要求士兵穿着胡人的短上衣、长裤子,从而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可以说这是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一次变革。后来一些古典文献上提到的“穷绔”,其形制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汉书·外戚传》记载:“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除了长裤,汉代也有短袴,即裤裆缝合的短裤,这种短裤也为平民百姓所穿,名为“犊鼻裈”,意为这种短裤的两个裤筒是短而粗的,像牛犊的鼻子。

除了上衣下裳制外,衣裳连属制也是中国古代流行的服装形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而这一切也带动了服饰的变革。对周代的上衣下裳服装形制变革的结果,就是深衣作为服装的主流款式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从此成为人们广泛穿着的一种服装。深衣是将上衣和下裳相连缝合为一个整体的服装,其上下整个贯通,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因其“被体深邃”故而称作深衣。深衣的特点是长度能遮蔽全身,袖口很宽大,交领右衽,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腰间系上大带,总体呈现出飘逸、空灵、典雅的美感。深衣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多种作用,《礼记·深衣》云其“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正是由于深衣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被广泛地用作礼服和常服。当时,诸侯、士大夫以及有身份的人除祭祀活动以外,其他场合都穿深衣。对贵族来说深衣是常服,而庶民则把深衣作为礼服来穿用。春秋时期的深衣大多是用白色细麻布做成的,战国以后则多以彩帛来制作,领、袖、襟、裾等部位通常都以彩锦作缘边。汉代主要通行深衣,按衣裾绕襟与否,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另一种是直裾(见彩图),流行于不同的年代,男女皆可穿。从春秋战国到秦及西汉,一直流行曲裾深衣。深衣的出现,大致显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后世的中国传统服饰一直以袍服为基本款式。从汉代的袍服、魏晋北朝的杂裾垂髾(shāo)服、隋唐时代的长裙明清时代的长衫长袍等,都与深衣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知识链接

司马相如与犊鼻裈

犊鼻裈因司马相如而出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司马相如和新寡的卓文君相爱,为了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接受他,他“令文君当垆”,就是让卓文君在闹市卖酒,而自己则“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犊鼻裈古代为贫贱劳作者所穿,而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犊鼻裈,是为了显其贫贱让卓王孙出丑。果然,卓王孙为了不再丢面子,接受了女儿的再婚。(www.xing528.com)

(二)民族服饰的融合与新潮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分化加剧,由于战乱,北方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使得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一个胡汉交融、新潮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胡服的一些特点被吸收进汉族服饰中,如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等样式逐渐出现在汉人的服饰中。与此同时,受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纷纷推行了汉化运动,他们仰慕汉族衣冠服饰,北朝甚至形成了“群臣皆服汉魏衣”的状况。三国时期的汉服与汉代基本相同,但到了魏晋,汉族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气,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那时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据记载,到南朝刘宋,衣袖之肥是“一袖之大,足断为两; 一裾之长,可分为二”(《宋书·周朗传》)。这种宽松、肥大的服装款式,与当时人们寻仙访道、服食丹药的生活方式相呼应,也与当时文士的放浪形骸、超越洒脱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艺术繁荣昌盛,造就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的服饰。尤其是唐代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交流融合成为一大趋势,这一特点体现在服饰上即为不管是官服还是民间流行的胡服,都呈现出兼容并蓄、绚丽多彩、新潮开放的特点。这一时期男子的常服是幞头、袍衫、长靴(图2.3)。唐代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均无缘边。这种袍衫主要受到胡服影响,又与汉族的传统服饰特点相结合。唐代妇女的服饰是历代女性服饰中的佼佼者。唐代的女装颜色鲜艳,造型雍容华贵,配饰富丽堂皇,主要由裙、衫和帔(相当于现在的披肩)组成,长裙拖地,衫的下摆裹在裙子里,肩上加帔。唐代以丰满为美,因而服装宽松,并喜欢以色彩艳丽的罗纱做衣料。这种装扮使唐朝女装形成袒胸、裸臂披纱等极为开放的服饰风格。

图2.3 唐太宗

宋代服饰一改唐代华贵大气的特点,造型封闭,拘谨保守,颜色严肃淡雅。另外,两宋时期,边患不断,官僚队伍和军队不断壮大,为此统治者三令五申,要求服饰简约素淡,力戒奢侈铺张,从而形成了质朴淡雅的审美标准。官员的日常服装是小袖圆领衫,百姓则穿交领或圆领的棉麻布长袍或短褐(一种紧身窄袖的短上衣),女装多为上身窄袖短上衣,下身长裙,并且还在外面穿一件对襟长袖的褙子。褙子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女性外衣(宋代服装样式可参看《韩熙载夜宴图》,见彩图)。

元代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衣着习俗不同于汉族,服饰方面出现了汉服与蒙古服饰并存的情况。明代服饰又恢复了汉服的形制,样式仿效唐宋。男子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女性服装款式有衫、霞帔、褙子、比甲、裙等。元明时期服装在用料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元以前中国服装的用料多为丝、麻、皮、毛,而到了元明时期由于对棉花种植进行了推广,棉布逐渐成为衣料的主要材料。

(三)清代的服饰变革

清代是中国服饰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入主中原的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服饰形制与汉服不同。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服,佩戴前朝方巾的儒生往往遭到杀戮;并且要求汉人要按满族的习俗在前额剃发,后脑留发梳成辫子。在汉人的强烈抵制下,清王朝采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等所谓“十不从”的对策,这才使因“剃发易服”引发的民怨得到缓解,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服的特点。马褂最初为满洲贵族的马上装束,康熙以后日益普遍,一般民众多着此服。清代满、汉女装的情况不一样,在民间,汉族妇女至康熙、雍正年间还保留明代小袖上衣和长裙的款式,到乾隆朝以后衣服逐渐变短变肥,袖口渐宽,花样不断翻新。晚清城市女性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清代的满族妇女则是穿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的鞋子。后世流行的旗袍长期用于宫廷和王室,清后期才被汉族妇女仿用。早期的旗袍比较宽大,后来才变得紧身束腰。旗袍外加上一件坎肩,成为晚清最时尚的女性服装。

总的来说,汉族服装的主要特点是宽衫大袖,在时代变迁中又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服装短衣窄袖的影响,所以中国传统服装是在宽博与短窄之间不断摇摆、发展演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