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
杨钟健,1897年6月生于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龙潭堡。在其父著名教育家杨松轩的教诲下,年轻时即许下“学术救国”的心愿。1917年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五四运动后与陕西旅京学生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等发起创办《共进》半月刊并任主编。
1923年夏,杨钟健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接受老师李四光的建议,于同年10月赴德国留学,次年4月正式考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专攻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发表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1928年春,杨钟健离开德国返回祖国。
1928年夏,杨钟健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与裴文中一起主持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次年春,他与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开始了晋西和陕北的地质旅行,针对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年代问题上的争论,进行了细致的工作,为中国黄土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事毕,继续参加了周口店发掘的指导工作。从1929年到1934年间,杨钟健连续发表了五种古哺乳动物的专著,以及约30篇有关哺乳类化石与新生代地质研究的论文,还撰写了一些教科书及其他著作。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两任理事长。
杨钟健著作《自然论略》(www.xing528.com)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杨钟健只身南下,辗转到达昆明,任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并兼任西南联合大学名誉教授。在昆明的几年中,他的主要学术活动是对云南禄丰动物群的发掘和研究,使禄丰动物群成为世界上研究恐龙的重要动物群之一,杨钟健也因此成为当时国际上最活跃和最有成就的一位古脊椎动物学者。1940年夏,杨钟健被聘为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和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同年10月随昆明办事处迁到重庆,应邀兼任重庆大学名誉教授;1946年冬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47年春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杨钟健雕像
1948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杨钟健为西北大学校长。受命危难之秋,杨钟健郑重地说:“我这一次来西北大学,绝不是维持现状的,我对西北大学有一种抱负,希望能把西大办成进步的、充实的、合理的、名副其实的西北学府。”从此之后,师生共守,诸事循章,合理通畅,教风、学风、校风渐入正轨。1949年2月,《国立西北大学地质通讯》曾报道西北大学“自由民主之风气,洋溢校内”。
杨钟健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古鱼类学家刘宪亭、古爬行动物学家孙艾玲等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钟健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1956年4月,杨钟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杨钟健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国际威望,被美国古脊椎动物学会选为名誉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