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报界宗师张季鸾:中华根·民族魂

中国近现代报界宗师张季鸾:中华根·民族魂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6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由吴鼎昌筹资并担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改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张季鸾经常以“不求财,不求名”勉励报社同人,并身体力行。张季鸾办报强调政论,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等均有独到见解。张季鸾也被誉为是继王韬、梁启超之后涌现出的最有影响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堪称中国新闻界的一代宗师。

中国近现代报界宗师张季鸾:中华根·民族魂

张季鸾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县(今榆林市榆阳区),1888年3月生于山东邹平。1905年秋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次年经井勿幕、赵世钰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创办《夏声》杂志,张季鸾被推荐为编辑,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号召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此同时,他还与其侄张崇基创办《陕北》杂志,从此开始了他新闻事业的生涯。张季鸾曾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5年在上海创办《民信日报》,1916年前往北京主办《中华新报》,1919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1924年1月曾发表《列宁逝世》一文,赞扬列宁是无与伦比的“千古一人”。

1926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由吴鼎昌筹资并担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改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9月1日,《大公报》正式续刊,他在续刊号上发表社评,郑重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此后,他一直引领《大公报》同人在实践这一方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兴起,张季鸾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政府压制、禁锢新闻言论自由进行过多次抵制和斗争,直言不讳地提出过严厉批评,主张实行“能够发表的言论必须允许发表”的政策,不得任意扣留。1934年,《大公报》附属刊物《国闻周报》曾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连续刊载“赤区土地问题”专栏,指明红区有一整套社会制度,绝不是什么“土匪”“流寇”,曾引起极大轰动。《大公报》还连续发表范长江所撰报道红军长征行迹的通讯,使国人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之后,《大公报》透露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使广大人民看到国家前途的曙光,激励了民族斗志。

大公报馆

《大公报》(www.xing528.com)

张季鸾自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后,除续办《大公报》天津版外,还主持了《大公报》上海版、汉口版、重庆版、桂林版的创办,从最初发行量不足2000份发展到9700余份,使《大公报》成为自成体系的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张季鸾经常以“不求财,不求名”勉励报社同人,并身体力行。他一生撰写了约3000余篇文章。续办《大公报》后,文章概不署名。他对自己的文字从不自珍,既不留底稿,也无意搜集,许多读者投书请求他结集印行,都被他婉言谢绝。

张季鸾办报强调政论,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等均有独到见解。他的《大公报》社评,文笔犀利、朴实,从不板起面孔训人,而是以理服人。因此,他的文章影响大、感人深。周恩来曾指出“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飞虎,游刃有余”。抗战时期,《大公报》因舆论公正、服务优异,在亚洲新闻界独树一帜。张季鸾也被誉为是继王韬、梁启超之后涌现出的最有影响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堪称中国新闻界的一代宗师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逝世,国共两党政要和文化名人胡适郭沫若等纷纷致唁电唁函,称颂他是“功在国家”的“一代论宗”。

李仪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