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
谢子长,1897年1月生于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1922年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并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指示,利用民团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
1927年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谢子长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三大队大队长。后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在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1931年10月,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
1934年1月,谢子长受命再次回到陕北,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重新打起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支队的旗号,在很短时间内,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月8日,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委。为了粉碎井岳秀部对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谢子长率部南下,在南梁地区的阎家洼子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兼任该师政委。8月15日,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由南梁抵达安定地区。从17日起先后取得安定景武家塌、绥德张家圪台战斗的胜利。8月26日,谢子长率部奔袭清涧河口,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幸胸部中弹,鲜血渗透了他的夹袄,仍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后,他不顾重伤在身,挥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井岳秀部的一个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新军阀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谢子长故居(子长县李家岔枣树坪村)(www.xing528.com)
1939年8月落成的谢子长墓
1935年初,刘志丹得知谢子长伤势恶化、病情危急的消息,立即前往探望,并就西北党政军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的统一协调,当前反“围剿”战斗中的军事战略部署等问题和谢子长进行商讨。谢子长握着刘志丹的手深情地说:“老刘啊,你来了,我就放心了!打仗你比我强,看样子我是不行了,陕甘边和陕北军事工作的重担就要全落在你肩上了,也只有你的肩膀才有力量挑起这副担子!”在商议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时,刘志丹提议要谢子长担任主席,谢子长诚恳地说:“这样不好,从革命利益考虑,还是你当主席合适,我成了这个样子,不能到职工作,何必应那个名哩?”刘志丹恳切地说:“你是老大哥,还是你挂帅,我协助你完成任务。”两位老战友感人肺腑的话语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无不动容。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今属子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以统一领导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的党和红军。谢子长因伤重未出席会议,但仍被推举为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说刘志丹为军委主席)。2月21日,由于伤势继续恶化,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年仅38岁。后来,毛泽东先后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群众领袖”“虽死犹生”,并亲笔撰写碑文。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谢子长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永志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