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甘巫占、通志略等汇编,共存一卷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甘巫占、通志略等汇编,共存一卷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巫占》《通志略》:汉荆州牧刘表命武陵太守刘意集《甘石》《巫咸》等书之占,今存一卷。《武陵先贤传》《水经注》案:魏晋间人多为之,如后世地志之有人物。翻阅第一卷,以太宗为弁跋云,宋太宗御笔在,绛州摹为诸帖之首,后款有鼎州提举沅辰判事等官名,乃知百谷所藏者《鼎帖》,而误以为《绛帖》耳。朱氏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为十一卷。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二十六卷,以便循览。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甘巫占、通志略等汇编,共存一卷

维桑与梓[1],献往文传;麟麟炳炳[2],枕葄[3]成篇。上窥汉晋,下及时贤。准酌今古[4],著述犁然[5]。帖分鼎绛,金石完坚。鸿章钜制,慷慨缠绵。懿修所播,民瘼攸关。借资辨正,于亿万年。輶轩所采,歌咏备焉。风云月露,概从舍旃[6]。志《艺文》。

《甘巫占》《通志略》:汉荆州刘表命武陵太守刘意集《甘石》《巫咸》等书之占,今存一卷。

《武陵先贤传》《水经注》案:魏晋间人多为之,如后世地志之有人物。《武陵先贤传》盖与《武陵记》相辅而行,世有藏本,录俟博采。

《义陵记》晋常林[7]撰,刘禹锡诗序引[8]

《武陵太守集》 宋袁顗[9]撰。《通志略》

《武陵图志》 梁伍安贫撰。《一统志》

《沅志》 梁黄闵[10]撰。案:《太平御览》作《武陵记》 《楚纪》

《鼎澧闻见录》 唐《遂初堂书目》 《通志》

《朗州图经》 《朗陵地图》 《通志略》唐州郡部。

《武陵记》 唐王安贫撰。《酉阳杂俎》

《武陵记》 唐鲍坚撰。《府志》

庄子通真谕》 《唐书》,三卷。垂拱(685—688)中,贾参寥隐武陵著。

《武陵集》 唐董侹撰。彭城刘禹锡序略曰:董生之词,杳如抟翠屏、浮层澜,视听所遇,非风尘间物。亦犹明金翠羽,得于遐裔,虽欲勿宝,可乎?生名侹,字庶中。幼嗜诗,晚而不衰。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11],逐意奔走。因故沿浊,协为新声。尝所与游,皆青云之士,闻名如卢[12]、杜[13],高韵如包[14]、李[15]。迭以章句扬于当时,末路寡徒,值余欢甚。因相谓曰:“间者身以廷尉属为荆州从事,移疾罢去,幽卧于武陵,迄今四年。言未信于世,道不施于人。遇其性怀,播为吟咏,时复发笥,纷然盈前。凡五十篇,因地为目。吾子尝号知我,盍表而志之,为生羽翼?”余不得让而著于篇。

《鼎帖》[16] 宋张斛[17]勒镌。《帖》载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八日,以《秘阁法帖》[18]合参校有无,补其遗逸,厘为二十卷,刻置州治,以广其传。绍兴十一年十月望日,承议郎权发遣[19]军州鼎州[20]、提举澧辰沅靖州兵马盗贼公事张斛勒镌。邑人朱景英有《鼎帖考》,案:《鼎帖》者,绍兴十一年辛酉十月所刻者也,其帖凡二十二卷。考《石刻补叙》[21]云:武陵郡守张斛集《秘阁》,合《潭》《绛》帖、《江》《汝》《海》诸帖,参补而成此卷。而世之人误《鼎帖》为《绛帖》者,何哉?盖尝考《董容台集》[22]云:王百谷[23]所藏宋榻《绛帖》[24],以帖中每有“武陵”二字,因疑为《鼎帖》。翻阅第一卷,以太宗为弁跋云,宋太宗御笔在,绛州摹为诸帖之首,后款有鼎州提举沅辰判事等官名,乃知百谷所藏者《鼎帖》,而误以为《绛帖》耳。且《鼎帖》之与《绛贴》,其所揭之同异又有别焉。《石刻补叙》云:《绛帖》藏真草书,原系横书,及《绛》刻入石,遂迁就移作直行,其笔势故多间断处。因以《绛》为祖,不敢毫发异,乃此帖独易直为横,而《鼎帖》亦复效之。是《绛帖》之直行,又不若《鼎帖》之横刊为当矣!而法帖诸系,则云《鼎帖》较诸帖最多,博而不精,殊无足取,是又《鼎帖》之一说也。然诸帖皆有翻刻,而此帖之为世所罕见也久矣!《府志》

《武陵图经》 宋刘子登撰《宋史

《三楚新录》[25] 宋周羽翀撰。《四库书目》案:内分纪周行逢事。

靖康纪闻》 《靖康纪闻拾遗》[26]《江浙遗书目录》:二册,宋太学生、武陵丁特起撰。《府志》

《武陵郡离合记》 宋丁介撰。《宋史》

《鼎州记》 宋王得臣[27]撰。《麈史》

《棠阴比事》[28] 《江浙遗书目录》:一册,宋常德守、鄞县桂万荣[29]摘,取历代折狱之事,比事属辞[30],编以韵语,总一百四十四事。今本系吴讷删增[31]

《钱塘遗事》 《江浙遗书目录》:十卷,开万楼写本,宋武陵刘一清撰。《府志》

《海蟾子诗》 宋刘海蟾[32]著。《通志略》

《宫柳诗百首》 宋杨维著。《姓谱》

《存斋易说》 宋杨枋撰。《经义考》

《字溪易说》 宋杨巽撰。《经义考》

《周易象义》 宋丁易东撰。《四库书目提要》:是编因易象以明义,故曰“象义”。其取象之例凡十有二:曰本体,即乾天坤地之类。曰互体,即杂物撰德之旨。曰卦变,“彖”所谓大往小来,“传”所谓柔来文刚、刚上文柔是也。曰正应,“传”所谓刚柔内外之应是也。曰动爻,阳老则变为阴、阴老则变为阳是也。曰变卦,《左传》所载古人占筮之法。曰乾之姤,乾之同人是也。曰伏卦,乾则伏坤,震则伏巽;说卦,所谓天地定位、雷风相薄是也。曰互对,即汉儒之旁通,卦义与伏通,而有本体、全体之异。曰反对,损之与益,五二之词同;夬之与姤,四三之词同,可以类推者是也。曰比爻,初比二、二比三是也。曰原画,阳皆属乾阴皆属坤是也。曰纳甲,蛊之先甲、后甲,巽之先庚、后庚是也。其于前人旧说,大抵以李鼎祚[33]《周易集解》、朱震[34]《汉上易传》为宗,而又谓李失之泥、朱伤于巧,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邵子、朱子;变卦之说,则取沈该[35]、都絜[36];筮占之说,则取朱子、蔡渊[37]、冯椅[38]。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诸家著录多作十卷,惟朱睦[39]《授经图》作《易传》十二卷,焦竑[40]《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考易东所著,别无“易传”之名,盖即此编。朱氏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为十一卷。焦氏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遂为十四卷耳。朱彝尊《经义考》作十卷,注曰:“存”。然世所传本残缺特甚,仅存十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见,惟散见《永乐大典》[41]中者,排比其文,仅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与残本互相参补,遂还旧观。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二十六卷,以便循览。原本附有《大衍策数》诸图,多已见《大衍索隐》中,今不复录。其《论例》二卷,自述选著之旨颇备,今仍录以弁首焉。

《周易上下经解残本》 丁易东撰。《四库书目提要》:此即象义残本,传抄者改其名也。《十翼》[42]犹存《彖传》《象传》,其余皆佚。《上经》自乾卦至泰卦,仅存二页,尤为残缺。惟《下经》“晋”“大壮”“睽”“蹇”“中孚”五卦为《永乐大典》所佚者,此本独完。今已采掇补录,而别存其目于此,俾世知与《易象义》非两书焉。

《周易传疏》 《大衍索隐》 丁易东撰。《四库书目提要》:易东有《周易象义》,已著录。是书专明大衍之数,胪采先儒绪论,而以己意断之。王宏撰[43]《山志》曰:“丁氏萃五十七家之说为《稽衍》,又自为《原衍》《翼衍》。”据易东自序云:“既成《原衍》《翼衍》二书,复为《稽衍》。”则王氏未见原本也。其书篇第,盖自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以下三十六图为《原衍》,自图五十五数衍成五十位以下二十九图为《翼衍》。自乾凿度以下列诸家之说,而系以论断者为《稽衍》,凡三卷,卷各有序。《永乐大典》既脱去目录及《原衍》之序,又讹《翼衍》为《翼行》,而错《稽衍》篇题于《翼衍》内,前后至为紊杂。朱彝尊《经义考》则误以《原衍》序为全书自序,而世所传别本又全佚去《稽衍》一篇,盖流传既稀,益滋讹谬。幸别本所载,原目尚有全文。谨据《永乐大典》补足《稽衍》一卷,其次第之凌乱者,则据原目厘正,仍为完帙焉。

梅花诗百余律》 丁易东著。《名胜志》

《归厚录》 明冷谦著。皆地理形家言。

《常德府志》 明陈志明辑。永乐(1402—1424)时为常德别驾,首修《郡志》。

《西谷漫稿》 《开县志》 明陈良著。

《常德府志》 明杨宣辑。

《武陵县志》 明应能辑。钱塘陈珂《序》曰:武陵,楚南上游之地,左包洞庭之勾廉,右扼五溪之要害。沅江演迤于其南,阳山雄峙于其北。林麓蓊郁,湖水渊浚,盖古之黔中也。汉初改武陵郡,亦曰义陵。东汉为临沅县,隋改为武陵县,唐属朗州,宋属常德府,元属常德路,国朝因之。志不可无也,而莫或举之,岂固有所待也?吾乡应侯能来宰是邑,迄再考,百废具举,政通人和。顾力暇用,是敷求博取,参考而得其大凡,乃属常德府儒学司训廖君珮,别其义例,补其阙略,严其去取而折衷之。志既成编,将命工锓梓以传。会予奉命董建荣藩,有事兹土,俟以同乡之故,征言以序之首。词意勤拳[44],不可以不文辞。

粤惟古者天子而下,列国皆有史以纪志时事,所以示劝惩也。逮秦郡县天下而国史废,后世遂有郡县志作矣。至国朝,则又有《大明一统志》以纪天下之事,郡县之志所以纪一郡诸邑之事也。邑之有志,风化之关系良自攸在,匪直考见其山川之形胜,都邑之沿革,田赋户口之多寡,贡献土产之异,宜而已。

夫武陵,古昔为荆楚之僻隅。自汉以来,不得为通都,然俗尚淡薄淳朴,少宦情,知节义,有虞夏之遗风。其间人物名流,固有珠履三千[45]而豪侠一时,哀形《九歌》而骨鲠终身者;有博学潜默,屡辞征聘,天才过人,一代谈宗[46]者;有皂服五溪,惠爱无穷,同居数世,孝义可尚者[47]。抚卷肆目,不能无思今怀古之叹,是盖一事之善,固未足以深论者。若乃善卷,身际唐虞,固以让天下而勿取,冬一裘,夏一葛,出而作,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举万物不足以扰其心,是诚何如气象也!昔者董子称之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矣。唐刘禹锡有诗,谓:“践先王之遗迹,颂先生之高风,贪者廉,懦者立。盖自勋华以及于今日矣。”至宋朱子祀其祠,亦谓:“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奈何淳风日降,世道益迁,交战于富贵利达之场,不知道德为何物?谓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如飨太牢[48]者奚限?虽然,所性无与于外物,初无圣贤愚不肖之分也,特上无所以教,下无所以学,习气为之拘,物欲为之累,是故相去之远,始有十、百、千、万无算之等耳,岂性也哉?是志一作,吾知家传而户喻,凡生于斯游于斯者,思乐仰止,感发而兴起,自有不可已焉者,将见浇风日淳,颓俗日敦,绝巧而弃智,见素而抱朴。尧舜之治,予谓可望其复见矣!岂曰小补云乎?是为序。

《疏稿》 《杨介福诗文集》 明杨褫著。《德山志》

五经辑略》 明陈洪谟撰。《经义考》

《治世余闻》 陈洪谟撰。《四库书目提要》:“是书所记,皆明孝宗时事”[49]

《继世纪闻》 陈洪谟撰。《四库书目提要》:是编据《明史·艺文志》,亦陈洪谟撰。其书皆记武宗时事。谓韩文等劾刘瑾,司礼监太监王岳等佐之。瑾已垂诛,李东阳党于瑾,先期漏言,遂不可制,卒成擅权之祸,所以罪东阳者甚至。至若谓张彩于瑾多所匡正,反复为辨其枉。案:《江浙遗书目录》“《治世余闻》一卷,《继世纪闻》五卷[50],写本每卷首注“箬陂”二字。”

《静芳亭摘稿》 陈洪谟著。《四库书目提要》:是集为洪谟所自定。以致仕之后,居高吾山下,筑亭山中,榜曰“静芳”,故以名其集。又自称“高吾子”,故亦曰《高吾摘稿》。

《常德府志》 陈洪谟辑。邑人贺奇《旧志·序》:嘉靖(1522—1566)间,奇曾祖会昌令廷夔佐陈司马洪谟纂辑《郡志》,百余年,兵火散失。国朝征檄,属取无上应。郡守胡公爰进绅士谋,适奇以久游初归,公持残卷授奇,悉曾祖名。因拜曰:“此虽郡乘,实奇家业,敢不黾勉从事。案:此则旧志,实以洪谟所纂为底本也。

《古大学义》 《桃冈讲义》 《桃冈训规》 《桃冈日录》明蒋信撰。长安周传诵[51]序《桃冈日录》曰:国家文教诞敷[52],真儒辈出,从事四君子尚矣。武陵有蒋道林先生者,不佞曾一见其《桃冈训规》写本,私心慕焉。及官楚,从《志》中详爵里、出处及学问渊源所自,益切仰止,恒以不得望见先生故里,尽购遗书而读之为憾。亡何[53],庐居田间,修龄杨侯[54]以制科[55]高等拜长安令,为先生里人。数相对谈先生遗事,恍若身游万桃间而神交先生于数十年后也。已出《桃冈日录》一帙,谓不佞序之,则尊大人封公[56]手校而付侯梓行者。乃知侯家学相承,厥有本原,非一朝夕矣!先生之学,以慎独为主,以笃论修行为实践,以明理通世务为致用之具。录中所述,如云千古圣贤都在几上用功;云须在天命上立根,久则气质自会融化;云圣贤立根处只是万物一体,其要总归慎独,种种详切有味。而心性理气之谈,吾儒二氏之辨,随叩随鸣,圣人复起不能易,即谓追踪四君子[57],直接濂洛关闽[58]之传可也。盖先生之学,渊源姚江、增城两先生[59],而尤多独证,不作空虚玄远语。封公笃信而传邑侯,过庭而受,真有独契于先生之旨者。不佞徼惠[60]快生平仰止之私,抑何奇也?倾关中同志津津切劘,颇知乡学,兹录之刻,若发曚然。吾愿二三同志交相勖于慎独之旨,私淑先生,成邑侯乔梓[61]过化德意,又愿邑侯乔梓家庭授受,益衍先生之学于无穷,使人人兴起,则武陵桑梓胜地,且为理学名区,近追濂溪,远追邹鲁,无论为先生吐气,即世道所裨殊不小矣[62]。《府志稿》

《门人侍疾录附》 蒋信撰。《四库书目提要》:是编乃其卜筑桃冈时,与诸弟子讲学之书,而其门人章评所刊者。首《古大学义》,专释《大学》。次《桃冈讲义》,摘取论孟条,附入论断。又《桃冈日录》,则与门人问答语录也。《桃冈训规》,则读书日程也。《侍疾录》,则疾病时记也。史称信初从守仁游时,未以良知教。后从若水游最久,其学得之为多。又称践履笃实,不尚虚谈,盖犹未入禅者。

《蒋道林文粹》 蒋信著。《四库书目提要》:集为门人姚学闵所编。其文不事华藻,惟直抒胸臆,期于明畅而止。盖信尝从王守仁于龙场驿,后又从湛若水游,所重惟在讲学耳。赵锦[63]序曰:道林先生既没之十有八年,其门人姚君学闵等始克诠次[64]先生之文,凡九卷,刻成,以睇锦属缀言简末。锦何人,敢序先生文哉?顾自念曩过武陵,与闻先生绪论,而姚君所以见,属意在发明此学,又不可以虚辱也,则为之序曰:先生之学,其初盖得于疾病灰心之后,屏居独处[65]之余。既与世之由于闻见者不同,而师事甘泉先生。以归,益自信其所得之不谬。于是,反而求之身心,期以践其实,而驯至其极。今观集中所载,先生之言,大都明畅简直,一出于正,而无复世之文士绮靡之习。虽其直写胸臆,闲若有未及致详于辞意间者,而先生光明洞达之心,于是乎可以想见矣!明兴学绝之后,士之有志而慕古者,考求先王之遗迹,而守之以终其身,自以为圣人之道在是矣,而不知出之无其本。弘正(1488—1521)间,白沙陈先生[66],阳明王先生,始令学者反而求之此心,俾知圣人之道有本而后有文,匪徒可以循其迹而已也。而学者乐简便而恶拘□,其流弊或至于剽窃心性影响之虚谈,而忽略身心修践之实学。就而论之,循迹之士虽病于无本,而先王之礼法犹赖以仅存。事心而或非其本然之良,则恍惚之间真不胜妄,而入于小人之无忌惮,而不自觉者有之矣。此孔子所以屡致意于躬行之难也,如先生者本之乎一心,精之乎实践,而德教系于人心,信义重于乡党,勋泽垂于所莅之地,岂非斯文之标准,后学之楷范也哉!

先生早岁与冀君元亨同谒阳明先生于其里之潮音阁,深见器重。其后师事甘泉先生,服膺有年,又见印可[67]。然先生于阳明先生良知之说,未尽以为然;而先生所著《大学》古本诸说,即甘泉先生亦未尽以为可。盖先生精思力践,多所自得,非其心之所安,其不欲苟同于人也如此。然即先生之言而绎其旨,则源委通贯,亦可谓灿然成章者矣。要之,学者之于道,贵在于立本,本源之地既真,则其所从人之途亦各随其资性之所近,而未可以一端取之,此又观者所当知也。《府志稿》

《新泉问辨录》 《明史·湛若水传》:“门人蒋信与周冲[68]师说为《新泉问辨录》。”

《踏莎草》 明唐相著。

《于大夫集》 明于文征撰。太仓王世贞[69]序曰:于大夫出其诗文若干卷,而属余序之,且曰:“庶有子而有闻于后乎?”予谢不敏。记:癸酉(1573)冬十月,余解楚[70][71]而东,去武昌之十五里,舟焉。大风起于江上,怒涛拍天,声殷殷如雷霆,帆樯之迹尽泯。而忽有一叶,若灭没于涛间者。一伟丈夫虎颧虬须,冠箨冠[72],衣鹿裘,以刺[73]自通曰:“武陵于某。”余故从吴明卿识君名,而异之。于君坐定,乃曰:“向者,欲东见子于吴而不可。子幸辱临于楚,而欲见子,又不可。今子去楚矣,可以见矣!虽然,洞庭之为涛,怒于江上倍也,而巴陵之所睹一、二舟,必渔也。今吾所渔于子,何也?”余益异之,为呼酒,语竟夕。所谈艺文,自先秦、西京、建安、开元升降之,格诸子百家之趣,以至二氏[74]虚寂之异同、因果、权摄、经神、药物之粗,山川之奇瑰,风俗之羯羠[75],神鬼幻变之状,侠客博徒之好,稗官巷俚之所纪,蜂起响应而不可穷。沃之以大白[76]则醉,醉则歌,其声破杳渺而上,虽以大风怒涛之劲操之而不能夺。盖三日夜,而舟始发。于君尤不忍释去,欲相与下九江、泛彭蠡,究匡庐五老之胜[77]。而舟子以餱[78]尽告,乃别。

其明年冬,余自太仆出抚郧镇[79],过雎蔡之墟,则君固尝为令与守之地。相去二十余年,而其士民犹能谈君之政若新。凡君所谓政不必尽用国家令甲与古循吏之旧,而触事兴便,往往曲尽其妙。所上吏计必最,玺书且旦夕下,而不忍以千石之重夺太夫人之一念,竟挂冠归。及余至郧,而颇有谈前孙中丞山甫[80]事者,则尝致君于郧馆谷[81]之弥月,相与切劘理学甚至。余窃怪君所三日夜语,而不及此者,何也?久之,余微知君谒太和。因礼君,以山甫例而要之,来则为饮,饮亦剧谈于江上,益自落寞世外。挑以睢[82][83]之政,则不答。间及时务顜兵[84]计,或慷慨立发,叹咤弹指,庶几吐其胸中之奇。甫及半而遽收之,类有惩于吻者。

一日,余搜其稿,而得所纂诸先生格言。读之,则山甫语独多,而其大指乃在实学、实行,以究乎伦常之极。即世最所慕说,千古不传之秘,君必有自为体证,果有合而录之书,余不尽尔也。余用是心服君,而君亦不尽酬,顾出其所谓诗文者,而属余序。

君材甚高,气甚完,虽不沾沾于古,然外足于象而内足于意[85]。文不灭质,声不浮律。以古程之,亦少所不合者。夫君于壮岁方自致功业,乃弃一郡如敝屣。丧其偶,即空室而寄身于僧阑舟馆之税地。出禅入玄,于一切有为之迹,若无所萦其念,而尚不能释然于诗文,何也?君业已进于道,直无事余言,余亦不能以一端名君,姑因君之请而叙其所以请,异日而质诸山甫,以为何如也?

《思古集》 明曹司贤著。《府志》

《公余草》 《小楼集》 明龙炎著。《府志》

《对湘楼集》 明龙德孚著。

《郑氏辑韵》 荣藩刊本。

中原集韵》 龙膺《中原音韵》[86]问曰:荣殿下手《中原音韵》一编,属予校订而问曰:“五方音殊,要律以韵而后一,故古有叶韵[87],经子古诗用之。自齐沈休文之四声韵出,而近体准焉。自元周挺斋[88]之三声韵出,而乐府准焉。宋代填词,间多工文而悖律,即苏长公[89]亦或有之。至元音律大备后之作者,盛称琵琶为合作,其于音韵协否?”予对曰:“此变体也。《绛鹤仙》一引用火、马、也三韵,是混歌戈、家麻、车遮为一韵矣。且诬蔑先贤以悖亲弃妻之事,谫[90]浅者尤而效焉,真所谓作俑无后者也。”荣殿下又问曰:“近世学古,如杨用修、王元美[91]最称大家,皆有小令无传奇,岂薄乐府[92]不为耶?”予对曰:“是何可薄也?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无文饰者,谓之俚歌。盖自《风》《雅》熄而汉魏以来,为铙歌、鼓吹之曲,用古韵叶之。再变,而为燕、魏、齐、梁之调。唐变而为绝句,宋变而长之,为《花间》《草堂》,皆可以谐管弦、谱竹月。元变而北音,其声劲。晚近又变为南音,其声柔。南北虽分,韵则一,以中原为正。今人匪但不习声韵,第妄叶以土音,亦不知宫调三百五十五章之云何从,盲窃其词目。毋论应清逸绵邈者,而失之于健捷;应呜咽悠扬者,而失之于激昂;应风流蕴藉者,而失之于浮诞。抑且专尚谐谑、拘肆[93]、打油之语,衬垫磹砌凑为词。如青阳等腔[94],徒取悦于市井嬛童、游女之耳。置之几案,殊污人目,是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德清是编,宁独分辨三声,清浊、阴阳、开合、上下,而后复详知韵、造语、用字之法,又采古人词调可为式者录之。大抵先务明腔,次要识谱,次贵审音。庶为文人之词,可以娱耳,亦可以快目,岂彼鄙俗语同日论乎?且也饱食终日,博弈犹贤,乐府虽小技,贤于博弈远矣。”荣殿下闻而善之,曰:“君御深于乐府者哉!君有《蓝桥》《金门》[95]二传奇,奖义、诛贪、表忠述说,属词既雅,命意亦工,而尤严于音律,惜无德清贵识耳!”予起而谢。《府志》

《世宗实录》 明陈思育撰。《府志》

《谏垣疏稿》 明姚学闵撰。《四库书目提要》:学闵历官礼、刑、兵三科给事中。尝一视京营,一阅宣大[96]山西边务,以其前后奏疏汇为此编。卷首有陈所蕴[97]《序》,称当时不察,有以枌榆故相[98]为口实者,今疏稿具在,有一左袒相君语乎?又有其门人吴中明《序》,亦云先生当柄国时,世或蕲[99]为同而能不为同;迨其后也,世或蕲为异而能不为异。盖学闵官谏垣时,在万历(1573—1620)初,正其乡人张居正独相之日。故二人并为辨别心迹云。

《常德府志》 明朱麟辑。按:麟,天台人,任教授。

《檀园集》 明龙襄著。

《纶㶏文集》 《儒诂》 《丹略》 《释诠》 《阵略》 《九芝集》 明龙膺撰。华亭冯时可[100]序曰:君御龙先生《九芝集》初成时,方备兵张掖、酒泉间,寄友人俞羡长为梓诸金陵,顾翰林太初[101]序之。己休沐归舍,则重裒[102]其后,来所著撰,益广之,而问序时可。时可尝谓:诗歌之道,必述古为业,而后能窥其藩;必融古为脂,而后能造其室。夫宇宙之精神,在人而秀发于心,何古今间哉?心者本来之物,有天、有圣、有六合[103]、有千古,不浊于物,而能全其神。群籁可供语,万灵可相舞。日新富有,汤沐无尽。即简册在左,图象在右,博收兼采。然与之相党相宾,不与之为臣为隶,故合之而若反,反之而愈工。虽然,未易言也。天才既难其纵,而人力又难其充。故才不足而思慕古,则以模拟局其神。零星饤饾[104],卑卑[105]其调,致而已甚,则以凌厉伤其雅。呼叫鸱张[106],至轧茁[107]不可句,而入于不可解。若夫本之神悟,济之学问,不雕饰而并胜,则君御其上选已。我友俞羡长评之:自灵均、建安、六代,以至景云、神龙,及于李中尉、柳随州,凡豪文苑者,无不以为坛坫相承[108],而貌态相肖。然公岂人人雅拜之,而家型范之乎?精结而采符,神凑而响合。故无不诣也,无不越也,无不古也,而卒不见所为古者。古即我也,海不邀水于百川而自归,斗不借光于列宿而自拱,其包涵固无待也。改火而变万物,行春雨发群葩,其接续固无痕也。

盖以天假君御之神,为天然不琢之作,故公之构撰最多,未穷搜探索,每率尔酬酢[109],信手生机,浮动楮墨[110],若神输鬼运,以供佐使,而彼摹拟、凌厉者,直唾之耳,其必传奚疑。

公弱冠举进士,司理睦州,擢郎曹,数上书陈时政,谪倅边州,拮据兵事,数获奇功。其后备兵张掖、酒泉,先后挞伐,拓地千余里。休沐子舍[111],事其父户部公甚至。为人疏爽[112]恺悌,不自翔翼,肺肝[113]从衣襮[114]可掬。俸入,尽散诸亲故及檀施[115],无吝惜。盖全才全德之士,岂徒文章士耶?余处武陵数月,喜其俗淳士雅。若尊公户部伯氏孝廉,皆文采翩翩。而公甥杨侍御修龄,与其长君国子文弱,更清洁不点一尘,诗词咸逼古[116]绝诣[117]。维楚有材,然最盛于兹!山川奇秀,郁发有余。神芝瑞草且日盈芳甸,岂直九畹[118]在君堂哉!《府志》

《常德府志》 龙膺辑。

《墨池集》 明商书撰。

《尺牍记略》 《嗜跖集》 明胡谓仁著。《府志》

《陈少朗诗歌古文集》 明陈可禹著。

《文字拈》 《薛文清年谱》 明杨鹤撰。《四库书目》 《府志》

《地官集》 《常德编记》 《督师纪事》 《武陵竞渡略》

《杨文弱文集》 《诗箨》 《野客青鞋集》 《抚关奏议》

《宣云奏议中枢奏议》 《乐饥园诗集》 明杨嗣昌撰。《续说郛》

《府志》

《愚园诗集》 明唐绍尧著。《府志》

《睡鸥堂集》 明胡世宁著。《府志》

《寂堂集》 明杨勋著。《府志》

《江蓠馆诗集》 明邱世望著。邑人龙膺序曰:余方屏迹[119]渔仙,坐石梁半阁上,忽两急足[120]持尺[121]素叩岩扃。启函,则吾里邱当世[122]词社书也。已,读当世为余《得渔仙石洞歌》,临风奏之,众山皆响。已,复卒业江蓠馆诸什[123],则字字琅璆[124],言言冰雪。时当炎爀,忽惊风雨西来,惠我穆如[125],破此烦结,而乃问序于余。

余山泽人,何能重当世。昔文中子[126]评古作者曰:某也诈,某也诡,唯至王俭、任昉[127]曰约以则,深以典,断然以君子与之、品之,决于文也如此。当世美髯白晰,吐纳风流,轩轩韶举[128],如右军之目杜宏治[129]神仙中人。然性不乐交尘俗,能为青白眼[130]。至与之论王霸[131]之余策,品古今之群流,扶义疾邪,皎然有不可回夺之气。又自束发,辄慕古人博洽典坟[132],洞览释野,即公孙侨[133]、铜鞮伯华[134]不啻焉。才豪而学赡,复以磊落出之,故其为诗也,调峻气扬,惊雷掣电,根柢性灵,无不一准诸古,其庶几约则深典之法乎?夫以当世之时,定当世之品,固知文章志节凌驾千秋,卓然不欲以一世自命者也。

或谓当世以“江蓠”命馆,意取诸《骚》,余不谓然。当世方壮龄,雅好奇服,游道渐广,学问日新,旦晚奋迹木大[135];黼黻[136]大业,宁以牢骚侘傺[137]奏楚声乎?乃采芳芷于中洲,饮清泉于石濑,则予事耳。还以质之当世。

《借耕斋集钞》 明龙人俨著。《府志》

《泛绿亭集》 龙人俨著。《府志》

《小隐诗集》 明胡世安著。《府志》

《野航遗诗》 明王大捷著,桃源罗人琮序。《府志》

《荣藩孙诗韵辑略》 上海潘氏本,龙君御、杨修龄校讐。荣藩孙,字纯斋,逸其名,有天启二年纯斋自序。《府志》

《桐余集》 《海粟集》 明瞿龙跃著。临川处士了翁刊,傅古衡序。

《府志》

《悔堂集》 明唐访著。《府志》

《湖上草》 《医史》 《药性录》 《双华堂家训》 明陈大忠著。

《武陵旧事》 明陈国实辑。

《皋庵诗集》 《孤儿吁天录》 明杨山松撰。宁乡陶汝鼐序。详《杨嗣昌传》。

《辨谤录》 明杨山梓撰。

《石函集》 明陈逸著。《府志》

《浮楂诗集》 明僧髡残著。《府志》

《耕织便览》 郡人辑老农占验语成书。无卷数。

《涉园诗草》 国朝屠希纲著。《府志》

《思补堂集》 国朝刘昌臣著。《府志》

《明善堂集》 《此庵语录》国朝胡统虞撰。《四库书目提要》:统虞此书前二卷为《成均语录》,乃官祭酒时与诸生讲论者。附《原性》《或问》《学规》三种。二卷至七卷为《四书语录》,八卷为《万寿宫语录》,末二卷为《此庵语录》,以别乎《成均》《万寿宫》也。其学祢[138]姚江[139]而祖象山[140],专持良知之说,于朱子颇不能尽合。

《三家撮要》 胡统虞撰。《府志》案:行状盖取孙吴穰苴之法,附以论断。

《十六国年表》 国朝孔尚质撰。《四库书目提要》:孔尚质,字元长,武陵人。是编虽以年表为名,而实非司马迁旁行斜上之体。特以伪本崔鸿《十六国春秋》[141]列传。改为编年,犹之排纂[142]班书[143],更为荀纪。然体例多不允协,如每年但大书甲子,而以晋宋年号为僭号[144]分注,则统绪全乖。又首列所僭之庙号[145],而书中仍复书名,则纲目互异。又魏氏已定位中原,列于正史,此乃分标代、魏,与仇池[146]杨难敌[147]、吐谷浑[148]一例,转附录于十六国后,尤为未协。惟末附舆图考一卷,古名今地,排比颇明,差易寻览云。

《鹰来草堂集》 国朝石鲸著。徐昌夏序。《府志》

《乐余草堂集》 国朝陈觐圣著。《通志》

《常德府志》 国朝康熙九年(1670)贺奇辑。两当胡向华序曰:常德之志板毁于兵火,仅抄数卷,应上之檄。舛谬遗落,弗可究诘,且于明之中叶泯焉无传。丁未(1667)夏,予奉简命来守此邦,爰稽古载,用是慽然,靡宁惟时,立意复修。一难于赀,又难其人,屡进绅士而谋之。佥举二人,一贺君奇,一刘君昌臣,敦请以襄厥事。既而,刘君以学使优迁驾税都门,贺子毅然独任。始事于己酉(1669)八月,岁积一周,而卒业焉。《府志》案:《凡例》旧志终于嘉靖十九年(1540),后郡人杨嗣昌有《编纪》三册,今存其二,其余见杨公日历及诸杂著。今多采录,功不可没也。爰编为八,志:一、地理;二、建设;三、食货;四、学校;五、祠祀;六、官守;七、人物;八、艺文;附以卫屯。计类三十六,卷有十。

《坦山山人集》 国朝陈维国著。句容张芳序曰:山川窅矣,如之何?古与声留,今与响?答曰:有其人在。人风渺矣,如之何?彼与情移,我与邻比?曰:有其心在。楚之中山川,如元岳、玉泉、衡湘、鼎澧诸名胜,古今游人辙穷屐作,舟止杖生,吾不及,吾不闻也。陈子坦山之为武陵人,则余于二十年前知之,并于武陵之桃源、枉山、河洑,处处梦想之。坦山生山水间三十年,始为名孝廉;又十年,始成名进士,为良吏。为吏仅三年,又去为山水间人。其交游、语默、性情,吾不及,吾不闻也。坦山之为诗,则余二十年后读之,并其人之交游、语默、性情,一一快遇之记。余之识坦山姓名,读其文章,岁在壬午(1702)。一时,峨山、伯屏、兹受诸先生与箕言、而农数君子。先二十年中,或存或没,皆予生平所愿见不可得者。感叹累歔[149],忽忽如昨日事,独得幸与坦山列名南宫。去壬午才十年间,坦山为吏,最先于余。坦山令信阳,余令常宁,相距数千里。而坦山又先去吏,余吏衡七年迄今。康熙改元(1662),至京师,乃罢去,亦将为山水间人。坦山适徒步过余邸舍,惊喜遥望,稍稍启行笈,出其二十年中所为诗。每咏一篇,辄浮一日欢,然不恨相见晚也。夫慕思山水,而不可得见,见其人。人者,诗心也。慕思其人,见其诗。诗者,山水心也。今且见其人,并读其诗,微坦山之人,吾安从?微其诗,微坦山之诗,吾安从?见其心哉!坦山诗气韵淹远,驶如关河放溜[150],凝如孤松一枝。俱在寺寻说山诸集中,先之诸子,皆能备状其美,不俟更仆[151]。特二十年间孤寻独往,纵心渊迈,不肯一篇不自命古今。而性情、语默、交游俱交应[152]之人,皆以为陈子将复大用,不沾沾以诗名世也。不知陈子之心,萧萧悠悠[153]一山水间人也。

《孝义录》 《松月堂诗集》 国朝沈可选著。增

《东澜文稿》 国朝江浩著。

《铁香诗集》 国朝陈思育著。

《四书逢源集》 《鹿山诗文集》 国朝陈养元著。龙阳王为垣序,曰:康熙癸酉(1693),芷滨[154]举乡荐,往回京洛。走天下奇山水,不啻牖户。十数年,西旅夜郎[155],东游庐、岱[156]。遇有得,必镂之,使出窍之,使通有不可其意者,辄火之。乙酉(1705)需次辇下,铅椠所住,取财日富,更搜旧著火之,存者百不一得。己丑(1745),出宰宁阳。宁固山国也,寒山流水,目之所触,手之所义,在在而是。予过之,出箧中数册,为质予曰:天台山遥赋河源,使凿空,山川有知,必不肯受。若子之诗之境,以予为质,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甲午(1714),予方计偕自吴越、齐鲁、燕赵、关洛,舟车往复。回忆芷滨之诗之境,豁豁如在襟袖。今年春,予复过之,昔十数册又火其半。大率《鹿山集》凡三变,燕歌感慨,秦声悲壮,吴中诸体,又多分外。或曰一人之身,一身之情,何屡变若是?予曰:不然。诗之流二十四品[157],亦如之。若守其一,是文章不江山之助[158],藻绘不雎涣之采[159]也。芷滨少予一岁,性好书,嗜奇如错。居官时,乃能不离故步。其尊人澹岩先生,视佳山水如性命。芷滨得其癖,《集》中有云:好山如好女,防身恐不密。又云:山奇多与水争强。山水之性一发于诗,故诗好险仄[160],若真人栖崖广[161],径窄而形不瘁。时好超轶,若孙讨虏[162]过断桥,马汗而神不惊。或有丽者,疑近昆体,是又不然。自风骚以来,磨砻日出,质为之舆,文为之舆。陆士衡[163]谓“诗缘情而绮靡”者也。昔晁具茨[164]声艳当时,一洗诗人穷饥酸辛之状,犹取平生所著告人曰:“是不足成我名。”尽火之。予半生小技,糟粕无多,终未免一炷,若《鹿山集》,乃可不火矣。

《武陵县志稿》 国朝唐祚培辑。自序曰:圣朝脱剑崇文,屡饬各省纂修《通志》。抚宪韩公以散志下征,邑侯吴公惧邑乘无稽,咨培于庭。又续《郡志》序曰:培承邑侯以邑志见属,太守熊公复以郡志下询,加之以宪限之严专之。以一人之责,虽草创成篇,惧不克光兹史乘。案:此系修《通志》时奉檄采访稿本,未刊,今稿亦失。

《祀典辑要》 国朝刘体安撰。体安,字泻湖,邑贡生,为黄陂训导,著《祀典辑要》,具言礼器乐舞之制。《明一统志》

《三礼会通》 刘体安撰。《府志》

《仍柱堂诗》 国朝杨绪著。《府志》

《德山志》 国朝杨绪、唐待征同辑。《府志》

《梯霞堂集》 国朝唐待征撰。《通志》

《芜城集》 国朝胡觐征撰。《通志》

《栗园诗选》 国朝夏大春辑。邑人杨绪序曰:武陵为荆楚之大邑,山川景物之秀,载在史乘。其清秀磅礴、蜿蜒之气,郁积[165]坌起,发而为伟人奇士。灵均以来,不可更仆。然人多淳朴,闭户著书,不求名于世,犹有善卷先生之遗风焉。他不具论,即有宋时黄氏,文学称盛,有兄弟登进士第[166]。《宋志》称其与陆放翁[167]、杨诚斋[168]游时,诗几数千首,亦皆一字不传。邑乘中寥寥数言,仅具姓字。且地界在西南,五代至明,频经兵燹,流离播迁,人多非昔,故传集不守。如吾家,自明初来居兹土,代有传人,即先少傅、太傅两公[169],皆有集数百卷。他所著书,为类甚伙,亦仅存奏议、文集、诗只数卷而已。太傅曾手辑武陵前人题咏诗,自汉至宋,无旧不搜,凡二十卷。今亦仅存残楮一册,藏于徐鸿轩先生家。则吾武陵之诗,其湮没于寒烟荒草、冷风凉月间者可胜数哉?栗园主人负才卓荦[170],肆力读古人诗,亦自出机杼,成一家言。惄然[171]忧吾武陵之诗不传,且念当此文明盛世,圣天子手制诗篇,以风示内外。卿云纠缦[172],喜起赓歌[173]。自十五国以至遐荒绝域,罔不家宫商而户弦诵。海内钜公硕士,皆梓其一方之集,以黼黻太平。而吾武陵独阙焉无闻,深为齿冷。乃旁搜博采,或得之于子孙之世守,或得之于齿颊之流传,或得之于残纸败簏[174]之遗。或一人而数首,或一人而仅一篇。他如名公钜卿,骚人逸士,或经过偶有题咏,或流寓间有讴吟。随所获之多少合之,遂成一帙。谋付诸梓,问序于余。余嘉其意,因题数言于简端,以志栗园于武陵之功,不啻若敖[175]、蚡冒[176]之披荆,以启山林云。

《鉴湖集》 国朝余演撰。《酃县志》

《孝经传注案》 国朝康熙间洪钟社稿本二册。《府志》

《鸿轩诗文集》 国朝徐昌夏著。《府志》

《佷山诗钞》 国朝徐昌支著。《府志》

《沧螺草》 国朝陈应元著。《府志》

《曲政摘汇》 《隆篆救灾略》 国朝屠南辑。定州郝林序曰:《汉书·循吏传》称董仲舒、公孙宏、倪宽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饰史事。宏、宽皆位至三公,诚以经术所以经世务也。士不湛深经术而徒矫饰外貌,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一岁九迁,或有之矣!以之称循吏,则未也。颜师古曰:“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而后可为循吏。”其惟我曲阳邑侯屠先生、平先生,以经术起家,来宰曲阳曲邑。东南土薄沙浮,西北又皆岩栖,产斯土者,无积聚而多贫。先生下车,首兴水利,东乡河渠以洩,嘉、黄等山暴涨。薄书之暇,勤励农桑,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乏。又为条教,颁行之于民间,导以为善防奸之意,故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至于狱决之际,哀怜无辜,多所平反。其他善政,未易更仆数,余耳熟梓里诵声久矣。制府廉其实,委署隆平,亟以救灾请赈为务。今读其《曲政摘汇》《隆篆救灾略》,子谅[177]之心流露于文告之间,以故鱼庄、蟹舍、鹿柴、牛宫全活者盖以万计,仁人之言其利溥哉!《周礼》以六计[178]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郑氏[179]谓善其事而后谓之廉善,政令行而后谓之廉能,不懈于位而后谓之廉敬,行无倾邪而后谓之廉正,守法不失而后谓之廉法,昭然不疑惑而后谓之廉辨。是则簠簋不饬,固不可以语于廉。即徒食一肉脱粟之饭,而于民社会无尺寸之补,其可得谓之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与今先生治效章章[180]如是,真所谓以经术饰吏治者也。虽悃愊无华[181],有留滞周南之叹[182]。而其吁谟[183]硕议,不啻如读《太平经国书》[184],安知异日不邀增秩赐金,如汉之所以位仲舒、宏、宽者哉!

《蜀道集》 国朝胡期恒撰。《府志》

《南湖居士诗集》 国朝胡期真著。秀水朱彝尊序[185]曰:武陵胡子,好学博闻,其为诗不专师一家,用己法神明之,兼综乎天宝、元和、长庆诸体,下及苏、梅、黄、陈、范、陆、虞、杨,离之而得合,可谓能得师者也。若其长篇,诸诸便便[186],涵以一气。长矣,而不觉其冗;多矣,而益见其道[187]。胡子年未三十,充之学不已,何难与屈、宋、唐、景嗣响,吾知审音者,罢歌北风而歌南风矣。《县志稿》

《杨文敏集》 国朝杨超曾撰。杨植秉编次。《府志》

《四书文艺》 国朝丁用有撰。

《易学指掌图说》 国朝戴天纬撰。习隽序。《府志》按:《指掌图说》即推衍启蒙附论之义,不具录。

《滋兰堂集》 国朝杨景曾著。《府志》

《纂订八种》 国朝陈长镇撰。《管子》四册、《淮南子》四册、《汉书》八册、《汉魏丛书》八册、《庾子山集》六册、《杜工部集》八册、《李义山集》二册、《事类》八册。案:诸种皆取旧注,订讹补阙,考证为多。

《白云山房诗文集》 陈长镇著。诸暨郭毓叙[188]曰:武陵陈延溪先生,孝友端重,具经济大才,生平尚气节,工篇章。既没十有余年,余始薄游湖湘间。学士、大夫往往道先生行事甚详,心向往之。而诗文流传者少,欲窥其秘,未有由也。今夏五月,取道武陵,其季子箕山与其仲青邱留余馆焉。出遗稿见示,大含细入[189],无所不有。一段性真流露,正大不可磨灭之气,尤盎溢[190]楮墨[191]。箕山兄弟表章先人之志,常若不及,属余董司校讐之役,为正其传写之讹而归之。

《柱山诗文集》 国朝陈长钧著。

《朗门诗赋集》 国朝陈长槐著。

《畲经堂诗文集》 国朝朱景英撰。自序《文集》曰:幼习《文选》,务为博奥。于史汉八家[192]文法与波澜,意度之所以。然罕所津逮[193],已窥寻夹漈[194]、深宁[195]及近代亭林[196]、竹垞之书,颇究心穿穴[197]解驳[198]之学,雅不欲以文名。夫既不欲以文名,复昧昧于文法,而其仅存者又不足存,尚敢憪然[199]以作者自命耶?半生作吏,垂老无闻,旧稿丛残,听其放失。会友人华亭徐君介人、祚永,福清李君崇舜、振陛下榻官斋,搜我敝箧,精心排缵[200],凡得文若干首,析为八卷,亟付钞胥,裒然成集云。

又陈益序曰:予友武陵朱君幼芝,味道而腴者,性情闲旷,不以俗累。顷颂其诗钞,渊然以神,窅然以远,翛然[201]以秀,卓然以雅,是有得于哀乐之正,是为有诗中人也。三代以下,篇章日繁,而苟啼苟笑者,十常八九焉。诗之亡也,夫人而能为诗也。考亭[202]驳唐人诗云:以老朽操笔削之,权存者仅耳,然则作者难,知者尤难哉。红蕉主人[203]不苟作,亦不苟求知。诵是集者,不必曰若何汉、魏也,若何初唐、盛唐也。古今真性情人,当必有寻声而辨者。

《尔雅补注》 《小尔雅注》 国朝杨羾撰。《杨氏谱》

《春秋三传异同》 《左传笺注》 阙名。《府志》

《妙泉集》 国朝杨植秉撰。《府志》

《茶仙草堂诗文集》 国朝龙升明著。邑人朱景英序曰:吾楚自古称骚国也,屈平、宋玉而下,代产诗人。其远者无论已,即近有明茶陵吐纳风雅[204]、公安[205]含咀[206]宫商。虽竟陵[207]矫时过激,难免诋諆[208],亦不可谓非一时之作手[209]也。而吾武陵更以龙氏孝廉、太常两公[210],著两公当弇州济南[211]坛坫高踞之时,不攻其壁垒,亦不入其藩篱。巨刃相摩,蚕丛[212]自辟,极具气势。夫固欲独有一代者矣,讵不伟哉?茶仙先生者,孝廉公嫡裔也。景英总角[213]便耳其名,恨不目其诗。戊午(1738)冬,先生自粤西归,投大刻一束,始获读其诗,即手之不忍置,而于其诗之妙犹未窥也。然先生之诗之妙,尽于先生之论诗矣。其论诗曰:“作诗如作字,作字须脱手。名成一家,不欲依附王、欧门,廉而自得其神髓。作诗亦然,三唐[214]两宋[215]作者歧出,伧父日取李、杜、苏、陆之集,拥被呻吟,字规而句模之,必问何者为谪仙[216]、浣叟[217]?何者为剑南[218]、眉山[219]?是何异《兰亭》[220]、《皇甫》[221]诸帖,而曰此右军[222]率更[223]也哉!吾辈手一尺椠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要当闪闪迸双目电,蠕蠕飞十指龙,安能俯首前人,作乞灵态耶?”笃哉此喻,真足令伧父色沮。而先生之诗,亦从可知矣。以故随所拈弄,莫不直据胸臆,伸纸疾书,不倕班[224]而自工,不蓝倩而自丽。盖其长歌短韵之中,别具一种槌碎踢翻之慨。而究其所造,虽求之三唐两宋,恐不能以一家定之矣。传此复何疑乎?今年仲冬,更续全册而读之,承命一言为序。噫,英何敢序先生诗哉!第举先生之论诗者著于篇,他日不胫而走海内,使知吾是茶陵诸公之后,不少衙官屈宋之人,若知武陵龙氏,世有此凿山之神技也夫。《县志稿》

《洗砚集》 龙升明著。

《万吹楼集》 《订正南诏野史》 国朝胡蔚撰。《随园诗话》《通志》

《沧山集》 国朝刘樵撰。《府志》

《赐扇楼诗集》 国朝龚大万著。安陆杜光德[225]序曰:岁甲午(1774),予于京师吾邑李云门太史邸,识武陵太史龚荻浦先生。先生于云门处知予诗,两人相见如素交。列歌缀舞之余,先生间自吐其所为诗数篇,夷然天秀。予顾云门曰:“此夙根[226]也。”云门颔之。已而别去,不相闻问者数年。丁酉(1777)粤西返棹,路经江汉,子复遇之。其豪宕如旧日,因留连以畅其意,乃观所为诗,凄清芊蔚,慷慨激昂。予读之,喜曰:“此五年一小变也!”嗣是,先生与予仕隐,分途悽徙,非一情随境迁,颓然将老。丁未(1787)夏,余游鄂渚,而先生适自京师归,次汉上相遇旧游之地,扼腕今昔而歌声舞袖,如泡影,如电光,不可复捉。杯酒潇凉,意趣顿减,而悼叹亦因之矣!先生复出其诗一卷授余,其间如盗骊[227]之展蹄,注坡[228]绝尘;饥鹰之侧翅,掠云失影。出没震荡,莫测端倪。予跃然曰:“此十年一大变也!天事果优锤琢,亦至性情所郁,决然一泻。曩者夙根之许,益可信矣。夫贵显华移之域,不足以树立,而沈抑寂寞之乡,多因以表见[229]。志塞而后通,势屈而后伸,往往而然。吾楚先哲屈宋之风骚,靡靡离离,光怪不测。由此道也,先生既屈志而归,徘徊恣肆,遂臻斯诣,亦楚声也,曷不梓而传之?”先生曰:“唯唯,否否。予方归武陵之溪,放舟乎桃源之日,按陶公之图托,寻秦人之遗踪,秫酒既熟,素心共斟,淡然世外,怡然忘老。兴之所至,辄复讴吟诗,又将为之一变。然后裒而集之,综生平之进退,尽忧乐之大观,斯乃可出而问世哉。子姑俟之!”予由是益知先生之成就将不可量,请即条其语,以待异日之集成而冠之。以为序。

《画人汇稿》 国朝龙维祺撰。《府志》

《鼎南诗钞》 国朝姚定益撰。《府志》

《书法纂》 国朝王炎撰。邑人赵慎畛藏本,十六卷。王炎自序云:凡前人议论,靡不搜录。折衷其实,删汰其华,分类十一。曰源流,曰相袭,曰操执,曰点画,曰形势,曰图决,曰辨古,曰杂组,曰书法,曰草法,曰书评。案:炎好学嗜古,精艺事书,自篆、籀[230]、隶、楷、飞白[231]、章草[232],靡不晰其源流。

《诗教堂集》 国朝王敬禧著。河间纪昀[233]《叙》,曰:嘉庆丙辰(1796),余典会试,得武陵赵子慎畛,尝自言幼而孤露[234],赖舅氏王君孝承以成立,因以王君所著诗乞序。凡六卷:曰《研农草》、曰《邮签集》、曰《闽海二集》、曰《庳蓬独倡集》、曰《松涛园草集》、曰《南陔书屋钞》、曰《夫江草》,而附以诗余。盖暮年精自沙汰之本,故其中可传者多。其间清空缥缈之词,沈博绝丽之作,亦有触景寄怀,益为奇崛之气者。而自标全集之名,则统谓之《诗教》。永福黄任[235]题词曰:“老夫卧病慵开卷,禅榻茶烟伴须丝。忽似麻姑搔痒处,王郎投我客中诗。”“斯人清唱何人和,瑶瑟湘灵澈夕寒。二十五篇香草满,相思惟有澧江兰。”

《沃斋诗集》 国朝胡启文著。《府志》

《酌堂诗集》 国朝裴垚著。《府志》

《粪心园草》 国朝梅鼎著。《府志》

《饴经堂遗稿》 国朝唐世皞撰。《府志》

《易约正篇》 《史约稿》 国朝陈诗撰。《府志》增

《三通拾遗》 阙名钞本残卷,每页有“阳山书屋”字。《府志》

《常德府志稿》 国朝杨鹏翱辑。镇洋毕沅[236]《序略》曰:凡书二十四篇,为纪者二,为表者四,为略者一,为传者七。其有记序文字、歌咏篇什,别撰文征七卷。畸言[237]脞说[238]、无当经纶而有谈助者,更为丛谈一卷,皆不入于志篇。凡此区分类别,常德典故可指掌而言也。

杨鹏翱自序曰:兹者恭奉上宪札付本府,谕率所属搜讨旧闻,网罗散佚,毋沿误,毋掠美,毋失之繁,毋失之略,订就一书,以便勷成《通志》,绍美[239]前人。本府达公接札,欣谓鹏翱曰:“此盛举也,宜速成之。”鹏翱受命讫,伏查武陵在明有专志,而本朝则附于《府志》。《府志》之命修在康熙九年(1670),距今百余年所矣!其所载往事,既已择焉不精,语焉不详;而其未载者,尤非广为补辑不足,以应宪命。爰延邑绅杨文斗、陈惠钧、朱和瑑、许南英、陈楷礼、杨鳍、余鼎爕、文锦、杨毓瑞等九人,共襄厥事。不数月,粗成梗概,义例体裁恪遵宪式,缮写呈府,由府申宪。幸于公暇详加黼削,将见我国家久安长治,一道同风之盛,以及各上宪仰体宸衷、阜民成俗之至意,俱足以揭其精微,而写其景象矣。陈楷礼按:此稿条例,一禀史裁。惜文献不具,语多臆度。大事纪,即旧志灾异条,兼采史文;政略即旧志名宦传;学校并入建置。凡旧志所载公典,俱从刊落。计书十二册,未满三百页。康熙九年(1670)以后事迹,仍着本地人补续。武陵知县杨鹏翱延邑人汇稿,三月而事竣。旋即散逸,楷礼收辑遗稿,兼采各县成书六十余卷,今即用为《府志》底稿。附录李际隆乾隆壬申(1752)续刻。旧志跋:武陵无专乘,向附《府志》,自康熙重修后又八十余年矣。采访所至,见见闻闻,非惟旧志之考订多有未确,即此八十余年来,其中因革损益,累幅难书。亟思收辑旧闻,另编为《武陵志》一册。簿书鞅掌,力与愿违,乃乾隆辛未(1751)十月,不戒于火,旧板藏于龙池巷者悉成灰烬。因念既不及纂修成书,倘并此旧文胥失,将嗣宰斯土者,文献无征,负咎弥甚。爰取存本,悉依原文补刊,以存其旧。时城西朗江书院适成,邑绅士捐膏火几及万金,乐其事之可垂。

《痘症论》 国朝杨育英撰。《府志》

《敦伦堂诗文集》 国朝伍鼎臣著。

《易原内篇》 《易原外篇》 国朝陈楷礼撰。歙县程恩泽[240]《答易说书》言:易之书,汉儒各守师承,其失也拘。宋以下至为支离,欲作类书以统一之,则又不能别择,不贯串。别择则不支,贯串则不杂也。先生学易有年,搜采博广,以成此书,可谓勤敏精到。昔黄黎洲[241]作《象数论》,而胡文良[242]取之,遂为《周易函书》。今此书成,实由特见,非同袭取,直欲掩胡书而上。仆论学,首重门径,恒不欲汉宋相参于尊著,实所心醉云云。

《常德府志》 陈楷礼辑。嘉庆十八年(1813)宜黄应先烈序曰:常之衣冠礼乐为湖右最,《武陵旧事》《南楚新闻》,大抵善道土风者,其书多不传。惟宗懔《楚岁时记》、戴埴《鼠璞》二书,至今淹雅之士咸采取焉。然宗、戴虽并为郡人而敷求博考,一则多井里风俗之好尚,一则仅名物典故之异同,其所纪已小,而所以详建革以立经制,辨淑慝以昭劝惩,准物产以达政治,崇教术以归典则者,固未之逮也。常德之有志,始明永乐。其后网罗散失,志凡六修。我朝屡诏天下郡邑纂修志乘,而常德自康熙九年(1670)修之,距今百三十余年,一时文献几于世远难征。嘉庆丁卯(1807),薛愚溪太守慨然复为倡修,惜视事年余即解任去,而志书仍弗克就。戊辰(1808)秋,余奉命来守兹郡,进郡之熟于掌故者,删其繁冗,补其阙略,俾一时之述作,上以备圣朝国史之采择,下以供荆楚通志之搜求,庶几言之文而行之远也。

《洞庭湖志稿》 《卷山诗集》 《青囊经解》 《阳宅指南》 陈楷礼撰。

《常德文征》 陈楷礼辑。嘉庆二十年(1815)三韩马慧裕序曰:自左史倚相[243]、屈原、宋玉、景差[244]之徒出,而天下之文学遂南属于楚。楚之南,九水所自出,而沅澧清淑之气钟,生骚雅之士,旁亦溢为蘅、芜、兰、茝芬芳馥郁之草,足以供寄托而资吟咏。柳子厚[245]谓楚南少人而多石,岂其然欤?

常德,古武陵郡,渊明所称为桃花源者,有山水之灵奥,又有神仙之恢奇,宜乎郁蓄蕴含,人握隋珠[246]之宝,而家藏和璧[247]之珍矣。今观其诗文,盖有中州之上郡所不能擅长者。而彼独绰乎其优,为之其精者,乃能抗颜于历下弇州[248]、新城竹垞[249]诸公,几几如骖之靳[250]焉。惜其名位未显,且播在远方,不能无少韬晦耳。借如龙江陈、朱数君子者,皆位显于朝而居通都大邑,则其角逐名场,狎主牛耳[251]未可知也。

古者太史陈诗,观民好恶而政治出焉[252]。上以是相求,下以是相应,而人之卓荦[253],非常之才,暇则讲习乎事父、事君者,即以备他日专对达政之用。我朝鄂西林相国[254]之官吴,有《南邦黎献集》[255]之选,一时人才辈出,储为名卿钜公不少,此其效可睹已。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56]盖征文考献,以行典礼,虽大圣人亦不能废诗文,固典礼之大者。

是选也,下以统括一郡之菁英[257],上以荟萃两朝之故实,不惟国家异时得备輶轩之采,且使生其地者,藉是以追先哲之准绳,其奋于学也,弥不可量矣。抑吾闻前明继《文选》《文萃》《文鉴》《文类》而成书者,曾锡是名。又其书不大显,盖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由选之未必精也。兹虽一方之言乎,吾知其将不胫而走[258],必有以掩前人矣!

余姚翁元圻序曰:乾隆五十八年(1793),毕秋帆[259]制府檄修《湖南常德府志》。维时,武陵令、三原杨鹏翱延邑士九人采访遗逸,孝廉陈楷礼与其事,遂汇集成编。至嘉庆十八年(1813)蒇事。阅明年,予得藉手赉[260]送史馆。孝廉又于《郡志》之外,别为《文征》一书,用《昭明文选》[261]之例,括代为编,以补《郡志》之所不及。其言曰:有天下之史,有郡邑之史,诗文记叙之流,一人之史也。汇偏而全,积少而多,则国史合天下之大而实起于人,各有其传,有其集也。今小传已详于志乘,而诗文又足以见一代文风之盛衰,因竭心力搜罗,历二十寒暑始脱稿,可谓勤矣。刻既成,请叙于予。予窃见常武风俗朴而秀,士大夫能为声诗,皆鼻祖《骚》《经》,瓣香[262]弗坠。盖其山川云物纠缪[263]回薄[264],灵淑之气郁为人文,非偶然也。此书凡辑诗、古文,计四十八卷。前代不具论,即如我朝诸公之作,高者云蒸龙变[265],出天入渊,至不可思议;次者亦字栉句比[266],谨守绳墨,不失尺寸。皆心润气和,无侘傺不平之响,其足以铿金石、和箫韶[267],而鸣国家之盛也。复何疑哉?幸复得藉手以为大廷之献,爰不辞而为之叙。

《武陵县志稿》 国朝杨丕复辑。

《楝陶四书文艺》 国朝丁希松著。

《易易》 《四书汇证》 《读史节录》 国朝丁鲸撰。

《敬堂诗集》 国朝蒋维光著。

《双柏斋诗赋稿》 国朝阮方旗著。增

《蜀游草》 《祓紫山房集》 国朝王寅著。

《湖南诗征》 国朝唐开韶辑。嘉庆丙子(1816),开韶分篆《湖南通志》,辑历朝诗文征三百余卷。道光辛卯(1831)被水,止存诗征。

《湘系初集》 唐开韶辑。仪征阮元题辞曰:楚风补就卷纵横,楚实编残半郢荆。沅芷澧兰多采撷,湘中新有汝南评。

《桃花源志略》 唐开韶辑。吉州葛天柱《序略》曰:《桃花源志略》十三卷,武陵唐竹谷撰,前署知府事黄惺斋为之序,庶吉士胡光伯编次成书。其书初为原始,推本于渊明之记;次绘图,摹写其山水纵横之形势;次为纪胜,据各家言,历述山水、屋舍、物产以及人事;次为征文,采录历代各体文、诗、赋、石刻;次为志余,详其所未尽。盖桃花源之胜,于是乎备矣。

晋唐而后慕其地名者,递形于图画,著于文词,至宋有龚元玉、田孳、赵彦璓、姚孳,至明有冯子京,先后编辑为《桃花源集》。乾隆年间有释一休,著为《桃源洞天志》,今因而广之,乃大备焉,是匪为游览之所资也。纪其山川、风俗、耆旧、人事,博采古今文词,览者有所考焉,亦一道同俗之一助也。

胡焯跋云:《桃花源志略》,旧为十八卷,竹谷翁辑成之数十年,以属于焯为删其太多,更编次前后为十三卷。其体例,郡守葛礼山前辈序之详矣。其他,因文见例载之卷中,不更述。书成,得邓湘皋翁更订正,刘觉香前辈为命工锓诸木。

焯重为榷览,所引《桃源县志》以灵岩为瞿硎[268]隐处,考瞿硎在宣城文脊山中。瞿硎先生不得姓名,以所隐所名灵岩。瞿树,乃因瞿童误涉瞿硎,此当为辨正者也。《纪胜》篇中所引诸书,以桃花源为主,旁及绿萝、夷望山水,此引书之必不能以时代为次者也。识者鉴之。

《侠野草堂诗集》 唐开韶辑。

《姓国合纂》 国朝陈乐光撰。

《楚颂斋诗集》[269] 《东都南海纪行诗》 《校补说文解字系传》 国朝胡焯撰。自序曰:传许君[270]之书者,称大、小徐[271]。大徐有校勘之力,而新坿[272]之字浅而不经,又删许君之书以就复世之音,亦失之固。小徐系传发明许义,虽朱翱反切,亦用后世之音。而解说形声,多存许君之旧。将欲窥许君之堂奥,必兼资“二徐”,而核其指归,则小徐为胜。今世传刻多取大徐,而小徐之书刻于石门马氏、歙县汪氏,皆残缺弗完。焯师祁夫子使江苏,延河间苗君南来,苗君贯通许义,因《段氏[273]笺注》称元和顾氏、黄氏有钞存《系传》完书,思访求而订证焉。夫子以语暨阳书院山长李君,为假于顾氏。焯游师门,得与苗君共睹其书。因举汪氏刻本校补之,著为斯帙。夫小徐之书弗完而补以大徐,盖宋世已然矣。刻本所无独顾氏大有之,今睹其文,显为楚金[274]之旧秩,虽亦有取自鼎臣者,固一览而可辨也。钞本虽显而小徐之书藉斯以存,其功伟矣。观弟二十九卷所摹印记,知所钞为吴县赵氏之书,即作《长笺》者之后人也。《木部》所缺七十五篆丛解说《系传》,顾君千里题云:借常熟钱楚殷[275]家钞本补之。闻李君言,黄氏本本于顾氏,兹得其一而已,足独惜乎赵氏、钱氏之书,皆不可得而见耳。夫子与江苏巡抚陈君议刊此书,李君为任其事。顾氏之书有朱字校改者,有粉涂墨改者,其端有段若膺、钮匪石[276]诸君题字,并录有毛君斧季[277]语。今暨阳书院校刻,则又用黄粉涂而墨改之。焯先后借校,卷弟不相次,有已为所改者,有未为所改者。焯之所校,举刻本之文与钞本丛存其同异,刻本所误,则据钞本正之,所无则以钞本补之,二本皆误,则并举以俟考。钞本夺误而刻本善者,不更举,时迫故不暇耳。夫举其同异,补其伪缺,存楚金之纂述,企许君之壶奥,区区之志,所不能自已也。他日校刻书成,以焯所校补者,与汪氏刻本参列互证之,习其书者,必皆有取焉。同时又借得吴县汪氏所藏宋刻本,自《部叙》至末仅十卷,即顾君安道所取以校改此钞本者,其书亦出《长笺》赵氏,而字句位置多乖误,又不逮钞本之善也。

《珥彤诗余》 国朝闺秀陈长寿著。《府志》

《玉芳诗草》 国朝闺秀覃光瑶著。《府志》

《春园小草》 《梅花阁诗钞》 国朝闺秀赵孝英著。《府志》

【注释】

[1]维桑与梓: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柏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

[2]炳炳麟麟:光明显赫的样子。出自《剧秦美新》:“帝典阙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战。”

[3]枕葄:犹枕藉,引申谓沉迷。清王韬《〈幽梦影〉》序:“惟知枕葄简编,沉酣典籍。”

[4]准酌今古:即“酌古准今”,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

[5]犁然:释然,自得貌。《庄子·山木》:“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犂然有当于人之心。”另有明察,明辨貌。

[6]舍旃:放弃。出于《诗·唐风·采苓》“舍旃舍旃,苟亦无然。”郑(玄)笺:“旃之言焉也。”

[7]常林:生卒年不详,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因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

[8]见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

[9]袁顗:420—466年,字景章,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陈郡袁氏,南朝宋大臣,初为豫州主簿,累迁晋陵太守,袭南昌县子。大明八年(464),拜侍中,领军将军。前废帝刘子业即位,以为吏部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宋明帝即位后,与邓琬拥戴晋安王刘子勋称帝,进号安北将军,加尚书左仆射。泰始二年(466),兵败被杀。著有文集8卷。

[10]黄闵:南齐地志学家,武陵人,撰有《武陵记》《沅陵记》《沅川记》等地志,又有《神壤记》,均享有盛名,大多已佚。有些内容已由王谟辑于《汉唐地理书钞》或由陈运溶辑于《荆湘地记》中。在《史记正义》《后汉书注》《战国策注》《通鉴注》《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路史》等书中亦可见其佚文。

[11]舛错:参差错杂。

[12]卢:即卢象,约741年前后在世,字纬卿,汶水人。仕为校书郎、左拾遗、膳部员外郎。受安禄山伪官,贬永州司户参军。后为主客员外郎。有诗名,誉充秘阁,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今传《集》20卷。

[13]杜:即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14]包:即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天宝六年(747)进士,累官至谏议大夫,因交好元载,贬谪岭南,后刘晏举荐其为汴东两税使,刘晏被罢官后,以包佶充任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任秘书监,封丹阳郡公,为官谨慎笃实,所在有政声,后因疾辞官,卒于故里。

[15]李:即李纾,731—792年,字仲舒,历官虢州刺史,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卒于官,赠礼部尚书。

[16]鼎帖:南宋丛帖。绍兴十一年(1141),鼎州(湖南常德市)太守张斛汇集多种《秘阁法帖》,并择《潭》《绛》《临江》《汝》诸帖以增补《秘阁法帖》未收入之遗帖约五分之一。凡22卷,刻于鼎州郡斋,故名“鼎帖”。鼎州旧为武陵郡,因此又称为《武陵帖》。木刻。帖板以隶书《千字文》编号,每卷前后下方刻有“武陵”二字。此帖选择欠精,拓本传世稀少。原刻久佚,有翻刻伪造的二十卷本。宋拓真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只1册收50贴。

[17]张斛:生卒年均不详,辽时南渡,约金太祖天辅(1117—1122)中前后在世,字德容,渔阳(治所在今天天津蓟县)人。仕宋为武陵守,著《有南游》《北归》等诗集。金建国,理索北归,官秘书省著作郎。善书画,工诗,宇文虚中颇激赏之。元好问称:“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虚中)大学士甚赏之。”

[18]《秘阁法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也称《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把皇家所收藏的历代帝王墨迹(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和著名大臣以及二王的墨迹(共存书家103人,作品约420篇)汇集起来,任命翰林院侍书学士王著具体负责,按年代顺序,摹勒于枣木板上,然后制成拓本,再装订成10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法书,第九、十卷为王献之法书。

[19]权发遣:官员任用类别之一。宋太祖罢节度使之制,派京官出知府州事,不拘铨选常规,次序相当者称“知”,资序低一等者称“权知”,低二等者称“权发遣”。

[20]军州:宋代行政区划实行三级制,其中州一级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

[21]《石刻补敘》:宋曾宏父纂述。曾宏父,生于南宋,官雷州通判。

[22]《董容台集》:即《容台集》,明代诗文别集,董其昌(号容台)著。

[23]王百谷:即王穉登,1535—1612年,字伯谷,号松坛道士,苏州长洲人,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著作有《王百谷集》《晋陵集》等。

[24]《绛帖》:为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故名。《绛帖》是与《淳化阁帖》齐名的三大名帖之一,为书法瑰宝。该帖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刻于宋皇祐(1050—1053)、嘉祐(1056—1063)年间,集宋以前书法名家之大全,具有很高的书艺价值。

[25]《三楚新录》:3卷,周羽翀撰。羽翀里贯未详,自署称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桂州修仁令,为宋初人。其称三楚者,以长沙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兴皆据楚地称王,故论次其兴废本末,以一国为一卷。其中与史牴牾不合者甚多。然其所闻轶事,为史所不载者,亦多可采。

[26]《靖康纪闻拾遗》:又名《孤臣泣血录》,所纪自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五日起,至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一日即位止。载汴京失守,二帝播迁之事。作者丁特起,绍兴八年(1138)由贵州文学迁为鼎州龙阳县尉。《靖康纪闻》包括序和卷上、卷下,以及拾遗。可能就是这里所说的《靖康纪闻拾遗》。但也有说《靖康纪闻拾遗》另有其书。

[27]王得臣:1036—1116年,北宋学者,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人。学问广博,以文学驰名当时。历任岳州巴陵令、开封府判官、唐州、邻州、鄂州、黄州知州,福建转运副使。著有《江夏辨疑》1卷、《麈史》3卷。

[28]《棠阴比事》:中国古代的一部案例汇编。宋代桂万荣编,全1卷,南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刊行。本书系编者从五代时和凝、和蒙父子所著《疑狱集》和宋代郑克所编《折狱龟鉴》二书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加以纂辑排比而成。书名《棠阴比事》,是取歌颂清官的“棠阴”和董仲舒著《春秋决事比》之义。

[29]桂万荣:生卒年不详,南宋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字梦协,世称石坡先生。庆元进士,历余干尉、建康司理参军,以知常德府致仕。归里,问学于杨简,创石坡书院读书讲学,曾辑录古籍中有助于折狱之事,编成《棠阴比事》。

[30]比事属词:也作“属词比事”,连缀文辞,排比史事。后泛指撰文记事。

[31]今本系吴讷删增:明代景泰(1450—1457)间,吴讷删去书中内容上相类似和重复的部分,仅留存80例,另增补遗24例,合共104例,并重新按刑狱轻重编排,最后增加4条作为《附录》,仍题为《棠阴比事》刊行。但清代朱绪曾、桂嵩庆等认为吴氏删去原书相类复出的部分,失去了“比事”的本意。吴讷,1372—1457年,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双溪人。自幼力学,为人刚介。历官监察御史、南京左副都御史。殁后,朝廷赠谥“文恪”。

[32]刘海蟾: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全真派道教北五祖之一。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33]李鼎祚:唐朝中后期资州盘石(今四川省资中县)人,生平不详,官至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学术上精于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代宗登基后,献《周易集解》。

[34]朱震:1072—1138年,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湖北荆门州人,北宋、南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

[35]沈该:南宋学者,字守约,一字元约,湖州吴兴人。第进士,历官礼部侍郎、夔州知州、参知政事、左仆射、同平章事,著有《易小传》。

[36]都絜:字圣与,丹阳人。绍兴(1131—1162)中,官吏部郎中,知德庆府,有《易变体义》十二卷。

[37]蔡渊:1156—1236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静,号节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著有《周易训解》《易象意言》《卦爻词旨》《古易协韵》《大传易说》《象数余论》《大极通旨》《四书思问》等书行世。

[38]冯椅:1140—1232,字仪之,一字奇之,号厚斋,南康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南宋学者、教育家。受业朱熹。绍熙四年(1193)进士,官至江西运干,著述有《易、诗、书、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孔门弟子传》等200余卷。

[39]朱睦:1518—1587年,明藏书家、学者。字灌甫,号西亭,明宗室,安徽休宁人,封镇国中尉。自幼好学,20岁通五经,精于《易》学、《春秋》。藏书极富,著有《易学拾遗》《授经图传》等。

[40]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又号龙洞山农。祖籍日照,祖上寓居南京。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北京,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等职。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于文史、哲学,为晚明杰出的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

[41]《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1403—1424)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后皇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42]《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43]王宏撰:1622—1702年,字修文,亦字无异,号山史,陕西华阴县人,清代关中著名学者。一生无意仕途,潜心治学。他擅长古文,韵味精深,著作有《砥斋集》《周易筮述》《正学偶见述》《山志》。

[44]勤拳:恳切真诚。白居易《送毛仙翁》诗:“玄功曷可报?感极惟勤拳。”

[45]珠履三千:形容贵宾众多且豪华奢侈。《史记·春申君列传》:“赵使欲夸楚,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常德是春申君黄歇的故里,相传他门客很多,有专门一条街为门客们制鞋,称“珠履巷”。

[46]谈宗:晋时武陵汉寿人潘京举秀才到洛阳,尚书令乐广与他交谈累日,佩服他的才干,称赞他是“一代谈宗”。

[47]孝义可尚者:指马援。建武二十五年(49),马援不顾高龄,主动请缨,讨伐五溪蛮,最后病死壶头。

[48]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www.xing528.com)

[49]此句意思是专记明孝宗弘治(1488—1505)一朝见闻。“上篇事关朝庙,下篇则臣下事也”,作者成书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內容翔实可靠,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当时朝政、吏治、边疆等资料。

[50]《继世纪闻》五卷:《四库书目提要》载:“然此书与《治世余闻》,史皆作四卷。此本乃有五卷,其第三卷仅一页有奇,疑又为传写者误分也。”

[51]周传诵:字淑远,西安左卫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

[52]诞敷:遍布。

[53]亡何:不久。

[54]修龄杨侯:即杨鹤,字修龄,明朝末年大臣,杨嗣昌之父。

[55]制科:由皇帝下诏考试的科目称制科,也称制举,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科举考试一般定期举行,而制科则无固定时间。

[56]封公:杨嗣昌的祖父杨时芳。

[57]从祀四君子:有明一代,唯薛瑄、胡居仁、王守仁、陈献章四人配享孔庙。

[58]濂洛关闽:分别指周敦颐、程颐和程颢兄弟及张载、朱熹。因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程颐、程颢兄弟因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二人师从朱熹。张载因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又称“考亭派”。

[59]姚江、增城两先生:指代“王湛”之学。姚江,即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增城,指湛若水,1466—1560年,明代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湛若水在继承陈白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学说”(甘泉学派),与王守仁的阳明学说并称为“王湛”之学。

[60]徼)惠:请求加惠,求取恩赐。

[61]乔梓:乔木高,梓木低,比喻父位尊,子位下,因称父子为“乔梓”。

[62]周传诵“序”文落款:“万历戊申(1608)孟夏月关中后学周传诵书”。

[63]赵锦:1516—1591年,明余姚人,字元朴,号麟阳,嘉靖(1522—1566)进士。于明万历五年为《蒋道林文粹》作序。师事王守仁。授江阴知县,擢南京御史,历官光禄卿、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南京刑部、礼部、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卒于任。

[64]诠次:次第,层次。

[65]独处:指正德七年(1512),蒋信辞别王守仁,从庐陵回到常德后,患肺结核,入道林寺静坐,参透生死。

[66]白沙先生:即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故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明代著名哲学家,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67]印可:认可,许可。

[68]周冲:明常州府宜兴人,字道通。由举人官高安训导,迁唐府纪善,游王守仁、湛若水之门,疏通两家之说,与蒋信集师说为《新泉问辨录》。

[69]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山东按察副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著有《弇州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70]楚:湖广俗称。

[71]臬: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后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称臬司,俗称“臬台”或“廉访”。万历元年(1573)二月,王世贞接到湖广按察使任命,六月七日赴任。九月,王世贞接到改任广西右布政使的任命,感到行止无定,于是上疏请求致仕,并写诗《楚臬陆子还吴》。十月,王世贞监试湖广武举乡试。十一月,到达广西。

[72]箨冠:即竹皮冠,用竹笋皮制成的帽子。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夏景冲澹偶作次韵》之一:“蝉雀参差在扇纱,竹襟轻利箨冠斜。”

[73]刺:即名刺,即现在的名片。

[74]二氏:指佛、道两家。

[75]羯羠:谓民性慓悍。《史记·货殖列传》:“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

[76]大白:大杯。

[77]匡庐五老之胜:即庐山五老峰,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李白《望庐山五老峰》诗描绘了五老峰胜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78]餱:食物,干粮。

[79]抚郧镇:万历二年(1574)三月,王世贞抵京。九月,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抚郧阳。

[80]孙中丞山甫:即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

[81]谷:赡养,养着。

[82]睢:范睢,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辩士,后为秦国一代名相。

[83]蔡:蔡泽,战国时期燕国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后经范睢推荐,被秦昭王任为相。

[84]顜兵:直兵,亦属兵器。借指军事。

[85]外足于象而内足于意:历来被认为是审美意象创构的重要原则。

[86]《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里所录的是龙膺受荣定王之托,校订《中原音韵》一书,就有关问题两人的对话录。

[87]叶韵:又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88]周挺斋:即周德清,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人,元代文学家,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

[89]苏长公:即苏轼,苏轼是苏洵的大公子,故名,著有《苏长公密语》。

[90]谫:浅薄。

[91]杨用修、王元美:即杨慎和王世贞。

[92]乐府: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93]拘肆:拘栏,即勾栏。

[94]青阳腔: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及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

[95]《蓝桥》《金门》:均为龙膺创作并曾在常德排练演出,今失传。

[96]宣大:明朝时宣府、大同的合称,属九边重镇中的两处。

[97]陈所蕴: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其诗健洁,有《竹素堂藏稿》14卷存世。

[98]枌榆故相:枌榆,泛指故乡。张居正是江陵人,姚学闵武陵人,被视为同乡。

[99]蕲:祈求,请求。

[100]冯时可:字敏卿,松江华亭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刑部主事、贵州提学副使、蜀中学政、湖广副使、浙江参政、湖广参政等。生平好交游,著述宏富。

[101]顾翰林太初:即顾起元,1565—1628年,字太初,应天府江宁人,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乞退后,筑遁园,闭门潜心著述。朝廷曾7次诏命为相,均婉辞之,卒谥“文庄”。

[102]裒:聚集。

[103]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104]饤饾:本意是将食品堆迭在盘中,摆设出来。比喻堆砌、杂凑,也指词句的安排罗列。

[105]卑卑:平庸,微不足道。

[106]鸱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

[107]轧茁:意为曲曲折折地出生,喻诘屈聱牙,晦涩难通。

[108]坛坫相承:衣钵相传。坛坫,会盟的坛台,或指文人集会或集会之所,引申指文坛。

[109]酬酢:宾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应酬。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

[110]楮墨:纸与墨,借指诗文或书画。唐刘知几《史通·暗惑》:“无礼如彼,至性如此,猖狂生态,正复跃见楮墨间。”

[111]子舍:诸子所居的屋舍。借指儿子、儿女。

[112]疏爽:率性耿直,豁达豪爽。

[113]肺肝:比喻内心。

[114]襮:绣有花纹的衣领。

[115]檀施:布施,施主。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减私财,并入薰脩,咸资檀施。”

[116]逼古:谓古代人所写文章逼似古人。

[117]绝诣:极高的造诣。

[118]九畹:兰花的代谢。

[119]屏迹:隐迹。

[120]急足:指急行送信的人。宋范仲淹《与中舍书》:“某拜闻中舍三哥,急足还领书,承尊候已安,只是少力。”

[121]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122]当世:邱世望的字。

[123]诸什:喻指众多的书篇。什,篇什,雅什,指书籍。

[124]琅璆:玉相击声。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班行再肃穆,璜佩鸣琅璆。”

[125]穆如:和美貌。苏轼《快哉此风赋》:“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

[126]文中子:即王通,584—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著作有他弟子编撰的《文中子说》。

[127]王俭:452—489年,字仲宝。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齐名臣、文学家、目录学家,东晋丞相王导五世孙、刘宋侍中王僧绰之子。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

[128]轩轩韶举:仪态轩昂,就像朝霞飘举蓝天似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

[129]杜宏治:见《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右军,即王羲之;杜弘治,即杜乂,字弘治,京兆杜陵人,东晋外戚大臣,成恭皇后之父、镇南将军杜预之孙、尚书左丞杜锡之子。性情温良,容颜秀美。

[130]青白眼: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白眼,眼睛斜视时则现出眼白,故“白眼”是对人轻视或憎恶的表示。典见《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131]王霸:两种治国的政治理想和方法。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统治方法。

[132]典坟:“三坟五典”的省称。泛指各种书籍。

[133]公孙侨: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

[134]铜鞮伯华:古之贤人,名赤,字伯华,食邑于铜鞮。故称之为孔子著名弟子之一。

[135]木大:指宏敞高大的木结构建筑物,秘书阁的别称;此处指翰林院。

[136]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多指官服;又象征文章好,才华横溢。

[137]侘傺: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王逸注:“侘傺,失志貌。”

[138]祢:古代奉祀亡父的宗庙。此处意为敬奉、尊崇。

[139]姚江:指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浙江余姚(姚江)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预算学家、教育家。

[140]象山:指陆九洲,1139—1193年,字子静,抚江金溪人(今江西省金溪县),南宋哲学家,陆玉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

[141]崔鸿:478—525年,字彦鸾,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人。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奉命参修国史,撰写孝文帝和宣武帝世宗《起居注》。从景明元年(500)开始,崔鸿便开始搜集十六国的旧史及其他资料,直到正光三年(522)《十六国春秋》才最后完成。《十六国春秋》体例比较完备,改各国书为录,主为纪,臣为传,又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合计102卷。唐代修《晋书》时,曾征引该书许多资料,唐宋类书也收录了不少。可惜这部书从北宋以后就亡佚了,现行的辑本有两种:一为明代屠侨孙等辑缀的《十六国春秋补遗辑佚》;一为清代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

[142]排纂:编纂,编辑。

[143]班书:班固的《汉书》。

[144]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超越本分的封号。

[145]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146]仇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国,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省陇南仇池山而得名。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前仇池国被前秦所灭,后仇池国被刘宋所灭。

[147]杨难敌:?—334年,白马氐人,是前仇池国君杨茂搜的长子。317年继位,成为前仇池国第二任君主。325年,杨难敌从前赵手上收复仇池国的失地。334年,杨难敌因病去世。

[148]吐谷浑:313—663年,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149]累歔:《离骚》有“曾歔欷余郁邑兮”,清龚自珍《尊命二》说“汉司马迁引而申之,于其序外戚也,言命者四,言之皆累歔。”歔,鼻孔出气,即叹息。

[150]放溜:任船顺流而行。

[151]更仆:更番相代,数不胜数。

[152]交应:感应。

[153]萧萧悠悠:“萧萧马鸣,悠悠斾旌”的省称,马儿长鸣,旌旗飘扬,比喻轻松随意的生活。

[154]芷滨:陈养元的号。

[155]夜郎:曾经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顷襄王(前298一前263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的政治中心有贵州毕节赫章可乐说、长顺县广顺镇说和湖南沅陵说。

[156]庐、岱:即庐山和泰山。

[157]二十四品:指唐代司空图(一说李嗣真)编著的《二十四诗品》,是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风格”多称为“体”。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158]江山之助: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里说的江山,不等同于山林皋壤、自然景物,而是指缘于朝廷斗争所造成的屈原的不幸的命运,是指社会政治因素,这才是成就屈《骚》的更重要的内因。

[159]雎涣之采:《陈留风俗传》中指出“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杜甫诗云:“衣冠迷适越,藻绘忆游睢”;《浍水述异志》记载:“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襄邑(今睢县)北有睢水,南有涣水,处睢涣之间。

[160]险仄:崎岖而狭窄,比喻艰难险阻,或阴险邪恶。这里犹生涩,不常见。

[161]广:同“庵”,小屋,此处指因岩架成的小屋。

[162]孙讨虏: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孙权继任为江东之主。这时,曹操上表封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从此,孙权也被人称为“孙讨虏”。

[163]陆士衡:即陆机,261—303年,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164]晁具茨:即晁冲之,北宋江西派诗人。晁冲之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

[165]郁积:郁愤懑积聚于心。

[166]兄弟登进士第:据查,宋代黄氏进士有淳熙乙未(1175)的黄斗南,丁未(1187)黄宏,庆元己未(1199)黄寔,开熙乙丑(1205)黄容。生平事迹均不详。

[167]陆放翁:即陆游,1125—1210年,晚年号“放翁”。

[168]杨成斋:即杨万里,1127—1210,曾字号“城斋野客”。

[169]先少傅、太傅两公:指杨鹤和杨嗣昌。

[170]卓荦:卓越,突出。班固《两都赋》“卓荦诸夏,兼其所有。”

[171]惄然:忧思貌。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172]卿云纠缦:上古时代有诗歌《卿云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歌词开始有“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73]赓歌:酬唱和诗。

[174]簏:竹箱。

[175]若敖:即楚若敖,?—前764年,芈姓,熊氏,名仪,周代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前791—前764年在位。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

[176]蚡冒:即楚厉王,?—前741年,前758—前741年在位。楚厉王在位时期,开疆拓土,征服陉隰,使楚国实力增强。

[177]于谅:慈爱诚信。

[178]六计:见《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179]郑氏:即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年。郑玄《周礼注》:“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180]章章:鲜明美好貌。

[181]悃愊无华:至诚而不虚浮,形容真心实意,毫不虚假。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

[182]留滞周南之叹:化用“州南留滞”典,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指司马谈)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后因以“周南留滞”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周南,即《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汉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183]吁谟:远大宏伟的谋划。

[184]《太平经国书》:南宋郑伯谦著。郑伯谦,字节卿,南宋浙江永嘉人,官为衢州府学教授。郑伯谦在《太平经国书》中以《周礼》记载的周代行政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范本,来考察评判各封建王朝施政业绩的优劣。

[185]序:指朱彝尊《南湖居士诗序》,收入《曝书亭集》卷39,志书系节选,序开头被省略的文字为:“今之诗家大半厌唐人而趋于宋元矣。或谓文不如宋,诗不如元,赤城许廷慎非之。以为宋诗非元人所及,要亦一偏之见也。大都宋人务离唐人以为高,而元人求合唐人以为法。究之离者不能终离,而合者岂能悉合乎?”

[186]诸诸便便:出自《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187]道:《曝书亭集》作“道”。

[188]叙:同“序”。

[189]大含细入: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出自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190]盎溢:充盈洋溢。

[191]楮墨:纸与墨,借指诗文或书画。

[192]史汉八家:史汉,指《史记》《汉书》;八家,即唐宋八大家,又指唐宋散文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193]津逮:由津渡而到达;比喻通过一定的途径而达到或得到。清鄂尔泰《赠方望溪》诗:“六经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

[194]夹漈: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郑樵(1104—1162),居夹漈山,人称夹漈先生。

[195]深宁:即深宁学派,是南宋末王应麟所创立的学派。反映出吕祖谦“金华学派”的调和朱、陆,而偏于陆学的特点。

[196]亭林:即顾炎武,1613—1682年,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97]穿穴:本意是指穿越,通过,犹钻研;或穿凿,牵强附会的意思。朱熹《答吕子约书》:“读书穷理,须认正意,切忌如此缘文生义。附会穿穴,只好做时文,不是讲学也。”

[198]解驳:离散间杂,解释辩证。唐韩愈《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驳,日光穿漏。”

[199]憪然:闲适,愉快的样子。

[200]排缵:编排。元稹《序》:“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

[201]翛然:形容无拘无束的样子,超脱貌或自由自在的样子;迅疾貌。

[202]考亭:即朱熹,人称“考亭先生”。

[203]红蕉主人:指喻文鏊,字治存,黄梅人,清代藏书家、诗人、学者。

[204]明茶陵:指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1447—1516年,工篆书、隶书,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等。

[205]公安: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派。“公安三袁”为其领袖,桃源的江盈科也是公安派文学的重要人物。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206]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207]竟陵:即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

[208]诋諆:毁谤污蔑。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

[209]做手:能手,行家。

[210]两公:指龙襄、龙膺兄弟。

[211]奔州、济南:代指王世贞和李攀龙,明文坛“后七子”的代表人物。

[212]蚕丛:即蚕丛路,指蜀道,比喻道路艰险。

[213]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214]三唐:指初唐、盛唐、晚唐。

[215]二宋:指北宋和南宋。

[216]谪仙:代指诗人李白。

[217]浣叟:又称浣花叟,或浣花翁,指诗人杜甫,因杜宅位于浣花溪畔,故称。

[218]剑南:唐代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

[219]眉山:代指苏轼,眉州眉山人。

[220]《兰亭》:即《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221]《皇甫》:即《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222]右军:即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223]率更:即欧阳询,曾任率更令。

[224]倕班:巧匠。

[225]杜光德:湖北钟祥县人,生平不详,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主修第三部《钟祥县志》。

[226]夙根:前生的灵根,本源。

[227]盗骊:古代名驹,乃关外名马,体格健壮,千里绝群,脾气暴烈,极难驯服。后泛指良马。

[228]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

[229]表见:显扬,表现。

[230]籀:汉字的一种字体,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又叫大篆。

[231]飞白:书法的一种特殊笔法,据说是书法家蔡邕受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

[232]章草: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

[233]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考中进士,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卒谥号“文达”。

[234]孤露:孤单无所荫庇,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235]黄任:1683—1768年,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惟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著有《秋江集》《香草笺》。

[236]毕沅:1730—1797年,字纕蘅,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人,清代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237]畸言:奇异的言谈。

[238]脞说:琐碎鄙俗的言谈议论。

[239]韶美:优美。《南齐书·临川献王映传》:“应接宾客,风韵韶美。”

[240]程恩泽:1785—1837年,字云芬,号春海,安徽徽州歙县人,清代学者、官员。师从凌廷堪,于金石、书画、医算,无不涉及。嘉庆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贵州学政、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熟通六艺,善考据,工诗,是近代宋诗运动之提倡者,与阮元并为嘉庆、道光间儒林之首。著有《国策地名考》《程侍郎遗集》。

[241]黄梨洲:即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浙东学派创始人。

[242]胡文良:即胡煦(1655—1736),字苍晓,光山人。康熙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礼部侍郎,谥“文良”。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周易函书》50卷,《释经文》49卷等。

[243]左史倚相:指倚氏的始祖,熟谙楚国历史,精通楚国《训典》,能读古籍《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常以往事劝谏楚君,使之不忘先王之业。楚灵王及楚平王期间,颇受楚国君臣尊敬。楚人遇有疑难常向其请教,誉之为良史、贤者、楚国之宝。

[244]景差:前290—前223年,芈姓,景氏,名差,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唐勒同时以赋见称,主要作品有楚辞《大招》。

[245]柳子厚:柳宗元,773—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246]隋珠:古代稀世之宝。据《搜神记》卷二十:隋县溠水侧,有断蛇邱。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明月珠”。

[247]和璧:即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最早见于《韩非子》,楚国人卞和,在楚山获得了美丽的玉璧,先后把它奉献给厉王、武王,均被认为是石头,砍去了左右两只脚,直到文王即位,才被证实是一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248]奔州:指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号“奔州山人”。

[249]竹垞:指清初的词人、学者朱彝尊,别号“竹垞”。

[250]如骖之靳:语出《左传·定公九年》:“吾从子,如骖之有靳。”杜预注:“靳,车中马也。猛不敢与书争,言己从书如骖马之随靳也。”后以“骖靳”比喻前后相随。

[251]朱月:古代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盛敦中,置中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分尝诸侯为誓,以示信用。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

[252]典出《礼记·王制》:“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郑玄注:“陈诗,谓采其诗而视之。”

[253]卓荦:卓越,突出。《后汉书·班固传》:“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254]鄂西林相国:即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255]《南邦黎献集》:鄂尔泰收集整理其门生弟子、亲友等人的诗歌作品总集。书中对每位入选作者列有小传及对入选作品作出的评价,对研究当时作者及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有雍正三年(1725)精刊本行世。

[256]语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由是引出成语“杞宋无征“,意思是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257]菁英:精华,比喻事物之最精粹、最美好者,常用来指代最杰出的人或事物,也写作“精英”。

[258]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地散播。

[259]毕秋帆:即毕沅。

[260]赉:本意是赐予,引申为赠送。

[261]《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做《昭明文选》。

[262]瓣香:佛教语,犹言一瓣香。宋陈若水《沁园春·寿游侍郎》词:“丹心在,尚瓣香岁岁,遥祝尧龄。”

[263]纠缪:缠绕绞结,纠正谬误。缪,通“谬”。

[264]回薄:循环相迫变化无常,盘旋回绕,迂回绕行。

[265]云蒸龙变: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266]字栉句比:同“句栉字比”,逐字逐句仔细推敲。

[267]箫韶:舜乐名,泛指美妙的仙乐。

[268]瞿硎:《王隐晋书卷之九隐逸传》记载:“瞿硎先生者,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太和(366—370)末,常居宣城界文脊山中。山有瞿硎,因以为名焉。大司马桓温尝往造之,既至,见先生被鹿裘,坐于石室,神无忤色,温及僚佐数十人皆莫测之,乃命伏滔为之铭赞。竟卒于山中。”《晋书列传第六十四》《太平御览卷五百三》有同样的记载。

[269]《楚颂斋诗集》:胡焯撰,8卷。卷首有同治元年(1862)陈启迈《武陵县志·艺林传·胡焯传》、同治六年杨彝珍《武陵县志·文苑传·胡焯传》。卷末附作者《楚颂斋诗余》,作者之子胡培和胡坦《跋》文。《诗集》录诗483首。按编年体编排,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迄于咸丰二年(1852)。胡焯诗古风导源汉魏,颇能遗貌取神。律体则拟唐贤,风格亦颇道劲。

[270]许君:即许慎,约58—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历官郡功曹、太尉南阁祭酒、五经博士、校书东观。东汉永元十二年(100),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初步完成《说文解字》。建光元年(121),许慎才最后写成定稿,将《说文解字》献于朝廷。《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因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271]大、小徐: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到唐朝时已经失传,后世的徐铉(916—991)和徐锴(920—974)以及段玉裁所注《说文解字》的版本是他们所认为的原版。徐锴与兄徐铉并治《说文解字》,均有成就,世人称铉为“大徐”,锴为“小徐”。徐锴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272]坿:同“附”。

[273]段氏:段玉裁,1735—1815年,字若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274]楚金:徐锴的字。

[275]钱楚殷:钱沅,1650—1710,字楚殷,江苏常熟人,藏书家。

[276]纽匪石:即钮树玉,1760—1827年,又字“非石”,自号匪石山人,人称“非石先生”,江苏吴县人。家贫,六岁而孤,贾齐鲁间,不事科举之业,而笃志好学,日以聚书为事。精研文字声音训诂,清代“说文”学者。

[277]毛扆:1640—1713年,字季斧,号省庵,江苏常熟人,清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出版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