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中的兵事纪要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中的兵事纪要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秦本纪》三十七年,秦与荆人战,取洞庭、五都。明年春,遣伏波将军马援、中郎将刘匡、马武、孙永等将兵至临沅,击破之。郡因进兵与战于宏下,大破之,斩儿健首。于是,罢武陵屯兵,赏赐各有差。郡兵击破,降之。刘备至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入益阳。仙遇害,群蛮遂平。《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陈敏[34]据江东,刘宏遣南平太守应詹[35]并领天门、武陵军事,帅所部进讨。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中的兵事纪要

显王时(前368—前321),楚威王使将军庄蹻[1]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至于滇池。《汉书西南夷传》案:《华阳国(至)【志】》“楚顷襄王遣庄蹻伐夜郎,至牂牁,系船于且兰。既克,夜郎会秦夺楚黔中地,无路不得归,遂留主之,号“庄王”。以且兰有系船牂牁处,因改名。”

赧王三十五年(前280)秦昭王二十七年,秦使司马错陇西,因西蜀攻楚黔中今常德及辰、沅、永顺等府皆其地,拔之。《史记·秦本纪》

三十七年,秦与荆人战,取洞庭、五都。《战国策》案:《史记》作“五渚”。即今岳州地。洞庭则濒湖,常、澧各州郡皆是。

是年,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后汉书·南蛮传》

三十八年,秦复取楚巫黔中。《通鉴》

武帝建武十一年(35),拜岑彭[2]为征南将军,击蜀公孙述[3],发南阳、武陵、南郡兵,又发桂阳、零陵、长沙委输[4]棹卒,凡六万余人、骑五千匹,会荆门。《后汉书·岑彭传》

二十三年,精夫案:蛮人呼渠帅[5]曰“精夫”,相呼曰“姎徒[6]”。相单程[7]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武威将军刘尚[8]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泝[9]沅水入武溪击之。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不得上。蛮知尚粮少,又深入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征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后汉书·南蛮传》

二十四年,相单程等犯临沅,遣谒者[10]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击之,不能克。明年春,遣伏波将军马援、中郎将刘匡、马武、孙永等将兵至临沅,击破之。单程等饥困乞降,会援病卒。谒者宗均听悉受降,为置吏司,群蛮遂平。同上

章帝建初元年(76),武陵澧中蛮陈从等反叛,入零阳蛮界。其冬,零阳蛮五里精夫为郡击破从,从等皆降。

三年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俱属武陵郡、孱陵今公安县、界中。明年春,发荆州七郡及汝南、颍川弛刑徒[11]、吏士五千余人,拒守零阳,募充中充县属武陵郡五里蛮精夫不叛者四千人,击澧中贼。五年春,覃儿健等请降,不许。郡因进兵与战于宏下,大破之,斩儿健首。余皆弃营走,还溇中,复遣使乞降,乃受之。于是,罢武陵屯兵,赏赐各有差。同上

和帝永元四年(92),溇中、澧中蛮潭戎[12]等反,燔烧邮亭,杀略吏民。郡兵击破,降之。同上

安帝元初二年(115),澧中蛮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长吏。州郡募五里蛮、六亭兵追击,破之,皆散降,赐五里、六亭渠帅金帛各有差。

明年秋,零陵蛮羊孙、陈汤等千余人,着赤帻,称将军,烧官寺,抄掠百姓,州郡募善蛮讨平之。《后汉书·南蛮传》

顺帝永和元年(136),武陵太守请增蛮人租赋,尚书[13]虞诩[14]持不可,帝不听。其冬,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明年春,蛮二万人围充城,八千人寇夷道。遣武陵太守李进讨破之。《后汉书·南蛮传》

桓帝元嘉元年(151),武陵蛮詹山等四千余人反。太守应奉以恩信招诱,乃悉降散。《后汉书·南蛮传》

延熹三年(160),武陵蛮寇江陵,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南郡太守李肃弃城走,主簿胡爽叩马首谏肃,手刃之。事闻,征肃弃市,度、睦减死一等[15]。遣车骑将军冯绲[16]讨武陵蛮,并皆解散。军还,武陵蛮仍攻其郡,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之。《后汉书·南蛮传》

灵帝中平三年(186),武陵蛮寇郡界,州郡击破之。《后汉书·南蛮传》

献帝初平十二年[17]刘备曹操赤壁,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以城降。《蜀志·先主传》

建安十九年(214),孙权遣吕蒙[18]督鲜于丹、徐忠、孙规[19]等二万兵取长沙诸郡,使鲁肃[20]以万人屯巴丘[21]。刘备至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入益阳。肃进屯益阳,相持不决,遂连和,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吴志·吴主权、鲁肃、吕蒙诸传》

建安(196—220)时,武陵蛮反攻剽城。邑时郡兵才五百人,太守黄盖开城门纳贼,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溃走。《吴志·黄盖传》

先主章武元年(221)魏黄初二年亲征孙权,遣侍中[22]马良[23]安慰,五溪蛮夷相率响应。《蜀志·先主传》

后主建兴九年(231)魏太和五年、吴黄龙三年,武陵部从事[24]樊仙导诸夷以忠义,将叛吴附蜀。孙权遣太常[25]潘濬督吕岱[26]将兵五千往御之。仙遇害,群蛮遂平。《江表传》《吕岱传》《吴志》《通志》二月,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27]诸葛[28]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吴志·吴主权传》

十二年魏青龙二年、吴嘉禾三年,太常潘濬平武陵蛮夷。《吴志·吴主权传》

炎兴元年(263)魏景元四年、吴永安六年,魏遣邓艾[29]、钟会[30]将兵入寇,汉亡。武陵五溪蛮与蜀界,惧其叛乱,吴主休以钟离牧[31]为平卫将军,领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汉发县长郭纯守武陵,屯于赤沙,诱致诸夷,进攻酉阳县。牧率所部晨夜继进,缘山险行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及其支党凡千余级。纯退走,五溪平。《蜀志·后主传》《吴志·钟离牧传》

按:《通志》《府志》均分列三国,兹遵朱子纲目例,大书汉年,而以魏、吴年分注于下。

惠帝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32]反,武陵太守贾隆死之,镇南将军刘宏[33]斩昌于清水。《晋书·惠帝纪》

永兴二年(305),陈敏[34]据江东,刘宏遣南平太守应詹[35]并领天门、武陵军事,帅所部进讨。天门、武陵溪蛮并反,詹讨降之。《晋书·应詹传》

愍帝建兴三年(315),杜弢[36]寇湘中,将王贡一作“王真”帅精卒三千出武陵江,诱五溪夷,以舟师断官运。荆州刺史陶侃[37]遣将趣[38]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贡穷蹙,请降。弢败走,道死。《晋书·陶侃传》

元帝永昌元年(322),陈敏寇荆州。武陵太守苗光率水军御之,藏舟舰于沔水,水陆同奋,贼众大败。《晋书·张光传》

孝武帝义熙十一年(415),卢循[39]党郭亮之招集蛮众,屯聚武陵。太守王镇恶出奔。参军沈林子[40]率军讨之,斩亮之于七里涧,武陵平。《梁书·沈约传》

南北朝

高帝建元元年(479),义阳劫帅[41]张群亡命,积年鼓行[42]为贼,义阳、武陵、天门、南平四郡皆残破,沈攸之[43]连讨不能擒。荆湘刺史萧嶷[44]遣中兵参军[45]虞欣祖为义阳太守,以计斩之,四郡获安。《南齐书·豫章王嶷传》

简文帝大宝二年(551),侯景[46]浮江西,寇陷郢州。大都督王僧辩[47]督援军次巴陵,世祖元帝绎命徐嗣徽自岳阳、杜崱自武陵引兵会僧辨,景分道来犯,不克而还。《粱书·王僧辩传》

元帝承圣二年(553),武陵王纪[48]伐江陵,陆法和[49]拒之峡口。《梁书·武陵王纪列传

武帝宣政元年(578),诏柱国豆卢宁[50]江南、武陵、南平等郡。《北周书·本纪》

肃宗乾元二年(759),襄州贼帅张嘉延破澧、朗等州,商州刺史韦论讨平之。《宏简录》

僖宗乾符二年(875),濮州贼王仙芝[51]使徐唐莒[52]、守进破朗、岳,遂围潭州。《唐书·逆臣传》

五年三月,黄巢[53]陷朗与岳州。《唐书·逆臣传》

六年十月,黄巢自桂州编大桴[54]沿湘下,永、衡破。潭州招讨副使李系府志作“杰[55]”弃城走,朗州兵十余万歼焉,投胔蔽江。《唐书·逆臣传》《通鉴》

六年,荆南将雷满陷朗州,刺史崔翥死之。满,本武陵渔师,有勇力。是时,湖南饥,满与里人区景思猎大泽中,聚亡命少年,号“土团军”。诸蛮从之,推满为帅、景思为司马。时,高骈[56]镇荆南,擢满为裨将,从骈徙淮南中道逃归,杀刺史崔翥。诏以朗州为武贞军,拜满节度使。《唐书·本纪》

朗州民周岳[57]陷衡州,逐其刺史徐颢。诏授岳衡州刺史,后为邵州民邓处讷[58]所杀。《唐书·本纪》

中和元年(881)十二月,雷满等陷澧州。时溪洞诸蛮向瓌、宋邺昌、师益等,皆起兵剽掠,攻陷州邑。满亦以轻舟上下荆湖,焚掠殆尽。贪秽惨毒,盖非人类。又尝于府署浚一深潭,构大亭其上。每宴客潭上,曰:“此水府也,蛟龙所凭。”酒酣,取筵中宝器掷潭中,裸入,良久,取器以出,复整衣就坐,其诡诞如此。累迁检校[59]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0]。《通鉴》

昭宗天复元年(901),朗州雷满卒,子彦威自立,弟彦恭结忠义节度使赵匡凝[61],逐彦威而自立。狡狯残忍过于其父,尝潜师袭江陵,陷之,所过焚楼船、残墟落,数千里无人迹。《唐书·邓处讷传》

五代

太祖开平元年(907),高季昌[62]会楚将秦彦晖[63]攻朗州。淮南杨渥[64]遣冷业、李饶将兵救之。楚王殷遣别将许德勋[65]拒之于朗口,擒业、饶,斩于市。彦晖遂进围朗州。初,雷满居朗,引沅水堑其城,上为长桥,势险峻,不可入,彦恭至是恃堑为阻。彦晖攻之,不克,顿兵[66]为久驻计。彦恭守备稍懈,彦晖使裨将曹昌帅壮士由水窦入,杀守陴士,举火呼躁,城中惊扰。彦晖振队毁门而入,彦恭奔于吴,执其弟彦雄等七人送于梁,斩之,朗州遂入于楚。《旧五代史·雷满传》《通鉴》

按,《府志》载:雷彦雄谋逆,屠戮城邑,阻兵城南雷家洲。考,彦恭、彦雄同时破灭,则无据险阻兵之事。岂当日窃据时,彦雄尝分屯于外,以为犄角之势欤?然不可考矣。

二年,淮寇侵轶[67]潭、岳,欲援朗州,以战舰百余艘扬帆西上,泊鼎口。时,雷氏已灭,楚王马殷遣水军都将[68]黄瑀率楼船遮击之,贼众宵遁。《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

明宗天成二年(927),吴遣将攻楚,楚遣许德勋御之,屯水军于朗州。《通鉴》

隐帝乾祐二年(949),朗州节度使马希萼引兵攻潭州,楚王希广遣王赟大破之,希萼走还。《通鉴》

三年,希广遣刘彦瑫将兵攻朗州,希萼遣兵逆战。彦瑫败走,士卒死者九千余人。希萼遂进攻潭州,陷其城,自称楚王,获希广,缢杀之。《通鉴》

太祖广顺元年(951),楚朗州指挥使王逵一作“王进逵”、副使周行逢帅所部,自潭州叛归武陵。楚王马希萼遣将唐翥追之不及,直抵朗州。逵等伏兵纵击[69],大败之,立希萼兄子光惠为节度使。旋,执光惠归金陵,而推辰州刺史刘言为朗州留后。《通鉴》

二年,刘言攻岳州,逐唐刺史宋德权时潭、岳、衡各州并于南唐,尽有马氏故地。三年,请移治朗州,建大都督府,表王进逵为武安军节度使。三年六月,进逵袭破朗州,执刘言,杀之。表请仍移治潭州,以武安行军司马周行逢知朗州事。《通鉴》

世宗显德元年(954),王进逵徙治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通鉴》

三年,诏王进逵攻唐鄂州,道出岳州,左右求赂于团练使潘叔嗣[70],弗得,谗其短。叔嗣惧,帅众袭朗州。进逵还战,为叔嗣所杀,遣将吏迎武安节度使周行逢为武平留后。行逢至朗州,斩叔嗣以徇。自是,潭、朗之地遂为行逢所有。《通鉴》

按:五季之世,雷氏、马氏、王氏、周氏先后窃据武陵,日寻千戈,生灵涂炭,兵祸之亟,莫此为甚。《府志》阙略,今依《通鉴》及《湖南通志》补之。

太祖建隆三年(962)十二月,湖南张文[71]叛,文表武陵人,从王进逵、周行逢举兵,屡立战功。行逢署文表衡州刺史,颇心忌之。文表畏诛,以馈献谨事得免。

行逢卒,子保权遣兵代永州戌卒,道衡州,文表遂驱之,袭潭州,杀知留后廖简,据其城,谋取朗州。金灭周氏,保权遣将杨师璠击之,且求援于朝廷。《宋史·本纪》

乾德元年(963),遣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钊、都监李处耘[72]等讨张文表。处耘调发江陵卒万余趣朗州,又遣别将分麾下及江陵兵趣岳州。会周将杨师璠已破文表,于平津亭枭首。朗陵市保权牙将张从富等,以文表既平,王师继进,惧为所袭,相与拒守。保权出军澧州,以拒延钊。未及交锋,望盛风而溃,逐北[73]至敖山砦。贼弃砦走,俘获甚众。处耘择所俘体肥者数十人,令左右分啖之,而黥[74]其少健者,令先入朗。黥者入城,言被擒者悉为大军所啖。朗人大惧,纵火焚城,庐舍廪库皆尽。居人奔窜山谷,城郭一空。延钊入城,获从富于西山下,枭首朝市。保权年尚幼,大将汪端匿于江南砦僧寺中。处耘遣麾下将田守奇帅师渡江,获之。端拥众寇略,未几,就擒,磔[75]于朗州,湖南悉平。《宋史·本纪》《周氏世家》《李处耘传》

仁宗景祐二年(1035),诏令鼎州置雄略营,与归远军更戌岭外。《宋史·本纪》

高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寇,羽檄招天下兵。鼎澧帅幕王以宁[76]自长沙走鼎州,乞师躬率入援,解太原之围。《宋史》

建炎四年(1130)二月,鼎州民钟相作乱。相,邵阳人,善咒水治病,好作神语,人呼为“钟癫”,又称“钟老佛”。时已昏耄,为其徒所愚弄,遂据良家伊氏女为妻,聚众起事。自称“楚王”,改元“天载”,陷澧州,杀守臣。王宗权旧志作“黄琮”,误乃以孔彦舟为湖南北捉杀使。彦舟,相州人,少亡。赖应募为京东西兵马钤辖,劫掠暴横,不奉约束。荆湖制置使[77]傅雩招论之,乃听命。未几,复叛去。三月,彦舟入鼎州,擒相及其子昂,槛送行在所[78]。十月,相余党杨华等举兵围桃源县,鼎澧镇抚使程昌寓击破之。《宋史·本纪》《孔彦舟传》《宏简录》

绍兴元年(1131),杨华、杨广犯鼎州,程昌寓拒却之。八月,湖贼刘超及杨华、杨广合兵,复寇鼎州,昌寓遣统制[79]杜湛率舟师击败之,杨华等降。《宋史·本纪》

二年,杨华复叛,寇鼎、澧、潭三州。荆南总制罗广率兵至鼎州。湖贼杨太即杨幺自号“大圣天王”,立钟相少子子义为太子,肆行无忌,罗广不克而还。九月,以王为鼎澧诸军制置使。十月,讨湖贼,战于鼎口,不利。《宋史·本纪》

四年七月,太遣杨钦等陷社木砦,守将许签战没。十二月,程昌寓遣杜湛、彭筠合击,破之。《宋史·本纪》

五年,贼杨太、黄诚率轻锐径趋武溪、南兴以临鼎州,城中大震。通判张运、太守程昌寓勒兵登城,控扼上下以张其势,贼宵遁。后澧贼雷德进栅险称乱,帅府檄运讨之。运将都统[80]梁吉等率兵直捣其巢,破四十二栅,降其众。《宋史·本纪》

[81]岳飞荆湖南北制置使,命招捕杨太。时,张濬[82]都督军事,视师潭州,请乘急讨太。会有旨召濬,飞曰:“都督能少留不?八日可破贼。”遂如[83]鼎州招降贼党黄佐、杨钦等,斩太于湖中。果八日而捷书至潭。太党黄诚挟钟子义诣都督府,降。《宋史·本纪》《岳飞传》

六年,澧州贼党伍俊杀雷德进,挟其首诣鼎州,降。《宋史·本纪》

理宗嘉熙元年(1237),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提点刑狱[84]董槐捕首乱者七人,戮诸市。《府志》

景定元年(1260),元将兀良哈䚟自交趾北还,屯青草湾,鼎、澧五州大震。宣抚姚希徳[85]使襄阳将张惟孝击之,数战俱捷。《澧州志》

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阿里海牙[86]攻鼎、澧、辰、沅等州,常德府新城总制鲁希文、旧城权知府事周公明等以城降。《元史·世祖本纪》

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朱国宝[87]进兵临岳州,获其将高世杰,进昭信校尉[88]、【管】军总管[89],既降湖右,加宣武将军,统蒙古诸军,镇常德府。时,宋诸郡邑多坚守不下,国宝传檄招谕,逾月悉平。《元史》

十四年,常德路总管鲁希文与李俊谋起兵,以应厓山宋帝昺所驻。事觉,命行省诛之。时,施、黔、鼎、澧、辰、沅蛮獠叛服不常,诏四川行省进讨。《元史·本纪》

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天完[90]将倪文俊[91]陷常德路,总兵官俺都剌遁。愈年,沔阳贼陈友谅杀文俊,并其军,伪国号“汉”,遣贼将掠取府城,窃据兵马,杀戮惨毒,血流有声。《元史·本纪》

二十四年,明灭伪汉,遣湖广行省杨璟[92]略定湖南地,州郡望风款附[93],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明史·本纪》

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调兵征古州[94]。《府志》

十九年,调兵征贵州都匀。《府志》

二十一年七月,调兵征小拐西等处。《府志》

二十三年正月,石门土蛮夏得忠[95]诱九溪峒蛮叛乱,命靖宁侯叶升[96]同征南将军、东川侯胡海[97]帅师十万往征,得忠既诛,置九溪、永定二卫。《府志》

二十四年,调兵征天堂[98]、横江[99]。《府志》

三十年,调兵征太岩山芦溪蛮贼。《府志》

三十二年,调兵征德州。《府志》

成祖永乐四年(1406),调兵征广西。《府志》

七年,调兵征长沙醴陵叛贼李良等。《府志》

二十二年,调兵征贵州都匀。《府志》

英宗正统元年(1436),调兵征广西蒙顾等处。于是,每年轮守郁林[100]、浔、梧、柳、庆等州。《府志》

景帝景泰元年(1450),天柱、清江苗乱,保定伯梁瑶讨平之。后奏留王斌率湖广官兵靖州,谓之轮戌官军。其哨有四:曰常德哨,官兵二班六百四十名。《府志》

英宗天顺元年(1457),调兵征广西桂林、南乡[101]部河、梁高等寨。《府志》

宪宗成化二年(1466),调兵征广西郁林断藤峡等处。十二月,进克陆州县[102]。三年,克博白县,又克鸡冠、飞云山。《府志》

四年,克太庆山,又克谢仙山。《府志》

八年,调兵往征浔州备御。《府志》

十四年,调兵征广西贵县等处。至是攻讨连年,分兵更戍[103],共调常卫兵五百六十三名。《府志》

武宗正德七年(1512),苗酋龙麻羊等啸聚川、湖、贵三省界中,诏杨茂元[104]兼制湖广四川汉土兵抚剿,茂元调集三省兵平之。《府志》

十一年,宜章猺酋龚福全[105]等结连粤寇,攻陷安仁,都御史秦金调三省土汉官兵会剿,始平。《府志》

世宗嘉靖五年(1526),常德大旱。流贼张广胜、史钊等数百人四散劫掠,杀卫百户杨镇,府、卫官擒斩之。《府志》

二十一年,筸子坪苗酋龙母叟纠铜平苗攻围麻阳。都御史万镗[106]调永、保等处土兵及两省附近官军一万一千七百名进剿,群苗降。《府志》

二十七年,蛮酋龙许保及其党吴黑苗复叛,命兵部左侍郎张岳[107]总督湖广、贵州、四川军讨之。《府志》

二十八年,播州宣慰土司杨应龙[108]反,加派常德军饷夫马。《府志》

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起李化龙[109]总督湖广川贵军务,调兵讨杨应龙。《府志》

二十八年,皮林逆苗吴国[110]等叛。《府志》

二十九年,命偏沅巡抚江铎[111]会兵,分七路进剿平之。《府志》

熹宗天启元年(1621),永宁蛮奢崇明[112]陷重庆。明年,水西蛮安邦彦亦反,贵阳以西千里皆陷。总督王三善[113]调兵征剿,时常德卫指挥陈衡冲领兵大战甕城河侧,死之。三年,王三善亦为邦彦所袭。崇祯(1628—1644)初,总督朱燮元[114]始平之。《通志》

六年,巡按御史白士琳抵常阅操,有贼船持刀枪扬旗旖沿江而下,官军与之战。掌印指挥周嗣颐、前所千户李开先死之,扰动城邑,逾月始平。《府志》

庄烈帝崇祯十四年,临武、蓝山大盗数百人啸聚龙阳兔子哨,劫掠商船。巡道时驻府城陈瑾督龙阳知县吴孩存率乡勇追贼,殪其渠,悬首于南觜,设守备防御。《府志》

十六年二月十七日,闯贼余党过江,窃据澧州。偏沅将官周晋乘机统兵烧燬城郭庐舍,火至半月不息,常德以此残毁。后监军道熊飞、总兵温如珍、副将莫文,息其余焰,领兵防守。《府志》

四月,闯贼将老回回马守应等,复陷澧州,窥常德,土寇甘明扬等应之。巡按刘熙祚[115]驰抵郡城,遣将击斩明扬,守应等亦北去,事得解。《明史·刘熙祚传》

八月,张献忠陷岳州,欲渡洞庭湖。卜于神,不吉,投珓[116]而询。将渡,风大作。献忠怒,连巨舟千艘载妇女,焚之火光,夜如昼。骑而逼长沙,十月陷常德。同知朱国治、摄武陵县事蒋道亨、上林苑监正杨鹭,永州教授万国宁等死之。杀戮遍都市,擒诸生季嗣先、杨时生等七十余人,不屈死。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池北偶谈》:湘潭周圣楷[117]为献贼伪常德知府,发掘杨相祖墓甚惨,卒为献贼所杀。《明史本纪·忠义录·流贼传》

国朝

顺治二年(1645)九月,大兵入湖广,流贼李自成窜死,余党马进忠、王进才等议投故明。总督何腾蛟计未定,骤入常德,焚劫江南江北。贼踪飘忽,出没不常,逾年而祸未息。《通志》

四年,复与伪将高必正、李锦自成兄子过改名等烧劫府城。沿途杀掠,上抵辰州,下至龙阳,数百里人烟俱绝。腾蛟及故明湖南巡抚堵允锡先后抚降之,移其营于荆州,居民乃稍稍复业。历十年,陆续得归者十仅二、三。《通志》

是年八月,大兵克常德,明镇将杨国栋帅水军东下,我兵蹑其后,败诸牛鼻滩,再败诸天津湖,追入长沙城歼之。《东华录》

五年,金声桓、李成栋叛,以江西、广东地归附永明王[118]。于是,马进忠、王进才、曹志建、李赤心即李锦、高必正等乘间取常德、澧州、临武、蓝山、道州、靖州、荆州、宜城诸州县。进忠、赤心、必正皆封公,堵允锡与进忠有隙,令必正争进忠所取常德,进忠尽焚庐舍而去,赤心等弃空城引而东,所至守将皆烧营弃城而走,湖南州县为一空。允锡率赤心等入湘潭。逾年,明督师何腾蛟殉节于湘潭,诸军遂散。《明史》

十二年六月,故明桂王将孙可望可望,张献忠部中剧贼,献忠死,率所部众降、刘文秀[119]等攻郡城,分兵犯岳州。大兵设伏邀击之,贼众大败,文秀遁还贵州。《通鉴辑览》

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于云南,伪总兵杨保犯常德,其父原任提督杨明遇为内应,知府翁应兆从逆,常德溃。《东华录》

十八年,官军复常德。时三桂已前死,群贼望风溃。督师绥远将军蔡毓荣[120]安辑招徕,居民复业。《东华录》

案:十三年,吴三桂叛。八月,开棘围[121]于常德府,以伪翰林车文龙为典试官。又据:常德兵弁搜索人夫,起运竹木,连征三年钱粮,民不聊生者五载。

附录《渔洋文略》[122]:滇逆发难,乘牂牁、五溪之险,衔枚北驱,长沙守臣闻风弃逸,贼遂踞有湖南六郡、二州,荐食荆岳,旁煽诸蛮,江汉、洞庭列戌相望。

《蚕尾续文》[123]:三藩皆明故将。本朝以功封王,吴三桂王滇,为平西;耿仲明王闽,为靖南;尚可喜王粤,为平南;而可喜长子之信凶悍有才略,以计令左右风。可喜请老而归王位于之信。之信既得位,益狂悖。可喜不能堪,用客金光计,上书愿归耕辽阳以避之。既廷议,令平西、靖南两王质子风其父如平南。于是,三桂称兵反。事闻朝廷,驰使止平南、靖南,俾勿迁。时三桂之使日夕在,二王所怂其反,因仲明已前死,孙精忠嗣王,叛应之。独可喜守臣节不变,上褒异之。顾金光居中用事,为可喜草密奏疏发之信罪状,请以次子之孝为嗣,之信积不平。甲寅(1674),刘进忠、孙延龄相继反。六诏明年,高州之难作未半载,之信遂劫父叛降三桂,可喜以忧死。

韩菼[124]《平定三逆方略序》[125]:三方窃据,次第削平,独三桂孽子世璠犹固守一隅,逋诛逆命至,康熙二十年(1861)冬十月,大兵平云南,世璠授首。

二十八年,红苗[126]出劫常德卫辖之镇溪所,长沙、常德各协官兵讨平之。《府志》

四十二年,提督俞益谟[127]率兵征红苗。《府志》

是年九月,命礼部尚书席而达[128]、副都统图思海、徐九如、荆州副都统朱满等督兵征苗。总督喻成龙、巡抚赵申乔、提督俞益谟各率标兵会剿,苗穷蹙乞降,归诚者三百八寨,因增设乾州、凤凰二厅,分治苗疆。《府志》

雍正九年(1731),贵州桥坪苗乱。湖广提督岳超龙[129]督标兵二百名往剿,寻以黔兵已诛其酋,楚师撤还。《府志》

十年秋,贵州九股苗叛,围台拱大营数月。署提督霍升击之,解台拱围。《府志》

十一年,调湖南兵二千名协剿叛苗。洞庭协副将何勉、提标游击韦国英、刘景荣等,率千二百人赴清江防剿。《府志》

十二年正月,进攻各寨,先后尽降,五月班师。《府志》

十三年,苗复乱,调七省兵合剿。湖广提督董芳[130]往讨之,数月,奏捷。《府志》

乾隆五年(1740),剿宝庆苗粟贤宇[131]、杨清保等、提标游击区明、韦国英率兵二千进剿,不克。八月,命贵州总督张广泗[132]会湖广提督杜愷、广西提督谭行义,分兵搜剿,逆酋伏诛。奉勅建忠勇祠于长安营五川隘口,祀阵亡弁兵。《府志》

三十八年,征两金川。提标游击哈元亮、守备马定鼎等率兵前赴。大军千总刘清、刘建武、把总姚应凤先后战没,师人多死。

四十一年,金川蒇事,师旋,论功迁擢有差。《府志》

四十九年,调兵征台湾贼林爽文。《府志》

五十二年三月,镇筸苗叛,提督俞金鳌[133]讨平之。《府志》

六十年,调兵征辰州苗。《府志》

嘉庆二十四年(1819),出师湖北,剿捕教匪。《营册》

道光十二年(1832),永州锦田苗赵金龙倡乱,提督海淩阿率标兵进剿。行至宁远之池塘墟,天雨,遇伏,海淩阿及宝庆协副将马韬皆死,总督卢坤[134]、湖北提督罗思举讨平之。《魏源·圣武记》

十四年,出师衡州,剿耒阳逆匪蓝正樽。《营册》

二十一年,提督果勇侯杨芳、署提督祥福率师援广东,祥福战没于海滨。《营册》

二十七年,永绥苗叛,调提标兵剿平之。《营册》

二十九年,宝庆新宁逆匪李沅发[135]煽乱,提督英俊统兵往剿。沅发以计脱去,官兵不见贼而还。

三十年春,李沅发复据新宁城,英俊坐落职。提督向荣[136]、总督裕泰[137]会剿,擒沅发,槛送京师伏诛,新宁平。

是年,广西会匪纠众煽乱,遥应李沅发。沅发既诛,提督向荣移军进剿,并调提、协两标兵赴粤堵御,所向有功。(www.xing528.com)

咸丰二年(1852)秋,粤逆犯长沙,被创,走宁乡、益阳,图上窜常德。大震,当事登陴设守御,火庐舍之附城者,远近汹汹。会广西提督向荣追贼至益阳,屡有斩获,贼夺舟窜去,邑境获全。

四年春,粤贼陷武昌,踞岳州,以窥常德。知府景星七请于大府,请添兵拨饷为堵御计。时贼方分掠宁、益、阴、潭诸邑,湘事孔亟,未之计也。会盛夏,湖水涨溢,东北风大作,贼连巨舰千艘,径东湖一日抵龙阳。焚民舍,火光达天,郡中仓猝设守备,而贼舟已泊城下。都司宋广东率兵四百出御,力不支,引还,围遂合,时五月十五日也。越日,城陷。知府景星、同知李春暄、知县朱元增、常德协副将富勒敦、县丞秦维松、千总谭尽魁等死之,兵弁及士民妇女抗节死者甚众。互详职官、忠烈、列女各传。贼剽掠,府库储积一空,四出焚劫,所至土匪争导之,境内蹂躏殆遍。逾月,贵东道益阳胡林翼[138]时在籍防堵,帅练勇次于安化,图进剿贼,乃饱飏去。参将塔齐布[139]自下游击之,贼众歼焉。

九年四月,粤贼石达开由郴、桂犯宝庆,前锋抵新化时,邑新被兵,疮痍未复,一日数惊,迁徙殆尽。知府恽世临甫莅任,请于大府,得增盐厘充军饷。乃益募健勇,屯要隘,葺六城楼堞为战守计。又檄调水师炮船自岳来驻军,威大振,复练乡团丁壮,讥诃[140]行旅,获贼谍陈天富、费楚金、舒学亮等诛之,皆贼酋也。贼闻不得达,欲图北窜,顾不得常德要领,迁延不敢进。会湘乡李续宜[141]统军至宝庆,连战皆捷,贼解围走粤,邑人始安。

十年,澧州会匪朱泳昌一名古之愚等倡立邪教,敛财帛,造军械,铸印信。党羽四布,邑莠民印有基、桃源田汉槎皆潜结其党。会守道桂亮缉泳昌斩之,词连有基等。知府恽世临密遣人缚有基、汉槎及其党十余人,戮于市,余众悉解散。

论曰:武陵,楚之一隅耳!地夷而民弱,武功之不兢,殆自古然哉。然西控滇黔,南扼溆邵,东连衡湘,北达荆郢,古所称四塞之国,又用武者所必争也!秦汉以来,疆宇[142]日辟,兵革繁兴。迄于五代元明之季,枭雄割据,流氛鸱张[143],命抵草菅,血膏原野,生民之祸烈焉。我朝累洽重熙[144],休养生息,民不加兵者二百有余年。一旦潢池窃发[145],犯我提封[146],坐困孤城,公私积储尽为寇饱,识者惜之,今日者徹土之思,易为补牢矣!关心民瘼者,其可不兢兢也乎?

【注释】

[1]庄蹻:?—前256年,一作庄豪、庄峤、企足,战国时期反楚起事领袖和楚国将军,楚庄王之苗裔。他生平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2]岑彭:?—36年,字君然,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3]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建武元年(25),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一作大成或成),年号龙兴,共在位12年。

[4]委输:转运。亦指转运的物资。

[5]渠帅: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6]姎徒:犹吾徒。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语。

[7]相单程:生卒年不详,东汉武陵郡沅陵人,五溪少数民族领袖。

[8]刘尚:?—48年,汉朝宗族子弟,刘尚最初是担任郡县地方官,后来出任大司马吴汉的副将,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官至武威将军。

[9]沂:同“溯”。

[10]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

[11]弛刑徒:解除枷锁的刑徒。

[12]潭戎:东汉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

[13]尚书令:官名。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14]虞诩:?—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陈国武平县(今鹿邑武平)人。东汉时期名将。

[15]减死一等:减死罪一等。斩刑减一等就是流刑,绞刑减一等就是斩立决。

[16]冯绲:?—167年,字鸿卿(又作皇卿),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东汉时期名将,历事顺、冲、质、桓四朝。

[17]献帝初平十二年:献帝初平年号无十二年,初平四年后改年号兴平。此处误。

[18]吕蒙:179—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东汉末年名将。

[19]鲜于丹、徐忠、孙规:三人均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20]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永康)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21]巴丘:今岳阳楼一带,赤壁大战中曹军进退都经过巴丘。大战后,巴丘是孙、刘两个军事集团的交界处,周瑜于此暴疾而死。鲁肃接任率万人驻守巴丘,在洞庭湖操练水军,筑巴丘城,建阅军楼。相传此即为今岳阳楼的前身。

[22]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23]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为马谡的哥哥。

[24]从事:汉刺史佐吏,如別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通称为州从事。历代因其制,宋废。

[25]太常: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

[26]吕岱:161—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海陵)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

[27]卫温:?—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

[28]诸葛直: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奉孙权的命令和卫温渡海到夷洲(今台湾)。返回东吴后,孙权认为他们二人无功而返,把他们处死。

[29]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

[30]钟会:225—264年,字士季,颍川郡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

[31]钟离牧:生卒年不详,字子干,三国时会稽郡山阴县人,东吴将领,汉尚书仆射钟离意七世孙。

[32]张昌:?—304年,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出身于汉化的蛮族。武力过人,好论攻战,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

[33]刘宏:应作“刘弘”,236—306年,字和季(一作叔和)。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人。西晋名将,汉末扬州刺史刘馥之孙、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之子。

[34]陈敏:?—307年,字令通,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西晋官员。

[35]应詹:279—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晋时期将领。

[36]杜弢:?—315年,字景文,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蜀地名士、符节令杜植之孙,略阳护军杜眕之子,西晋末年流民首领。

[37]陶侃:259—334年,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38]趣:通“趋”。趋向,奔向。

[39]卢循:?—411年,字于先,小名元龙,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东汉名儒卢植之后,后赵中书监卢谌曾孙,晋末群雄之一。

[40]沈林子:387—422年,字敬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人,东晋末年及南朝宋早年将领。

[41]劫帅:盗贼的首领。

[42]鼓行:古代行军,击鼓则进,鸣金则退。这里指公然横行。

[43]沈攸之:?—478年,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大将。

[44]萧嶷:444—492年,字宣俨,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同母弟。

[45]中兵参军:官名。为中兵曹的主官。三国魏始置中兵曹,掌畿内之兵,领帐内,督牙门,罚奸诈,均劳逸。东晋元帝司马睿镇东丞相府置中兵曹,以中兵参军为其主官。

[46]侯景:503—552年,字万景,朔方人(或说是雁门人),鲜卑化羯人。北魏末年边镇各胡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547)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次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南梁,史称“侯景之乱”。

[47]王僧辩:?—555年,字君才,本姓乌丸氏,鲜卑族,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南朝梁名将。

[48]武陵王纪:即萧纪,508—553年,字世询,又字大智,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自小勤学,不好轻华。后封武陵郡王。于552年4月于成都自立为帝,年号天正,在位两年,为萧绎部将樊猛杀死。

[49]陆法和:生卒年不详,曾隐居江陵百里洲,梁元帝时,官至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

[50]豆卢宁:500—565年,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为前燕皇北地王慕容精之后,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十二大将军之一。

[51]王仙芝:?—878年,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52]徐唐莒:?—878年,唐末人,王仙芝起义军将领。

[53]黄巢:820—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54]桴:小竹筏或小木筏。

[55]古代“杰”的繁体字与“系”的繁体字形近。

[56]高骈:821—887年,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昭宗(889—904)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

[57]周岳:?—893年,字峻昭,今桃源县陬市镇人,晚唐军阀,886—893年控制武安军(首府在今湖南长沙)。

[58]邓处讷:?—894年,字冲韫,邵州龙潭(今邵阳市洞口县)人。唐朝末年割据军阀,官至武安军节度使。

[59]检校:勾稽查核之意,加于官名之上。如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

[6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宰相称号。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61]赵匡凝:唐末五代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人,字光仪。父德諲本为秦宗权部将,后以襄阳等地降朱温。德死,他据其地,复遣弟匡明逐雷彦恭,取荆南。乃东结淮南,西连巴蜀。朱温表为荆襄节度使。唐天祐二年(905),因向朱温使者表示忠于唐朝的决心,遂遭温军攻击。兵败,奔广陵(今江苏扬州),依杨行密。后为徐温所杀。

[62]高季昌:后改名“高季兴”,858—929年,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

[63]秦彦晖:五代将领。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秦宗权族弟。历任亲校、都指挥使等职。

[64]杨渥:886—908年,字奉天,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5—908年在位。

[65]许德勋:生卒年不详,蔡州朗山人。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开国者马殷的重要将官。

[66]顿兵:驻屯军队。

[67]侵轶:侵犯袭击。

[68]都将:即为都尉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69]纵击:猛烈攻击。

[70]潘叔嗣:五代十国朗州人。马楚的军事人物,曾任岳州团练使。

[71]张文表:五代朗州武陵(常德)人。早年随王进逵、周行逢。后周显德(954—960)年间,担任朗州大都督,武平军(治朗州)节度使。周行逢死后,文表作乱,被斩于朗州市。

[72]李处耘:920—966年,字正元,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

[73]逐北:追击败逃的残兵。

[74]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

[75]磔: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

[76]王以宁:约1090—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属湖南),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

[77]制置使:官名。唐大中五年(851),始以大臣充诏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北宋不常置,掌筹划沿边军事。南宋设置渐多,掌本路诸州军事,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可便宜制置军事,有四川、江淮、京湖等制置使。其秩高望重者称制置大使。

[78]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79]统制:官名。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兵马。南宋建炎六年,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成为禁军将官之职衔。

[80]都统: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81]除:任命,授予职务。

[82]张濬:1097—1164年,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83]如:往,到。

[84]提点刑狱: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兼检察官。由朝廷选派,三年一换。

[85]姚希德:一作“姚希得”,1198—1269年,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潼南)人。嘉定十六年(1223)第进士,授小溪主簿,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说。累官参知政事,忠直清俭,常抗疏直言。

[86]阿里海牙:1227—1286年,畏兀儿人,元朝大臣、将领。初事忽必烈于潜邸,世祖即位,渐见擢用,由左右司郎中迁参议中书省事。

[87]朱国宝:1230—1288年,其先徐州人,后徙宝坻。父存器,历官至修内司使。尝夜行卢沟桥,获金一囊,坐而待其主以付之,其人请中分,存器笑而遣之。累官至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事。

[88]昭信校尉:武散官名。金始置,正七品,元升正六品。明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清废。

[89]本志原作“进昭信校尉、军总管”,据《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二《朱国宝传》补。

[90]天完: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红巾军建立的政权,因想要推翻大元政权,故在“大元”二字上分别加笔,以示盖过大元。

[91]倪文俊:?—1357年,黄州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号蛮子,出身渔民,从徐寿辉起义,任元帅。

[92]杨璟:?—1382年,安徽合肥人,明朝军事将领。早年归顺朱元璋,军功卓著,封营阳侯。

[93]款附:诚心归附。

[94]古州:今贵州榕江,清嘉庆《常德府志》作“鼓州”,误。

[95]夏得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湖广千户,蛮人。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夏得忠勾结九溪洞蛮造反,陈桓、叶升等人率军前来征讨,为叶升所偷袭,被俘,押送至京师杀之。

[96]叶升:?—1392年,安徽合肥人,明初军事将领,靖宁侯。当初为庐州守将左君弼副将,后归顺朱元璋,以战功封为靖宁侯,镇守辽东。

[97]胡海:1329—1391年,字海洋,定远人,历任卫指挥佥事、指挥使、都督佥事,论功封东川侯。

[98]天堂: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99]横江:今四川省宜宾县境内。

[100]郁林:公元前111年,汉置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故城),辖今广西大部。南朝时仅有以今桂平为中心之地。隋唐为郁州(唐郁林州)郁林郡。宋郁州治南流(今玉林)。民国以州治为郁林县。今名玉林。

[101]南乡:今广西横县境内。

[102]陆州县:清嘉庆《常德府志》作“陆川县”。

[103]更戍:轮番戍守。苏轼《谢赐衣袄表》:“边陲更戍,本为臣子之常。”

[104]杨茂元:1450—1516年,字志仁,号麟洲,鄞县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湖广副使、山东副使、长沙府同知、安庆府知府、广西右参政、云南左、右布政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改南京都察院,终刑部右侍郎。有《麟洲存稿》。任长沙府同知期间,修有岳麓书院尊经阁。

[105]龚福全:瑶族首领,宜章县人。正德十二年,莽山、西山、笠头洞瑶族首领龚福全、李斌、梁柏桂、阳延寿率湘粤边境瑶汉农民起义,四路出击,攻克州县。朝廷派都御使秦金、赣抚王守仁调集湘、赣、粤3省官军和地方武装共同围剿,追至莽山,破寨栅九十,俘义军3000余人,龚福全、李斌等被擒遇害。

[106]万镗:字仕鸣,进贤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邢部主事。嘉靖中,累官南京右都御史。应诏陈八事,被斥,颇著丰采。家居十年,得严嵩汲引,起为副都御史。历官至吏部尚书,每事委曲顺嵩。为赵文华所挤,黜为民。镗撰有治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107]张岳:1492—1552年,福建惠安人,字维乔,号净峰。自幼好学,立志为大儒。正德十一年进士。授行人。与陈琛、林希元闭户读书,时称泉州三狂。累官为副都御史总督两广。擒获活动达三十年之李金、倪仲亮等。又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镇压蜡尔山苗民龙许保起事。学宗程朱,攻击王阳明良知之说。有《小山类稿》。

[108]杨应龙:1551—1600年,明代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氏地方政权第二十九代统治者,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1599年起兵造反,明朝派兵对海龙屯多日激战。次年杨应龙溃败,自尽身亡。

[109]李化龙:1554—1624年,字于田,长垣县老李庄人,明朝中期将领、兵部尚书。万历二年进士,任嵩县知县。万历二十二年巡抚辽东,击破把兔儿等人,万历二十三年同意小歹青开通木市的请求,同年离任。万历二十七年被朝廷起用征讨播州杨应龙叛乱,历时一百十四天平乱。万历三十一年开通淤河二百六十里,天启四年死于任上,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110]吴国佐:明朝黎平府永从县人。万历二十八年,因明朝廷从湖南调遣大军赴遵义诗伐杨应龙,黎平一带兵差徭役苛重,在吴国佐领导下,侗族人民起来武斗反抗,吴称天皇上将,围攻上黄堡、中潮,焚五开卫,攻克永从县城,杀死黎靖官运亨通的陈世忠,打开监狱,放出被无辜囚禁的群众。二十九年,明朝廷调来重兵镇压,吴国佐被俘牺牲,起义失败。

[111]江铎:1548—1603年,字士振,杭州府仁和县人。万历二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任兵部员外郎、福州府知府。累官至河南按察使、山西按察使。万历二十八年,担任首任偏沅巡抚,征讨杨应龙有功,与郭子章皆荫一子世袭锦衣卫指挥。后父母去世丁忧,之后夺情,命留任征讨讨皮林民变。之后因病归乡。死后赠兵部右侍郎。

[112]奢崇明:?—1629年,四川永宁人,大明永宁宣抚司土司,天启元年,叛明自立,伪号“大梁”,自称“大梁王”,割据西南。崇祯二年(1629)八月,奢崇明、安邦彦战死于红土川,平叛战争宣告结束。明廷令废永宁宣抚司,设道府治理其地。

[113]王三善:1565—1623年,字彭伯,永城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荆州推官、吏部文选、太常少卿、右佥都御史。贵州土司安邦彦、奢崇明起兵反明,黔省连续奏章告急。王三善奉命平叛,擒获奢崇明、蔡金贵、张向极等,安邦彦、奢社辉等逃匿。天启四年正月东撤,遭叛军跟踪截击,损失惨重,被俘后被杀害。

[114]朱燮元:1566—1638年,字懋和。绍兴府山阴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广东提学副使、陕西按察使、四川左布政使。天启元年,受命征讨“奢安之乱”,至崇祯十年“底定”西南。累加至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赐尚方剑,再进少师、左柱国。崇祯十一年,朱燮元病逝,年73。初谥“襄毅”,后改谥“忠定”。

[115]刘熙祚:江苏武进人。明天启四年(1624)甲子举人,崇祯八年任兴宁知县。十五年巡按湖广,十六年二月抵岳州,檄诸将分防江浒,偏沅、郧阳二巡抚联络形势,稍壮声援。流寇马守应据澧州窥常德,土匪甘明扬助之。熙祚率部至常德,阵斩甘明扬。五月还长沙。桂王、惠王、吉王南逃,命中军王永图率兵护行至广西,自己返永州拒守断后。八月二十五日张献忠攻陷长沙,据桂王宫殿。张遣骑兵急追,九月十九日夜三更刘熙祚于过永州三十里地之茅栗铺被俘,绝食并题绝命诗于永阳驿壁。执至长沙宁乡县,被张献忠杀害。

[116]投珓:“投珓”,又称“掷筊”“卜筊”“投珓”等,是用两枚占具问神,是中国南方人占卜的重要形式。

[117]周圣楷:1594—1643年,字伯孔,湘潭人。年二十游京师,与竟陵钟惺善。闭户篝灯,自酉达寅,写竹枝词百首,惺奇之。翌日传播满京城,自是名重天下。有《楚宝》传世,该书编录楚中人物名胜极详。

[118]永明王:即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最后一位皇帝,1646年至1662年在位。隆武二年(1646)袭封桂王,在广东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永历十五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永历十六年6月在昆明被绞死。

[119]刘文秀:?—1658年,陕西延安人。早年一直追随张献忠,大西国建立后,受封为抚南将军,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并称为四将军。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等率大西军余部数万人,进军云贵,联明抗清,在清军大举进犯西南前夕去世。有子刘震,李定国死后,与李定国之子李嗣兴一起降清。

[120]蔡毓荣:字仁庵,汉军正白旗人,清朝大臣。康熙初,任刑部侍郎。先后出任湖广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垦荒事宜。康熙十四年率绿旗兵征讨“三藩之乱”,后领衔绥远将军,总统绿营。先后败吴三桂部于岳州、长沙、衡州、辰州、贵阳、云南。次年,累上疏论云南善后事宜,言及蠲荒、理财、弭盗、军制等十数事。后以吴三桂孙女为妾,坐罪遣戍黑龙江,康熙三十八年卒。

[121]棘围:指科举时代的考场。唐、五代试士,以棘围试院以防弊端,故称。

[122]《渔洋文略》:此集为康熙三十四年王士祯所自编。共十四卷。书前有其弟子张云章序。士祯以诗名噪一时,有“一代正宗”之誉。其文亦“天姿朗悟”“自然修洁”。张云章在序中称赞他的老师是当今的李白、杜甫,又说“先生之文,昌黎、柳州之文也。”可见其文在当时亦颇受推重。此集后收入《王渔洋遗书》,有清康熙年间刻本。

[123]《蚕尾续文》:即《蚕尾续集》,清朝王士祯撰。士祯以康熙甲子(1684)祭告南海,阻雪东平,望小洞庭中蚕尾山,悦其清远,因取以名其“山房”,并以名集。《蚕尾集》10卷、《续集》2卷、《后集》2卷。

[124]韩菼:1637—1704年,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人。性嗜酒。顺天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取之遗卷中。康熙十一年入国子监做监生。康熙十二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修《孝经衍义》百卷。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侍读、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125]《平定三逆方略序》:康熙十二年,三藩先后起兵反清。经过长达8年的战争,清朝平定了“三藩”叛乱。次年,勒德洪等奉圣祖诏令修书,记述平叛始末。二十五年书成。这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内容自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撤兵始,至二十年十二月圣祖以“逆寇荡平,诏赦天下”止,详细记载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尚可喜子)、耿精忠(耿仲明孙)叛乱之始末。

[126]红苗:苗族的一支。其名称始见于明代,以其衣裙多杂有红色而得名。自称“果熊”(苗语译音),操苗语湘西方言,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川东南及黔东等地区。

[127]俞益谟:1654—1713年,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宁夏人。15岁入学,20岁中举,次年登进士。三藩乱起,俞益谟投笔从戎,历任宁夏提督、广西郁林参将、两江督标中军副将、大同镇总兵官。康熙四十二年正月,朝廷“以俞益谟为湖广提督”,他只带领少数亲信官兵,驰驿湖南,“仅半月,驰抵武陵,镇定哗卒”,妥善处理完兵变善后事宜。四十八年九月,他与湖南巡抚赵申乔发生矛盾,抚督相互参劾,二人同时被处分,“俞益谟著休致,赵申乔著革职留任”。俞益谟回到宁夏广武家中,成为一名老百姓,撰修的《康熙朔方广武志》,却是宁夏古代唯一的一部地方乡志,深为世人称道。五十二年三月,俞益谟参加康熙皇帝60大寿,又一次受到康熙的召见。康熙不仅开恩赐还了他的顶戴,还顾念他过去的功劳,又加封了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衔。

[128]席而达:即董鄂·席尔达,?—1703年,满洲镶红旗人。少有才名,渐露头角,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年间,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并曾外放三年,署理川陕总督事务,是当时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129]岳超龙:?—1732年,甘肃临洮人,入伍,屡迁建昌左营守备、东川营游击、改西宁左营。雍正二年,授河州协副将,剿定铁布等寨乱番。改张家口协。六年,迁天津总兵。八年,擢湖广提督。乌蒙乱,超龙令总兵苏大有率副将何勉、参将毋椿龄讨平之。寻遣兵分防贵州界,上以深合机宜嘉之。

[130]董芳:?—1757年,陕西咸宁人,清朝将领。初入伍,隶督标。中式武举,补千总。雍正十二年,擢湖广提督。十三年,贵州九股苗为乱,授云南提督哈元生扬威将军,芳副将军,率师讨之。寻命尚书张照总理抚定苗疆,乱未定,高宗即位,授张广泗为经略,视师。广泗劾芳驻军八弓,依附张照,与元生互讦,师集数月,剿抚初无端绪。夺芳官,逮京师。

[131]粟贤宇:?—1740年,原名粟昌福,侗族,清代城步横岭峒长安坪(今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龙家溪人。乾隆初期城步苗侗瑶民起义首领之一。

[132]张广泗:?—1748年,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名将。从雍正四年开始,他追随鄂尔泰征讨苗疆,屡立战功。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从西路军前线撤回的张广泗升任湖广总督。一年后出任贵州总督,继续负责平息苗疆叛乱事宜。乾隆十二年三月转任川陕总督,经略平定大小金川军务。与此同时,加太子太保衔。后因进剿金川的事务久无进展被参,最后以失误军机罪处斩。

[133]俞金鳌:?—1793年,字厚庵,天津人。乾隆七年(1742)武进土,授蓝翎侍卫。十二年补山东守备。历兰州营游击、广东澄海协副将、广西左江镇总兵、甘肃肃州镇总兵、乌鲁木齐提督。后调江南提督、福建陆路提督、甘肃捉督,参加镇压回民起义。四十九年改湖广提督,又参加镇压苗民起义。五十四年入觐京师,得赐紫禁城骑马。晚年声誉既隆,史称有古大臣之风。绘有《金门待漏图》。

[134]卢坤:1772—1835年,字静之,号厚山,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广东惠潮嘉道、山东兖沂曹济道、湖北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陕西巡抚、山东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

[135]李沅发:1828—1850年,湖南新宁水头村人。1847年加入棒棒会。同年秋,参加雷再浩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后,继续坚持斗争。1849年夏与谢有兴等人成立把子会。同年11月,收集雷再浩余部与新入会众发动起义,一举攻克新宁县城,转战于广西兴安、灵川、永福等县,以“劫富济贫”为号召。在湘桂边界多次大败清军,引起清廷震动。1850年3月底率部在贵州地区与清军激战受挫,兵力锐减。旋率军再入广西,欲与洪秀全会合,但在永福、荔浦、修仁等处屡次失利。4月15日,义军回攻新宁途中,李沅发负伤跌落崖涧,被俘解京就义。

[136]向荣:1792—1856年,字欣然。四川大宁人,寄籍甘肃固原,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从一品),卒授一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袭,谥号“忠武”。有《向荣奏稿》传世。

[137]裕泰:即裕谦,1793—1841年,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选为庶吉士,先后任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湖北荆州知府、武昌知府、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裕谦守卫定海,壮烈殉国。追赠太子太保,谥靖节。

[138]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谥号“文忠”。有《胡文忠公遗书》等。

[139]塔齐布:即陶佳·塔齐布,1817—1855年,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塔齐布出身清军火器营,后为湖南绿营都司,累升至副将,并辅佐曾国藩创建湘军。咸丰四年,塔齐布收复湘潭,被越级擢升为提督,赐号喀屯巴图鲁。此后,他转战湘鄂,屡为军锋,收复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被授予骑都尉世职,与各路清军围攻九江。咸丰五年七月,塔齐布久攻九江不下,愤恨呕血而死,时年三十九。赐谥忠武,后追赠三等轻车都尉,入祀昭忠祠。

[140]讥诃:同“讥呵”,稽查盘问。《明史·杨嗣昌传》:“造飞梁,设横枑,陈利兵而讥诃,非符要合者不得渡。”

[141]李续宜:1823—1863年,字克让,号希庵,湖南湘乡人。早年以文童从军,随罗泽南、李续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转战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多次大败陈玉成、石达开等部太平军,累立战功。他初授从九品,六年之内便由同知、知府、道员,积功至安徽按察使(正三品),加布政使衔(从二品)。后又被擢升为湖北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同治元年(1862),李续宜在安徽巡抚任上被委任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负责剿捻事宜。他不久因母忧回籍,次年十月便在原籍病逝,年仅41岁,谥号“勇毅”。

[142]疆宇:疆域,领土。

[143]鸱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

[144]重熙累洽: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熙,光明;洽,谐和。

[145]潢池窃发:潢池,本意的池塘,有成语“潢池弄兵”,即在积水塘里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形容捣乱分子无能,造不起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窃发,暗自发动。

[146]提封:犹版图,疆域。清顾炎武《海上》诗之三:“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