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古迹及善卷坛、白鹤池等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古迹及善卷坛、白鹤池等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带河府治西北县学前,一名“秀水河”。白鹤池府治内。龙池府治前。《府志》“池系邑人公地,周围约五亩,近多为居民侵占,不及时疏浚,迹且湮矣。”棻公泉县北六十里甘泉寺。《贺志》乐令园县治后。《贺志》善卷坛石塔楚望、临眺、仰止三亭俱枉山孤峰顶。《方舆胜览》“枉山上有善卷坛。古传善卷隐此山,后人为之立观。政和间,访天下遗迹,赐号曰‘遁世高蹈先生’,郡守李焘尝为《坛记》。”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古迹及善卷坛、白鹤池等

玉带河 府治西北县学前,一名“秀水河”。《贺志》宋叶绍翁[1]《四朝闻见录》“高宗以常德为孝宗潜邸[2]。先是常德有玉带渠,在城内,本名‘永泰渠’。端拱(988—989)初,或以水由坤入,于府城最利,且避陵名,更名‘秀水’。守臣龚颖篆‘秀水斗门[3]’以表之。熙宁元年(1068),有异人号海蟾翁刘易者,寓天庆观,谓所善魏道士曰‘此水郡之玉带,当有佩者应之。’未几[4],孝宗启社[5]。”

白鹤池 府治内。《贺志》“有人来朗州鬻[6]墨,索值笏[7]一缗,无有售[8]者。一日,以一笏与道旁贫者,不索价[9]。贫者挟归,乃金也。州人闻,兢夺所有。白于刺史李翱,翱索其人,惟遗芒鞋[10]一只以献,投诸[11]池,化白鹤飞去。因辟地为亭,额曰‘白鹤轩’。”

龙 池 府治前。《贺志》唐鲍坚《武陵记》“宋谢承[12]为守时,有黄龙见郡东水中。承拜表称贺,因名。”明曹学佺《舆地名胜志》“郡城有龙池。”

玉斝[13]池 府学东。《贺志》明《一统志》“相传宋时掘,得三玉斝,故名。”

火星池 县治西府学后。《府志》《贺志》“旧传有火星坠池中,明都御史吴廷举命官疏府学泮池[14]之水入池,过明月桥、土地祠,注玉带河。往时疏通无滞,故人文鼎盛。今渐淤。”《府志》“池系邑人公地,周围约五亩,近多为居民侵占,不及时疏浚,迹且湮矣。”案:《府志》载,《武陵记》“昔有人凿此池,得三铜器,其下有铭曰‘伯雅’‘仲雅’‘季雅’,汉刘表所制酒器。”考《天禄识余》[15]:《三雅[16]铭》系宋时在阆州掘土得之,盖误“阆”为“朗”耳。

采菱城 县西七里白马湖。《龙志》梁伍安贫《武陵记》“其湖产菱,壳薄肉厚,味特甘香。楚平王尝采之,有采菱亭。”案:《贺志》云“在桃源县东北二十五里。”考刘禹锡《采菱行》云“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鸯。”是白马湖旧为采菱之地,《龙志》似得其实。

学书池 县东北九十五里。《一统志》《贺志》“晋征士伍朝[17]别墅。朝少好学,每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棻公泉 县北六十里甘泉寺。《贺志》《皇朝类苑》[18]:鼎州甘泉寺介[19]官道之侧。宋寇准南迁日,题于东楹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阙[20],黯然而去。”未几,丁谓[21]过之,题于西楹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讽[22]安抚湖南,留诗于寺,云:“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荣。”淳熙(1174—1189)中,张栻[23][24]曰“莱公泉”。王得臣[25]《麈史》:《鼎州记》“武陵县北六十里有甘泉寺,行人多谒焉。”寇莱公往雷州,凡题三十字曰“庚申年(1020)秋七日,平仲南行至甘泉寺,院僧以诗示余,征途不暇吟咏,代记年月。”后丁晋公谪朱崖[26]过寺,题五言诗一首。自是,至寺者多所赋咏。刑部郎中崔绎诗云“二相南行至道初,记名留咏在精庐。甘泉不洗天涯恨,留与行人鉴覆车。”可谓言婉而意远矣!贺奇曰:“平仲之贤与泉不朽,丁谓效颦[27]益增其丑,南轩特书名亦称久,春秋直笔洵[28]不可苟。”案:《山堂肆考》[29]载:莱公泉在衡州府北甘泉寺。《碧溪诗话》[30]谓“在澧阳道旁甘泉寺。二说与《类苑》[31]事同而地异。窃意《类苑》宋人书,必有据也。”

卓刀泉

崔婆井 俱县西平山下。《一统志》《明一统志》“卓刀泉在崔婆井旁,相传关壮缪[32]过此渴甚,以刀卓地得泉,故名。后人嘉其甘冽,改名‘清胜泉’。”《龙志》“河洑山下有关庙,前有卓刀泉。”《贺志》“宋道士张虚白尝馆于酒姥[33]崔氏,姥饮以醇酒,经年不责偿。虚白询所欲,姥以江水远不便汲为辞。虚白指宅旁隙地,使为井,掘不数尺,得泉甘冽如酒,人争市之。后虚白仙去,郡人余安期遇之于扬州。以诗寄姥曰:武陵溪畔崔婆酒,天上应无地下有。南来道士饮一斗,醉卧白云深洞口。”案:《龙志》谓“卓刀泉即崔婆井”。考:崔婆井今在卓刀泉西,相距三、四丈,邑人俱植石其旁而镌其名。井今湮。《龙志》误。

丹砂井 府治北百步,泉赤如绛[34]。《一统志》《贺志》《抱朴子[35]·内篇》“予祖鸿胪为临沅令。云此县有民家,世寿考,后徙去,子孙多夭。他人居其故宅,亦累世寿考。因疑宅旁井水殊赤,乃试掘,得丹砂数十斛[36]。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寿。”武陵《廖氏谱》“廖平以丹砂二十斛置所居井中,饮是水以祈延龄。”《一统志》“海蟾翁炼丹去,有仙人黄翥尝以丹砂置井中,病者取水服之,辄愈。因于井旁立耆寿坊,后入为府第。”《府志》并失所在,惟府西街有胭脂泉,未知是否。

丝瓜井 县学秀水斗门前。《贺志》

乐令园 县治后。《贺志》南齐武陵令乐蔼[37]治园植桃李,去后,民思之,因名。案:《梁书》蔼本传“蔼迁龙阳相时,齐豫章王嶷[38]为武陵太守,雅善蔼为政。”蔼必曾至武陵,故有此园。然实未尝令武陵也。且武陵名起隋时,齐安得有武陵令?

桃花园 县治北元[39]都观内。《府志稿》案:《志稿》云“刘禹锡为朗州司马[40],赋《元都观看花》诗,即此。”

㶏 园 县东北柳叶湖上,明太常寺卿[41]龙膺建。《贺志》

善卷坛

石 塔

楚望、临眺、仰止三亭 俱枉山孤峰顶。《贺志》参刘禹锡《善卷坛下作》自注“在枉山下”。《方舆胜览》“枉山上有善卷坛。古传善卷隐此山,后人为之立观。政和(1111—1117)间,访天下遗迹,赐号曰‘遁世高蹈先生’,郡守李焘尝为《坛记》。”《府志稿》“隋刺史樊子盖名坛曰‘善德观’。唐咸通(860—873)间,太守薛廷望重葺。宋淳熙五年(1178),巽岩[42]作记镌碑。绍兴(1131—1162)间,李焘复建祠,奉木主[43]以祀,后经兵燹,缁流[44]改塑真武[45]像,惟坛独存。”

《湖南通志》案:李焘《善卷先生祠堂记》首云“提刑[46]兼府事建高蹈先生祠于常武之德山,而为记。”又云“淳熙五年,则巽岩作《善卷坛记》。今坛宇虽不存,而碑碣尚无恙也云云。”考,李焘字仁甫,“巽岩”乃其号也。记中既叙淳熙五年事,则《祠堂记》必在后,不当反作于绍兴间。考《宋史》,焘以礼部侍郎罢知常德府,在淳熙四年之后,与《善卷坛记》正合。其后复为提刑兼府事,则传未之及,恐有脱略[47]。《府志》因不知作《坛记》之巽岩即焘,而以《祠堂记》为焘绍兴间作,皆误。案:《祠堂记》乃开禧元年(1205)作,上距淳熙五年凡十七载,《志稿》“绍兴”二字显误。但《通志》谓“巽岩”为焘号,疑《焘记》中不应自称其号,此则尚宜参考耳。

《府志》案:宋杨川《游武陵》诗“浮图高耸接云霄。”张绶《德山留题》诗“古塔经行修径里,孤峰环绕翠筠间。”其塔久废。万历三十五年(1607),知府张定征奉督学[48]董其昌、巡道[49]刘之龙议,命郡人、治中[50]夏尚全、给事[51]王佐即孤峰顶建浮图基。甫鸠工累石,为妖言所阻。后杨时芳卒建之。国朝乾隆十一年(1746),郡守董思恭、知县翁运标重修,并建朗江书院于塔东,今遗址尚存。宋袁申儒《三亭记》“郡有德山,瞰江近城,山陬有亭,旧匾‘楚望’,沅水演迪[52]阳山雄峙,临枉渚以想朝发,望秦城而慨秋绿,游观之最也。中更新名‘江山平远’,而移‘楚望’于旧亭之旁,非矣!未几,易名‘云深’,而‘楚望’之名遂泯,非之甚矣!幸而墨本未泯,寺有藏焉。申儒与太守许公蠲金,俾主僧介山之中度地,于善卷坛西平坡砻[53]石以亭,其上匾‘楚望’旧名。又即坛前临江迫岸,别为亭,名‘临眺’;善卷坛云深之间又为亭,名‘仰止’云。”《府志》“后俱圮,因楚望亭址建八方楼,明季燬于兵。嘉庆四年(1799),邑人重建善卷亭。”

北 亭 县北。郡守窦常建,刘禹锡有记。今圮。《通志》

东 亭 县东沅水滨。禹锡有诗。今圮。《通志》

子胥亭 在汉寿城。《贺志》刘禹锡《汉寿城春望》诗自注“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并楚王故坟。”李廷选《郡志辨》案“子胥去楚,走昭关渡江,抵姑苏。其伐楚也,由豫章溯汉,五战至郢,破楚,掘平王墓。”考其道里,皆与今武陵无涉,大抵乡民慕其人而祠祀之耳。

招屈亭 县东南沅水滨。《一统志》刘禹锡《武陵书怀》诗序“招屈亭,今郡城东南亭舍,其所也。”《方舆胜览》“招屈亭,在城南。相传,三闾大夫以五月五日由黔中投汨罗,土人以舟救之,为‘何由得渡河’之歌。”杨嗣昌《武陵竞渡略》“武陵城外旧有招屈亭。”刘禹锡诗云“昔日居邻招屈亭。”《竞渡曲》云“招屈亭前水东注。”是竞渡始于武陵,斯《隋志》“竞会亭上”之验。其地本名屈原巷,相近有小港口、三闾河,盖原生平所游集也。《贺志》“东门外滨江有屈原庙,庙前有招屈亭,刘禹锡撰碑记。唐龙朔(661—663)中,县令蔡朝英重修,且刊石以纪其事。今俱圮。”案:亭址今为民居,岁输地租以供祭祀。“斯《隋志》句”,疑误。

楚春申君[54]宅 开元寺址。《明一统志》《方舆胜览》“春申坊即春申君故宅。”《龙志》“府署在珠履坊,相传为春申君馆址。”《贺志》“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今入为府第。”李廷选《郡志辨》“常州武进有申涧,涧分上、中、下,皆春申君府第处。”然则郡城所谓春申府第及珠履坊者,或乡人因其故宅而张侈之耶?案:《史记》“考烈王元年(前262),封歇淮北十二县。十五年,徙封吴。”《明一统志》载“河南光州有黄歇宅,江南苏州府有黄堂,松江府上海县有春申浦,常州府有黄公山,无锡江阴武进县有黄城、申浦、申涧,皆歇遗迹。”陆应旸[55]《广舆记》[56]、汪旦玮《水道考》均同,其府第不应在是。第歇楚人,武陵本楚地,歇尝居此,亦未可知。然不可考矣!

汉青陵馆 县治南。《通志》《明一统志》“汉李陵,为临沅令,后没匈奴,邑人思之,为立是馆。”宋王象之[57]《舆地碑目》[58]“汉青陵馆碑在武陵县城西西明寺,有台云‘李陵为临沅令,游息于此。’有古碑,漫灭[59]不可读。”案:《汉书·陵本传》未尝为临沅令,此说恐属附会。

晋伍朝宅 府治东。《一统志》

沈约[60]台 县西南五里福光寺。《贺志》《舆地名胜志》“沈公台碑在城西福光寺竹林中,今犹存古碑题额六字云‘重游沈公台记’,碑字漫灭。记谓沈约为沅南令。”《一统志》案:约传未尝令沅。又案:宋时武陵属郢州,蔡兴宗为郢州刺史,引约为安西外兵参军[61]兼记室[62]。约必曾至武陵,故有此台,非令沅也。《府志》“沅水之南有福光寺,其侧有丘,古樟一株,垂荫数亩,相传为沈约读书台。”

唐开元寺 府治前。《府志》唐郭湜《高力士传》“高力士流巫州,以宝应元年(762)终于朗州开元寺。”案:开元寺今失所在,据《方舆胜览》云“开元寺址,春申君宅墓在焉。”《龙志》云“府署即春申馆址。”考:明时,府署甚阔,春申墓在头门内侧,自墓以北及署地,皆古开元寺址也。又案:杨嗣昌《梁山记》引武陵旧志云“府北开元寺,今入藩邸。”似指故荣王府言,未知孰是。

梁山庙碑唐元和四年(809)董侹立。《府志》

阳山庙碑唐太和元年(827)刺史刘端夫立。《府志》

赛阳山文唐刘端夫《祷阳山文》,凡五,不著书人名氏,以太和九年立。《府志》

阳山神祠二碑唐萧城书。《通志略》

武陵草堂《贺志》旧志“草堂不知建始何人,唐杨濬有五言古诗一首。”考:濬开元时官校书郎,玩诗意盖当时隐居者作。见《艺文》。

五代周行逢西府 相传即今府治。《一统志》宋周羽翀《三楚[63]新录》“行逢以武陵为西府。”

宋天王院碑 建隆元年(960),丞相范质[64]书。《府志》

宋普安郡王府 即常德军节度使第,后为总兵署。旧志

“宝藏”二字 宋米芾书,在乾明寺。今存。《贺志》

教子堂 故县治内。唐介作尉时建《一统志》。有教子堂碑,韩琦[65]作记,蔡襄[66]书。《金石录》

归老桥 县西三里白马湖。柳拱辰隐于此。苏辙有《康乐楼》《天真堂》诗,曾巩有《归老桥记》。俱见《艺文》。《一统志》《方舆胜览》“柳拱辰,其先青州人,五季[67]避地荆楚,为武陵之青陵人。年六十,即有挂冠之志。创亭于青陵,馆名桥曰‘归老’。”《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案:曾巩《元丰类藁[68]》有《归老桥记》,为拱辰作也。考:“青陵”村名今并入东流村。案:《南丰记》不言柳侯名字,苏子由《寄题武陵柳氏康乐楼、天真堂》诗亦不言名字,惟黄山谷[69]《江西道院赋序》云“元祐八年(1093),武陵柳侯子仪守筠”。又书《筠州学记》后云“柳侯,名平,字子仪。”武陵人或据此遂疑柳侯、柳氏皆指子仪。子仪,拱辰子。遂以记中先人属拱辰。然子仪自元祐八年守筠,其致仕必更在后时。南丰已前于元丰时没矣,记果出自谁手乎?窃意子由所谓柳氏,当属子仪。玩《康乐楼》诗云“千里筠阳犹静治。”筠阳,即筠州也。《天真堂》诗云“永怀前辈无因见,犹喜诸郎有此人。”前辈即拱辰也。南丰所谓柳侯,自是拱辰。

石坛精舍碑 府东一里黄龙陂上,宋丁易东建,以教主徒,并捐己田养之。立碑于舍旁,年久残缺。《府志》

朱子[70]书《易·说卦》《出师表》石刻《龙志》《贺志》“宋乾道(1165—1173)间,朱子书孔子《易·卦辞·说卦》三节,凡八碑,在府学明伦堂东壁,依堂壁逆行。正统三年戊午(1438),历年二百五十,旧刻漫灭,知府周鼎重刻,教授庐陵刘庆有跋。今俱亡。”

宋卧碑在府学内。一系大观元年(1107)刻石,一系淳祐元年(1241)刻石,一系淳祐六年御书《白鹭书院教条》。《府志》

“秀水斗门”字 在县学西。宋端平元年(1234),常德太守龚颖篆。《府志》

天庆观碑 管师复集柳公权书,今失考。《府志》

双松亭 县北八十里文殊山上。黄庭坚有诗,见《艺文》。《一统志》

明卧碑 在府学内,洪武十三年(1380)刻石。《府志》

明荣王府 府治西北一里。

惠安王府

富城王府 东门内。

贵溪王府 西门内。

福宁王府

永春王府 俱同城。《明一统志》《一统志》《明史·地理志》“常德府武陵弘治四年(1491)八月,建荣王府。”《一统志》“弘治四年,封宪宗第十二子祐枢于此。”《龙志》“荣府在常德府西北,弘治十一年,命工部郎中[71]陈珂即总镇旧阃营拓之。正德四年(1509),复命郎中张谧重修。”孙起鹏《吊旧梳妆楼诗序》“青阳阁,相传废藩内宫梳妆处。”《府志》“今火药局,旧传为荣府内殿,局中尚有陛石[72]、石磉[73]诸遗迹。”《府志稿》“嘉庆(1796—1820)中,建试院,于青阳阁西街民居舍内掘得大磉十余,盖其地俱荣府基也。”《明一统志》又有“福宁王府、惠安王府、永春王府、富城王府、贵溪王府,俱同城。”徐学谟[74]《湖广总志》“正德以来,封郡王者五,福宁、惠安、永春、富城、贵溪,皆庄王出。福宁、永春不嗣。”案:福宁、永春府今失考。

思乐亭 枉山上。弘治十一年,郎中陈珂建。今废。《贺志》

双鹤轩 故县治内。知县应能建。《贺志》

世宝堂 城内。太仆寺卿[75]杨褫建。《贺志》

静芳亭 县西高吾山中。兵部尚书[76]陈洪谟建。《府志》《明一统志》:“陈洪谟以老乞归,筑高吾书院,著有《静芳亭集》。”《四库书目提要》亦云“筑室高吾山中,所著有《静芳摘稿》。”则静芳亭当在今平、鹿二山间。

寓贤阁 西门外上石柜二圣寺左。《贺志》杨嗣昌《武陵竞渡略》“寓贤阁圮久矣。寓贤者谁?本朝薛文清[77]为御史,监沅州银场,往来巡寓。王文成[78]忤逆瑾[79],谪赴龙场旅寓处也。”《一统志》“明王守仁谪龙场驿时过此,与邑人蒋信、冀元亨讲学。”

潮音阁 寓贤阁右。王守仁有诗,见《艺文》。《贺志》

“桃冈精舍”四字石坊 县东城外。湛若水[80]为邑人蒋信立。《府志》

勅书楼 府治西。春官[81]学士陈思育建。《府志》参案:《府志》作“春官学士陈春宇。”考:《贺志·陈可禹传》云“春官学士陈思育题其墓,盖思育曾为少詹[82]兼侍读学士,则春宇或思育之字耶?”

荣藩梁山石桥碑 龙膺撰。《府志》

九芝堂 县西城内。万历(1573—1620)时龙膺建。《府志稿》龙膺《九芝集》“始,子同孝廉兄读书龙田池亭,递产芝二。迨岁癸巳(1593),子卜筑[83]西郭,列阜如戴匡[84],五色神芝,吐葩错绮,煜煜九本,色相各殊。因名堂曰‘九芝’。”又《溪园六记序》“西第九芝堂,花石奇秀,华榱[85]曲榭,亦称君子之居。”

青莲社 枉山乾明寺左。《府志》唐待征《德山志》“青莲社,郡人诗社,龙膺尝携酒饮袁中郎[86]于此。”

兵部员外蒋经墓表 嘉靖甲寅(1554),蒋信撰。《府志》

东壁馆 故县治东,知县邹毓祚建。《府志》

陶节妇碑 县西上林寺东。万历二十三年,陈一能立。《府志》

调元阁 下南门内。崇祯三年(1630),知府郑时举建。《府志》

夕 堂 府学东,贺奇建。《府志》

永思堂 县治内,知县杨鹏翱建。《府志稿》

心远亭 西门外南察院后。《贺志》

涵碧亭 小西门外。《府志》

乐止亭

来月亭 俱缺考。《贺志》

古德禅院”四字 唐裴休[87]书,在乾明寺,今存。胡焯《古德禅院刻石记》:此“古德禅院”四字,唐荆南节度使裴休为德山宣鉴和尚书也。裴书他不多见,最著者惟圭峰传法碑。其人与柳诚悬[88]同时,端甫塔则裴文而柳书,圭峰碑则柳文而裴书,两人之以文字相友善可知。而裴书之在当时,自名一家,亦可想见矣。宣鉴和尚者,俗称为“金刚僧”。盖苦行卓越,能通其教者,尝说法于德山之孤峰顶,为释家所尊崇。故裴为书此刻石,其事具见《高僧传》。自唐至今千年,此寺之燬[89]而复兴者,数矣。此石沈霾[90]泥沙中,今复显于世,岂非文字之气,如明珠宝剑有不可摩灭[91]者耶!道光十四年(1834),署知府、邳州王君于寺后沟中搜得之。二十一年,署知府、阳曲黄君与郡人士筑屋,覆宋元诸碑,嵌此石于墙。余以庶吉士假归,至石前审视久之,前后题识漫灭,而大唐字形宛然。其字大径六寸,面目情神与圭峰碑字如影在镜,盖一望而知其为裴书矣。尔时,匆促未及题识,至今又十二年。偶思及之,虑赏鉴家未暇深考,而纪载者或伪传不辨也。因记其略,寄归刻石于旁,俾后来者有所考焉。

学易处碑 在县学东斋。康熙三十八年(1699),徐昌夏、冯志沂为教谕王相立。

清白泉 府堂西。详见《山川

论曰:古今人不相见,所传信者,迹耳。信而不传,是谓篾古;传而不信,是为污古。武陵自善卷而后,代多胜迹,其或荒颓啮蚀[92]者有之,抑或影响附合者有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厥迹庶不至就湮耳。

【注释】

[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潜邸: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

[3]斗门:农业灌溉系统中用在最小的固定渠道的水闸。

[4]未几:不久。

[5]启社:大开社神之门,主持祭祀,引申为管理江山,即登上皇位。社,古为土地神。

[6]鬻:卖。

[7]笏:打造器物成笏形,一枚为一笏。(www.xing528.com)

[8]售:买。

[9]价:钱款,费用。

[10]芒鞋:用芒草编织的鞋子。

[11]诸:之于。

[12]谢承:182—254年,字伟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三国孙权皇后谢夫人之弟。曾任武陵太守,著《后汉书》143卷。志中称其为宋人,误。

[13]斝:古代酒器,青铜制,圆口,三足,用以温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14]泮池: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是官学的标志。

[15]《天禄识余》:清代高士奇撰写的一部杂文著作。

[16]三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17]伍朝:生卒年不详,字世明,汉寿人,晋代著名隐士

[18]《皇朝类苑》:宋代学者江少虞撰,共63卷,目录5卷。

[19]介:在。

[20]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21]丁谓:966—1037年,字谓之,后更字公言,北宋时期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前后在相位7年。即下文“丁晋公”。

[22]范讽:北宋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人,字补之。以荫补官,后登进士第。累官龙图阁学士,官至给事中。

[23]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

[24]榜:题署。

[25]王得臣:1036—1116年,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北宋著名学者。所著《麈史》,是一部记载朝廷掌故、耆旧遗闻的书。

[26]朱崖:即珠崖,州、郡名,治所在曋都(今广东琼山东南),辖境相当今海南岛东北部。

[27]效颦: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捧心而颦(皱着眉头)。邻居有丑女认为西施这个姿态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反而显得更丑,大家见了都避开她。后因以“效颦”等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

[28]洵:实在。

[29]《山堂肆考》:是万历年间通州民间学者彭大翼撰著的大型类书,全书共240卷。全书分宫、商、角、徵、羽5集,共45门。每门又分子目若干,每一子目有小序1篇,述其内容、范围、沿革等,下录引文,或标书名。

[30]《碧溪诗话》:清代藏书家、校勘学家朱文藻所著。朱文藻,1736—1806年,字暎漘,号朗斋,一号碧溪居士。

[31]《类苑》:宋代史料辑集,原名《事实类苑》,宋代江少虞辑,共78卷,记录了北宋太祖至神宗120多年间的史实,分“祖宗圣训”“君臣知遇”等24门。其中以诗文为内容的,有“诗歌赋咏”“文章四六”2门。其他各门涉及诗文的地方也不少。

[32]关壮缪: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死后追谥“壮缪侯”。

[33]姥:年老的妇女。

[34]绛:一种颜色,即大红色。

[35]《抱朴子》:道教典籍,作者为晋代的葛洪。“抱朴“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子》内、外篇共有8卷,内篇20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

[36]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37]乐蔼:字蔚远,南阳淯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一带)人,晋尚书令广之六世孙,世居江陵,历官冠军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征虏将军。

[38]齐豫章王嶷:即萧嶷,444—492年,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同母弟。

[39]元:古同“玄”。

[40]司马:西周开始设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汉代大将军营五部,部各设置军司马一人。魏晋至宋代,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隋、唐两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两代称府同知为司马。

[41]太常寺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至南朝梁陈与北魏始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为太常寺的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朝廷举行大礼时由太常寺卿赞引。

[42]巽岩:1115—1184年,字仁甫,一字于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于淳熙五年以礼部侍郎罢,知常德府。

[43]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44]缁流: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称。

[45]真武: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46]提刑:古代官职名。各朝代正式官名有别,但一般均简称提刑。宋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设于各路(行政单位),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其官署称“宪司”。

[47]脱略:轻慢,不以为意。

[48]督学:学政的别称。明、清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学使”。

[49]巡道:唐代遣使分道出巡,称分巡某某道。明代各省按察司除按察使外,还有按察副使、按察佥事等官员,负责巡察州、府、县的政治、司法等方面的事情,称分巡道、兵巡道等。清废副使、佥事等官,简称巡道。

[50]治中:官名。西汉元帝时始置,全称治中从事史,亦称治中从事,为州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

[51]给事:即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

[52]演迤:绵延不绝貌。

[53]砻:磨。

[54]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生于江夏,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55]陆应旸:约1572—约1658年,字伯生,嘉兴人。诗宗大历,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

[56]《广舆记》:24卷,明陆应旸辑,地理概况书。

[57]王象之:1163—1230年,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仪父,一作肖父。历长宁军文学、江西分宁、江苏江宁知县。博学多识,尤精史地之学。

[58]《舆地碑目》:《舆地碑记目》,宋王象之撰。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次,而各注其年月姓氏大略於下。起临安,讫龙州,皆南渡后疆域。

[59]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60]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61]参军:中国古代官名,常是军政长官的幕僚。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

[62]记室:官名。东汉置,掌章表书记文檄。后世因之。

[63]三楚: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故称三楚。

[64]范质:911—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威县)范家营人。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65]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

[66]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汉族,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67]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68]藁:同“稿”。

[69]黄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

[70]朱子: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71]郎中:官名。战国时置。秦、汉时,属郎中令(汉武帝改光禄勋)。汉郎中秩为比二百石,为皇帝侍卫,管理车、骑、门户,有时亦从军出战。分车郎、骑郎、户郎、其长官也相应分车、骑、户三将。东汉时改归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时又有虎贲郎中,别受虎贲中郎将管辖。汉尚书郎从郎中中选择。晋、南北朝即称尚书曹司之长为郎中。后隋、唐至清末,各部诸司之长均称郎中。

[72]陛石:又称陛阶石,古代汉族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

[73]石磉:柱下石。

[74]徐学谟:1521—1593年,字叔明,一字子言,号太室山人;原名学时,字思重,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历荆州知府,累迁右副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有《世庙识馀录》《万历湖广总志》。

[75]太仆寺卿:即太仆寺长官,简称“太仆”,秦、汉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唐时为“从三品”。南宋时,太仆寺并入兵部。

[76]尚书: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清未增设外务、邮传等部,主官亦称尚书。

[77]薛文清: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平原村(今属万荣县)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缔造者。

[78]王文成: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谥号“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

[79]瑾: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

[80]湛若水:1466—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县)人。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明代哲学家。

[81]春官:为古官名,即宗伯,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

[82]少詹:少詹事,官名。秦汉置詹事,秩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唐建詹事府,设太子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总东宫内外庶务。历朝因之。

[83]卜筑:指择地建筑住宅。卜,选择。

[84]戴匡:星座名,即文昌宫。因其在斗魁之上,形似筐,故称。

[85]华榱:雕画的屋椽。榱,椽子。

[86]袁中郎:袁宏道,1568—1610年,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87]裴休:791—864年,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一代名相。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

[88]柳诚悬:即柳公权。

[89]燬:焚毁。

[90]沈霾:埋没,泯灭。

[91]摩灭:磨损消灭,消亡。

[92]啮蚀:侵蚀,亏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