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武陵气候特点及景物描述

湖南武陵气候特点及景物描述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物和煦,然处洞庭上游,地属卑湿。每岁正月以后,阴多晴少。四月,梅雨蒸溽[116],砖础皆湿。五月,大雨溪涨,俗呼“磨刀水”。青尉[117]疏云“月明五夜愁天旱,雨落三朝怕水淹。”

湖南武陵气候特点及景物描述

景物和煦,然处洞庭上游,地属卑湿。每岁正月以后,阴多晴少。谚云:春无三日晴。二、三月,风雨,亦凉冷如冬。四、五月,多雨。四月,梅雨蒸溽[116],砖础皆湿。五月,大雨溪涨,俗呼“磨刀水”。青尉[117]疏云“月明五夜愁天旱,雨落三朝怕水淹。”盖自古然也。陆佃[118]《埤雅[119]·释木》“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郁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沾衣服皆败黕[120]。南薰交扇,日趋炎燠[121]芒种后,日迫于暑。多蚊蚋[122],将雨;蒸郁不可耐,多蚤虫。谚云“干蚊虫,湿虼蚤[123]。”三伏酷热,入秋弥烈。八月十三日至二十三日,俗称“詹家天”九月凉飚振槁,霜候渐逼。俗云“包三冻九。”十月多晴,俗称“小阳春”,间有霜。十一、二月,甚风大雪,占岁者以为验。年内大雪冰冻,则来岁丰。谚云“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明陈国宝《武陵旧事》

正月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其日晴,所生之物育;阴,则灾。元宵初日,占百果;中日,晚稻;末日,早稻。

二月惊蛰雷鸣,主本月多雨,次月旱妨农。谚云“惊蛰闻雷米似泥。”

三月三日听蛙声,午前鸣,高田熟;午后鸣,低田熟。

四月立夏青气见[124]东南,吉;否则,岁多灾。又,立夏、小满宜雨。谚云“立夏不下,高田放坝。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又云“四月八日晴,鱼儿上高坪。”

五月夏至雨,主岁丰。谚云“夏至见青田,有雨在秋边。”

六月立秋在月晦,则早稻迟。谚云“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

七月七日以前河影没,三日复见,则谷贱;七日复见,则谷贵。俗谓“天河探米价。”

八月秋分不宜晴。中秋月明,则湖无鱼;晦,主来岁元宵雨。谚云“雾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九月自一日至九日北风,主来岁谷贱。以日占月。如一日,则主正月是。重阳无雨,主晴。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无风,则湖有鱼。案:今谚云“不怕雨,不怕风,只怕明月照湖中。”

十月一日宜晴。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灰样平。”又云“十月雨连连,高山也是田。”

十一月冬至青云见北方,吉,主来岁丰;否则,主旱。

十二月大、小寒多风雪损畜。除夕天有星,主来岁棉花少。谚云“天有花,地无花。”

四季甲子、甲申不宜雨。春甲子雨,赤地千里;夏甲子雨,撑船入市;秋甲子雨,禾头生耳;冬甲子雨,牛羊冻死。甲申大雨,谷大贵;小雨,谷小贵。俱《贺志》。

二至后逢九占寒燠。增:周遵道《豹隐纪谈》[125]“土俗以二至后九日为寒燠之候。”夏至后云“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126]。”冬至后云“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127];四九三十六,夜眠如路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尴;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论曰:今之言天者,动曰分野。分野之说,起之甘德[128]、石申[129];畅之班固张衡蔡邕、陈卓,然不经实[130]甚。夫周天三百六十度,大地全体九万里应之。中国南自琼州极高十八度,北至开平极高四十二度,直径仅六千里,在大地不过十五分之一耳,安有穹窿圆象[131][132]为此六千里设哉?且就所配方域论,亦不相符。吴越实东南,反丽星纪[133];鲁卫实东北,反位戌亥[134]。齐表东海而星北,秦处西陲而次南,推之宋卫之辽隔[135]、燕吴之毗连、周楚之接壤,皆与舆图背谬。说者知其不可通,遂有以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为言者贾公彦,有以诸国分星命以主祭为言者郑樵,然陈、蔡绝而复续。案:《汉书·地理志》“陈与郑同分。”周郑迁而之东,岂封域既改、封日又异,而前星且未变耶?悬象在天,非胙土分茅[136]之比,岂分以此星,遂可据为已有耶?况周千八百国,何独此十二国当之古国?邑不过百里,又何自而得专次乎?至僧一行谓“河山之首尾与云汉[137]之始终相应”,其说似乎近是自西人利玛窦[138]云汉带天一周之图出。识者已讥其荒唐矣。方以智[139]然则保章氏星土分星之论,或别有所指,岂必如诸家之说哉?顾春秋以来,莫不兢兢于是焉。姑存其说,可也。

【注释】

[1]延袤:绵亘,绵延伸展。袤,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

[2]躔:躔度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古人把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划为若干区域,辨别日月星辰的方位

[3]耸干:原指高挺的树干,引申为高峻挺拔。

[4]壖:城下宫庙外及水边等处的空地或田地

[5]巨防:大堤。

[6]式遏:遏制、制止,防卫、抵御。

[7]区画:谋划,筹划。

[8]井疆:井里疆界之意。

[9]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

[10]芳躅:前贤的踪迹。

[11]《禹贡》:是《尚书》中《夏书四篇》最重要的一篇,全书分“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以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对每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12]蛮蜑:南方少数民族名。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

[13]庄跷:?—前256年,一作“庄豪”,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楚庄王之苗裔。他生平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14]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

[15]张若:生卒年不详,秦惠文王时人,战国时期秦国蜀地的地方官。秦昭襄王杀死公孙绾后,不立蜀侯,专以蜀守张若治蜀。后张若东征楚国,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作为秦的黔中郡。

[16]《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共40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1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7]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唐朝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家。

[18]《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杜佑所撰,共200卷,内分9门,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

[19]司马彪:?—约306年,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西晋史学家。

[20]刘昭:约510年前后在世,字宣卿,平原高唐人,晋太尉寔九世孙。集注《后汉书》130卷,《幼童传》1卷,文集10卷。

[21]赵廞:?—301年,字叔和。初为西晋长安令,296年以扬烈将军加折冲将军迁益州刺史,298年到任。时逢晋室衰乱,于是据成都反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元太平。第二年正月,被部下所杀,太平王朝灭亡。

[22]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23]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历巴丘、邵陵、泉陵三令;迁桂林太守,不就。

[24]《传》:即《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35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25]顾祖禹:1631—1692年,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

[26]《方舆纪要》:即《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27]刺史:又称刺使,职官。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28]欧阳忞:北宋地理学家。生卒年不详,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族孙。

[29]《舆地广记》: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共38卷。该书“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凡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从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为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

[30]刘表:142—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东汉末年名士,汉末群雄之一。

[31]因:承袭。

[32]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官。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秦并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

[33]杜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历官新兴太守、武州刺史,封枝江县侯、加散骑常侍、江州刺史。

[34]俄:不久。

[35]内史:晋太康十年(289)十一月,将王国的相改为内史,其它封国的行政长官依然称相。郡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郡太守;县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县令、县长。后废除县王,只保留郡王,内史职责相当于郡太守。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

[36]《十道志》:全称为《十道四蕃志》,乃是唐代武周时梁载言所撰,共计16卷,为后世研究唐代地貌和疆域等提供了宝贵的重要史料,是唐代全国地理总志。

[37]都尉:武官名。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改名为都尉。西汉有掌管人员也入京畿的关都尉,掌管边郡与田的农都尉,管理归附各族的属国都尉,皆与武事无关,掌皇帝所乘车辆的奉车都尉,掌副车之马者称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等。

[38]寻:不久。

[39]萧铣:583—621年,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唐武德元年四月,在岳阳称帝,国号梁,建元鸣凤,置百官,均循梁朝故制。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今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

[40]军: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41]方镇: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如唐时的节度使。

[42]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43]观察处置使:唐官名。肃宗乾元元年(758)置。掌一道或数州军政、财赋民俗事务

[44]堑:防也。

[45]张佶:?—911年,京兆长安人。曾任永顺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46]《十国春秋》:共114卷,清吴任臣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吴任臣,1628—1689年,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字徵鸣,号托园,福建兴化府平海卫(今莆田秀屿区平海镇)人。历史学家、藏书家。

[47]武穆王:即马殷。

[48]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49]《方舆胜览》: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70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

[50]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

[51]团练:团练使的职务出现在唐代,当时是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到了宋代,朝廷采强干弱枝政策,团练使仅是虚衔。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

[52]镇抚使:南宋始置。高宗建炎四年,以参知政事范宗尹议,以武装集团首领为镇抚使。诸使所据地区,除茶盐由朝廷置官提举外,其余均归镇抚使便宜行事。

[53]安抚使:宋于重要地区置安抚使,多兼经略使、马步军都总管,主管一路军事与民政,以知州兼任,简称帅,如以二品以上大臣担任,即称安抚大使。

[54]潜藩:指帝王为王侯时的封地。

[55]提举:掌管,管理。

[56]王存:1023—1101年,字正仲,丹阳人。其文深得欧阳修、吕公著赞赏,历任浙江上虞县令、任国子监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等职。

[57]《元丰九域志》:汉族历史地理名著,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全书分10卷,始于4京,次列23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

[58]路: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59]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

[60]行省: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61]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官署名。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62]《贺志》:邑人贺奇所编《常德府志》。此志奉檄修于康熙八年,次年八月成书,记事自唐虞至康熙初年,约35万字,分8门66目。贺奇,字庸,号天放,授中书舍人,加兵部职方,主司监军监察御史,修有《霍州志》和《郡志》。(www.xing528.com)

[63]分守道:官名,简称“守道”。清代道员的一种,由各省布政使派驻于一定的府州地区,一般是三至四个府州,协助布政使掌理该地区钱谷,督课农桑,考核官吏,简军实,固封守。后来成为督抚以下、府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无固定员额,秩正四品。

[64]白起:?—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65]《括地志》: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篡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

[66]理:治理,管理。

[67]师古:581—645年,名籀,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称颜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68]邓处讷:?—894年,字冲韫,邵州龙潭(今邵阳市洞口县)人。唐朝末年割据军阀,官至武安军节度使。

[69]舛午:互相倾轧,违背。

[70]马希振:?—930年,马楚武穆王马殷之嫡长子,官至武顺节度使,加侍中。

[71]《欧史》:指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

[72]《职方考》:即《新五代史·职方考》。

[73]彭元瑞:1731—1803年,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学者、楹联名家,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74]《薛史》:即《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75]《通考》:即《文献通考》,宋元之际学者马端临所著,是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

[76]倚郭:宋、元、明、清时期州、路、府治所在之县。

[77]阃复寄:阃寄,委以军事重任,谓寄以阃外之事。复,再次。

[78]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仆数,一一详加论列。

[79]瞭:通“了”。明白,清晰。

[80]附郭:我国行政区划用语,指县政府治所与州、府、省等上级政府机构治所设置于同一城池内的状态。

[81]华离:地形不齐貌。

[82]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古人依据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做分星;就地面说,称做分野。

[83]十二舍: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84]鹑尾: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巳,与二十八宿相配为翼、轸两宿。分野主楚,属荆州。

[85]保章氏:古代世守观察明显反常星象和气象活动者的职务。

[86]郑元:又作“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思想家、经学家、大司农。

[87]张: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分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88]大荒落: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这一年称大荒落。因以为十二地支中“巳”的别称。

[89]夷则:十二律吕之一,对应十二星次之鹑尾。

[90]斗建:即农历的月建。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所指之辰就是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斗柄指申(相应南方鹑尾)为七月,相配地上楚地分野。

[91]交宫:古天文学术语,指太阳运行与黄道十二宫相交的位置。

[92]宿度:指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

[93]费直:西汉东莱(治今山东掖县)人,字长翁。官单父令。治古文《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是当时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

[94]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95]《月令章句》:蔡邕所撰,是对天文历法著作《月令》篇的注疏,共4卷。

[96]《景初历》:是中国古代历法,东汉到魏晋的天文学者杨伟编纂,属于阴阳历。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施行。本志记载其作者为三国时吴国和晋朝的太史令陈卓,有误。

[97]僧一行:俗名“张遂”,683—727年,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98]《大衍历》: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729)起施行29年的历法,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共分7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99]岁差: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

[100]中气:十二中气。24节气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古人把太阳在黄道的周年视运动分成24份,每个“节”和“气”标志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一个位置,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

[101]过宫:黄道附近天区分为十二个部分。十二宫是西方古代天文学的概念,在唐以前传入中国,在一些星图上,会既出现十二宫又有二十八宿。但正统的天文历法中出现并不多,明清时期向西方天文传入,把十二次与十二宫等同起来。

[102]躔次:日月星辰在运行轨道上的位次。

[103]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104]《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编撰者是南宋的王应麟,共204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05]罹兵:遭受战乱。罹,遭受苦难或不幸。

[106]寸较铢析:一寸一铢都斤斤计较,形容过于认真。

[107]凿:穿凿附会。

[108]出地:离地平的高度,即今天的地理纬度。

[109]刘茂吉:生卒年月不详,字其晖,清代安徽旌德乔亭人。约清乾隆(1736—1795)年间在世,精研天文、地理的科学家。

[110]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

[111]《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称《新编唐会要》,现简称《唐会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共100卷,北宋王溥撰。

[112]太史监:官署名。隋大业三年(607)改太史局置,掌天文星历,以令、丞为长官。

[113]南宫说:中国唐代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后,南宫说担任太史丞,奏请改革《麟德历》,奉诏和其他历官一起编制《乙巳元历》。

[114]至:疑为衍字。

[115]占验:占卜的兆象。

[116]蒸溽:闷热而潮湿。

[117]青尉:青文胜,1359—1391年,字质夫,四川夔州府大宁县(今四川巫溪县)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以贡生起为龙阳县典史。龙阳地滨洞庭,连年洪水为灾,百姓无以纳税。青文胜舍身活民,于1391年五月初一系疏于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

[118]陆佃:1042—1102年,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北宋神宗时为尚书左丞。

[119]《埤雅》:训诂书。共20卷,专门解释名物,以为《尔雅》的补充。

[120]黕:黑、乌黑。弄脏。

[121]炎燠:炎热。燠,热。

[122]蚊蚋: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液的蚊子叫蚊。

[123]虼蚤:跳蚤。

[124]见:同“现”。

[125]《豹隐纪谈》:宋代笔记小说,主要收录民间俗语以及故事传说。

[126]炭墼: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制法似土墼,故名。

[127]觱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

[128]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129]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130]经实:经世实用。

[131]圆象:天象。

[132]耑:同“专”。

[133]星纪: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丑,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斗、牛、女三宿。《尔雅》所载标志星为斗、牛。分野主吴越,属扬州。

[134]戌亥:此处是地支十二方位的代名词,代表西北方。

[135]辽隔:远隔。

[136]胙土分茅:分封爵位和土地。胙,赐;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

[137]云汉:银河,天河。

[138]利玛窦:1552—1610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来到中国居住,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139]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安徽桐城(今安庆枞阳)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