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1 滴滤池
滴滤池是生物滤池早期的类型,由池体、滤床、布水装置和排水装置4个部分组成(如图6.5所示)。
图6.5 普通生物滤池的基本结构
普通生物滤池大多呈方形或矩形,滤床采用碎石、卵石等滤料,生物膜生长在这些滤料上。进水通过布水装置均匀的洒在滤床上,经滤床处理过的水汇集在滤床底部,通过二沉池排出。滴滤池具有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稳定、易于管理、节约能源、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的特点,出水在有机物、嗅味、氨氮、铁、锰、细菌、浊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后续常规工艺的混凝剂耗量与消毒用耗氯量减少。由于受到支撑排水系统所能承受的重力限制,滴滤池的滤层高度一般为1~2m,滤料的比表面积(物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比表面积)约为40m-1。
6.6.1.2 塔式生物滤池(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末,在新的设计中开始用塑料滤料取代砾石滤料。塑料滤料的密度很小,因此滤层高度可以增高到12m。塑料滤料还具有很大的空隙率(为95%,而砾石为40%)和比表面积(200m-1)。这种滤池一般称为塔式生物滤池(见图6.6)。塔式滤池的主要优点是负荷高、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对水量水质突然变化的适应性强,其主要缺点是动力消耗大,运行管理较为不便。
图6.6 塔式生物滤池的构造
上海自来水公司和同济大学用生物塔滤作预处理,结合常规净水工艺,对黄埔江水进行生产性规模的处理研究,塔滤池面积3.6m×3.6m,滤料高度为6m,所选用滤料为立波——Ⅲ型波纹板,处理规模3700m3/d,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塔滤对TOC的去除效果为22%~36%,对CODMn的去除效果为5%~20%,对三卤甲烷、四氯化碳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78%和85%~96%,铁和锰的去除效果达到36%~58%和33%~64%。去除氨氮的效果为40%~80%,且受温度影响较大,水温较高时(23~24℃),氨氮去除达80%以上,但当水温为5~6.5℃时,仅有40%~60%的处理效果。生物塔滤对浊度和色度的控制并不理想,只有25%~30%和8%~10%的去除效果。研究者认为生物塔滤作为污染水源的预处理工艺,40%~80%能有效地降解去除大部分污染物,但要得到安全水质,还必须有合适的后续处理。针对黄埔江水源,推荐的最佳工艺流程为:原水→生物塔滤→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氯化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