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体污染与自净:探索水处理微生物学

水体污染与自净:探索水处理微生物学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河流中的生物循环构成食物链。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使水体受到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在这一系列作用下,其浓度得以降低。图5.3河流污染和自净过程图5.4河流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图5.5污染河流中氧浓度昼夜变化示意图

水体污染与自净:探索水处理微生物学

5.2.1.1 水体的自净

天然淡水水体是人类生活工业生产用水的水源,也是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在正常情况下,各种水体有各自的生态系统,以河流为例: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入河流后,水中细菌由于有丰富的有机营养而大量生长繁殖。随着有机物含量逐渐降低,藻类含量逐渐增多,原生动物以细菌和藻类为食料而大量繁殖,成为轮虫和甲壳动物的食料。轮虫和甲壳动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食料。鱼被人食用,人的排泄物及废物被异养细菌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同时构成自身机体。随后各种生物又按前述次序循环。这种河流中的生物循环构成食物链。食物链如下:

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一定时间内呈现稳定状态,即保持生态平衡。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使水体受到污染。但是,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即所谓环境容量。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之为水体的自净作用。也可简单地说,水体受到污染后,靠自然能力逐渐变清洁的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当排入水体的废水浓度小于水体的“自净容量”时,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可以正常生存并有利于人类;当排入水体的废水浓度大于自身的“自净容量”时,正常生物循环或生态平衡将被破坏,水体就会遭到污染。

5.2.1.2 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的自净过程很复杂,按其机理划分如下。

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包括稀释、混合、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在这一系列作用下,其浓度得以降低。稀释和混合作用是水环境中极普遍的现象,又是比较复杂的一项过程,它在水体自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化学及物理化学过程

污染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使其浓度降低,这就是化学及物理化学过程。

3.生物化学过程

生物化学过程是污染物质中的有机物,由于水体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分解、氧化并转化为无害、稳定的无机物,从而使浓度降低的过程。总之,水体的自净作用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任何水体的自净作用又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物理过程、化学和物化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常常是同时同地产生,相互影响,其中常以生物自净过程为主,生物体在水体自净作用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www.xing528.com)

水体自净过程大致如下(见图5.3):

(1)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被水体稀释,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沉降至河底。

(2)水体中好氧细菌利用溶解氧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并用以组成自身有机体,水中溶解氧急速下降至零,此时鱼类绝迹,原生动物、轮虫、浮游甲壳动物死亡(见图5.4),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有机物经细菌完全无机化后,产物为CO2、H2O、、NH3和H2S,NH3和H2S继续在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作用下生成

(3)水体中溶解氧在异养菌分解有机物时被消耗,大气中的氧刚溶于水就迅速被消耗掉,尽管水中藻类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但复氧速度仍小于耗氧速度,氧垂曲线下降。在最缺氧点,有机物的耗氧速度等于河流的复氧速度。再往下流的有机物渐少,复氧速度大于耗氧速度,氧垂曲线上升。如果河流不再被有机物污染,河水中溶解氧恢复到原有浓度,甚至达到饱和(见图5.5)。

(4)随着水体的自净,有机物缺乏和其他原因(例如阳光照射、温度、pH值变化、毒物及生物的拮抗作用等)使细菌死亡。

图5.3 河流污染和自净过程

图5.4 河流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图5.5 污染河流中氧浓度昼夜变化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