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项目决策对造价的主要影响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项目决策对造价的主要影响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建设地区选择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和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在工业布局中,通常是一系列相关的项目聚成适当规模的工业基地和城镇,从而有利于发挥“集聚效益”。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项目决策对造价的主要影响

1.项目合理规模的确定

项目合理规模的确定,就是要合理选择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多少”的问题。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存在着一个合理规模的选择问题。生产规模过小,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因此,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了工程造价合理与否。在确定项目规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匹配、能力协调,还要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项目)在规模上大小适应。这样可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超过一定限度,规模效益将不再出现,甚至可能出现单位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的现象。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有:

(1)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中,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是确定项目生产规模的前提。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生产规模应以市场预测的需求量为限,并根据项目产品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做相应调整。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原材料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它们也对项目规模的选择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如项目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材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项目所需投资资金的筹集困难和资金成本上升等。

(2)技术因素。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技术装备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相应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若与经济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及其装备的来源没有保障,或获取技术的成本过高,或管理水平跟不上,则不仅预期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还会给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工程支出浪费严重。

(3)环境因素。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项目规模的确定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协作及土地条件、运输及通信条件。其中,政策因素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地区与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等。特别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国家对部分行业的新建项目规模的下限做了规定,选择项目规模时,应予以遵照执行。

2.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

建设标准是指包括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工艺装备、建筑标准、配套工程、劳动定员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客观尺度。建设标准水平的高低,应发扬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从我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来合理地确定。标准水平过高,会脱离国情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增加造价,甚至浪费投资;标准水平过低,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大多建设项目以采用中等适用标准为宜。对于少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项目、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及高新技术项目,标准可适当高些。建筑标准目前应坚持适用、经济、安全和朴实的原则。建设规模大小应按照规模经济效益的原则来确立,使资源和生产力得到合理的配置,确保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规模效益,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克服过去那种各自为政、规模过小、同类产品生产的企业过多,重复建设,不顾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浪费资源和人力、财力的现象。

3.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确定某个建设项目的具体地址(或厂址),需要经过建设地区选择和建设地点选择(厂址选择)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工作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一种递进关系。其中,建设地区选择是指在几个不同地区之间对拟建项目适宜配置在哪个区域范围的选择;建设地点选择是指对项目具体坐落位置的选择。

(1)建设地区的选择。建设地区选择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和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因此,建设地区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具体考虑的有以下因素:

1)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2)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考虑原材料条件、能源条件、水源条件、各地区对项目产品需求及运输条件等。

3)要综合考虑气象地质水文等建厂的自然条件。

4)要充分考虑劳动力来源、生活环境、协作、施工力量和风俗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建设地区的选择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①靠近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原则。满足这一要求,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避免原料、燃料和产品的长期远途运输,减少费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并缩短流通时间,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但这一原则并不是意味着项目安排在距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等距离范围内,而是根据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和要求,具体对待。例如,对农产品、矿产品的初步加工项目,由于消耗大量原料,应尽可能靠近原料产地;对于能耗高的项目,如铝厂、电石厂等,宜靠近电厂,它们所取得廉价电能和减少电能运输损失所获得的利益,通常大大超过原料、半成品调运中的劳动耗费;而对于技术密集型的建设项目,由于大、中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力量雄厚,协作配套条件完备、信息灵通,所以,其选址宜在大、中城市。

②工业项目适当聚集的原则。在工业布局中,通常是一系列相关的项目聚成适当规模的工业基地和城镇,从而有利于发挥“集聚效益”。

集聚效益形成的客观基础是:第一,现代化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分工合作体系,只有相关企业集中配置,才能对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利用,便于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尤其对那些具有密切投入产出链环关系的项目,集聚效益尤为明显;第二,现代产业需要有相应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相配合,其能力和利用效率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布点适当集中,才有可能统一建设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提高这些设施的效益;第三,企业布点适当集中,才能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但是,工业布局的聚集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当工业聚集超越客观条件时,也会带来许多弊端,促使项目投资增加,经济效益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三种情况:第一,各种原料、燃料需要量增加,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延长,流通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增加;第二,城市人口相应集中,形成对各种农副产品的大量需求,势必增加城市农副产品供应的费用;第三,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增,在本地水源不足时,需要开辟新水源,进行远距离引水,耗资巨大;第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排泄物集中排放,势必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利用自然界自净能力净化“三废”的可能性相对下降。为保证环境质量,不得不花费巨资兴建各种人工净化处理设施,增加环境保护费用。当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的总和超过生产集聚带来的利益时,综合经济效益反而下降,这表明集聚程度已超过经济合理的界限。

(2)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建设地点的选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经济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项目建设条件、产品生产要素、生态环境和未来产品销售等重要问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投资、建设速度和施工条件,以及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所在地点的城乡建设规划和发展。因此,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决策

1)选择建设地点的要求:

①节约土地。项目的建设应尽可能节约土地,尽量将建设地点放在荒地或不可耕种的地点,应避免大量占用耕地,节省土地的补偿费用。

②应尽量选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土壤耐压力应满足拟建厂的要求,严禁选在断层、熔岩、流砂层与有用矿床上以及洪水淹没区、已采矿坑塌陷区、滑坡区。建设地点的地下水水位应尽可能低于地下建筑物的基准面。

③厂区土地面积与外形能满足厂房与各种构筑物的需要,并适用于按科学的工艺流程布置厂房与构筑物。(www.xing528.com)

④厂区地形力求平坦且略有坡度(一般以5%~10%为宜),以减少平整土地的土方工程量,节约投资,又便于地面排水。

⑤应靠近铁路、公路、水路,以缩短运输距离,减少建设投资。

⑥应便于供电、供热和其他协作条件的取得。

⑦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的项目,不能建在城市的上风口,以免对整个城市造成污染;对于噪声大的项目,厂址应选在距离居民集中地区较远的地方,同时,要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减弱噪声的干扰。上述条件能否满足,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和建设期限,对项目投产后的运营状况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确定厂址时,也应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择最佳厂址。

2)厂址选择时的费用分析。在进行厂址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时,除比较上述厂址条件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项目投资费用。项目投资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征购费、拆迁补偿费、土石方工程费、运输设施费、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费、动力设施费、生活设施费、临时设施费和建材运输费等。

②项目投产后生产经营费用。项目投产后生产经营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运入及产品运出费用,给水、排水、污水处理费用,动力供应费用等。

4.生产工艺方案的确定

工艺流程是从原料(精矿)到产品(金属制品)的全部工序的生产过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得确定工艺方案或工艺流程。随后的各项设计都是围绕工艺流程而展开的,所以,选定的工艺流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工艺先进适用、经济合理是选择工艺流程的基本标准。所选定的工艺流程必须在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要求的同时,力求技术先进适用、经济合理,最大限度地提高金属回收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卫生、生态平衡,防止“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缩短生产流程、强化生产过程、节约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1)先进适用。这是评定工艺的最基本的标准。先进与适用,是对立统一的。保证工艺的先进性是首先要满足的,它能够带来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的优势。但是不能单独强调先进而忽视适用,还要考察工艺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力,以及是否符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政策。就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来讲,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往往由于其对原材料的要求过高,而国内设备不配套或技术不容易掌握等原因使之不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因此,一般来说,引进的工艺和技术既要比国内现有的工艺先进,又要注意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不是越先进越好。有的引进项目,可以在主要工艺上采用先进技术,而其他部分则采用适用技术。总之,要根据国情和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先进与适用的关系。对于拟采用的工艺,除必须保证能用指定的原材料按时生产出符合数量、质量要求的产品外,还要考虑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条件(原有设备能否配套,技术和管理水平、市场需求、原材料种类等)是否相适应,特别是要考虑到原有设备能否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否跟上等。

(2)经济合理。经济合理是指所用的工艺应尽可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要求综合考虑所用工艺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可行性研究中,常提出多种工艺方案,各方案的投资数量、能源消耗量、动力需要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不尽相同,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也不一样,经济效果有好有坏。我们要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出最合理的工艺。力求少投入、多产出,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荐出价值系数最大的工艺。经济合理还应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一般来说,自动化程度高的工艺,一般能产出质量好的产品,人工耗费也少,但需要的投资较大,在我国资金缺乏、劳动力多、工资低的情况下,不一定经济合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可能还是采用自动化程度稍低,又能生产优质产品的工艺更为经济合理。在能源紧张地区,可取低能耗工艺。

5.主要设备的选用

设备的选择要根据工艺要求和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来选定,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选用国产设备。目前有不少先进设备国内确实不能生产,根据需要可向国外引进。为了节省外汇和促进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选用设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凡是国内能够制造或进口一些技术资料便能仿制的设备就不必引进。

2)只引进关键设备就能由国内配套使用的,就不必成套引进。

3)已引进设备并根据引进设备或资料能仿制的,一般就不需要再重复引进。

总之,要立足国内,尽量选用国产设备。当然,必须要引进的,应向国外采购真正先进的设备。

(2)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一个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时,为了考虑各供应厂家的设备特长和价格等问题,可能分别向几家制造厂购买。这时,就必须注意各厂所供设备之间技术、效率等方面的衔接配套问题。为了避免各厂所供设备不能配套衔接,引进时最好采用总承包的方式。还有一些项目,其中一部分为进口国外设备,另一部分由国内制造。这时,也必须注意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

(3)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主要应注意本厂原有国产设备的质量、性能与引进设备是否配套,以免因国内外设备能力不平衡而影响生产。有的项目利用原有厂房安装引进设备,就应把原有厂房的结构、面积、高度以及原有设备的情况了解清楚,以免设备到厂后安装不下或互不适应而造成浪费。

(4)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备品备件及维修能力之间的配套问题。应尽量避免引进的设备所用主要原料需要进口。如果必须从国外引进时,应安排国内有关厂家尽快研制这种原料。在备品备件供应方面,随机引进的备品备件数量往往有限,有些备件在厂家输出技术或设备之后不久就被淘汰。因此,采用进口设备还必须同时组织国内研制所需备品备件,以保证设备长期发挥作用。另外,对于进口的设备,还必须懂得如何操作和维修,否则不能发挥设备的先进性。在外商派人调试安装时,可培训国内技术人员及时学会操作,必要时也可派人出国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