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流判断模型
利用鸳鸯洞2015年9—12月的数据分析水池水位自然消退的速度。
鸳鸯洞内水池水位消退的主要原因是水池底部的渗漏作用。将水池水位的消退视为一个线性过程,即
式中 u——流速;
H——水池的水位;
g——重力加速度。
如果水池出流孔的断面面积为a,则
定义出流孔的排泄系数是Cd,则
根据水池的水均衡建立水均衡模型:
当t=0时,假设水池是空的,在输入函数为δ函数时,例如x=δ(t),表示输入水池的水量为一个体积单位,那么输出函数y(t)=k exp(-kt)时,得
表明水池的排泄速度具有指数衰减的特征。
水池的蓄水量等于指数函数曲线与时间t轴围成图
形的面积,即
水池水位的变化也同样符合指数函数衰减的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选取水池水位衰减的理想阶段分析水位衰减的趋势。水池水位从最高值74cm衰减至30cm,共经历了135天。利用指数函数拟合衰减曲线,得到的衰减方程为
式中 H——水位,cm;
t——时间,天;
k——水池排泄孔的排泄系数,k取0.007;
a——水池的初始水位,即t=0时的水位(见图4-10),这里a取69.628。
图4-10 鸳鸯洞水池水位自然衰减趋势
因为渗漏水池水位一直处于衰减状态,并且其衰减趋势符合指数函数的规律。根据其水位衰减方程,水池水位的衰减速率ΔH与H有关,同样也和衰减时间有关,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水池水位的衰减速率ΔH0的计算过程如下:
式中 H0——水池在自然衰减条件下的水位;
a——水池在t=0时的初始水位;
k——衰减系数;
t——衰减时间。
在上式中水位衰减速率ΔH0只与时间有关。对水位衰减方程两边同时进行对数运算,可得
对上式进行变换得到衰减时间t的计算公式:
上式表明时间是与水位对应的,可以根据水位H计算相应的衰减时间t。(www.xing528.com)
根据相邻两天实际水位计算得到的水位变化量ΔH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变量,其一是水位的自然衰减量ΔH0,其二是因为补给引起的水位增加量ΔH1,即
因此,计算水位增加量,或者在水位变化量中消除水位自然衰减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鸳鸯洞内水池水位的动态受到降雨补给的影响。以2015年为例,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进入6月降雨开始增加,但到了秋季和冬季,降雨减少。鸳鸯洞水池水位增加发生在6月和8月,两个接收补给的阶段都与集中且丰富的降雨对应。而另一方面,水池水位保持稳定的阶段降雨量相对较小,但并非没有降雨(见图4-11)。
水池水位的增长幅度远低于降雨量。2015年6—12月,总计7个月的时间,累计降雨量接近160cm,而水池水位的累计增加量仅为60cm。水池水位的增加量仅仅是同期累计降雨量的37%。水池水位增加量与累计降雨量的比值是局部降雨补给系数R。影响降雨补给系数R的因素包括降雨量的大小和降雨的分配。
图4-11 水池水位的增长量(水池水位增长量与累计降雨量对照)
水池水位的累积增加量与累积降雨量之间近似为对数函数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一般认为,由于降雨补给满足蓄满产流的机制,水位增量ΔH1与降雨量P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上式中,A,B代表系数,当产流面积与降雨面积之间的比例为1时,表示全流域产流,此时A为1;当产流面积小于降雨补给面积时,表示部分产流,A是介于0和1之间的数。B表示地表层对降雨的截流量,B与地表层的初始含水量有关。尽管水位增加量与降雨量之间为线性关系,但是每次降雨A,B的值都有变化,经过多次降雨补给的累积后,水位累积增加量与累积降雨之间变成了近似的对数关系。在降雨充足的条件下,水位累积增加量与累积降雨量之间出现线性关系。但其后降雨补给效率降低,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即系数A减小,代表产流面积收缩。ΔH—P曲线在中间还出现斜率近似为零的阶段,这表明此阶段降雨量小于截流量,即P<B,降雨全部被截留,无径流产生。
降雨与水池水位的关系反映了降雨补给的特征。在季风气候条件,降雨补给受到气候特征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第一种情况是连续的降雨,降雨补给系数接近1,意味着几乎所有的降雨转化为地下径流,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夏季;第二种情况降雨完全被截留,通过蒸散发返回到大气,降雨转化为径流量为0,该情况发生在秋季。降雨入渗的变化通过ΔH—P曲线反映出来。ΔH—P曲线近似符合对数曲线特征(见图4-12)。
在本研究案例中ΔH—P曲线满足的对数函数形式为
图4-12 鸳鸯洞水池水位累积增加量与累积降雨量的关系
水池水位变化是补给和渗漏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经过运算来区分补给事件发生的条件。在不存在补给的情况下,水池水位的变化反映渗漏的影响,通过水位衰减曲线的拟合分析,证明水池的水位衰减过程满足指数函数的规律。从水池水位变化中扣除水位自然衰减的影响,可以判断补给发生的条件。水池水位的自然衰减速率与水位有关,雨季水位的自然衰减速率高于枯季。扣除水位的自然衰减后,水位的变化速率在零线附近波动,除了一些个别较大的变化速率外,还存在大量的大于零的值(见图4-13),但是并不能用是否大于零来判断补给的发生。
在观测、计算和建模中各种误差导致水位变化ΔH1并不能十分精确地反映补给。为此需要设定一个误差范围。采用箱线图对水位变化ΔH1进行统计。水位变化ΔH1的箱线图如图4-14所示,其中位数为-0.016,非常接近于零,其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0.297和-0.200,箱线图4-14选择出14个异常值,将其视为补给发生的标志。
图4-13 水池水位的变化速率(扣除自然衰减的影响)
图4-14 水位变化ΔH1的箱线图
由箱线图判断的补给发生时水位的变化反映在水池的水位曲线上,补给发生在水位显著上升的阶段。在没有发生补给的阶段,水位处于自然衰减状态(见图4-15)。
图4-15 水池补给阶段
水池水位的变化量反映降雨补给的多少。根据水池的水位判断是否发生补给,结果显示,降雨补给发生的次数并不多,在2015年6—12月的7个月期间,降雨补给发生了10次。对10次降雨补给进行统计分析,以认识降雨补给的影响因素(见表4-3)。
表4-3 鸳鸯洞水池降雨补给事件统计
续表
根据饱和产流理论,降雨补给发生的条件与降雨量和地表层的水分含量有关。根据在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选择前3天降雨量,前4~7天降雨量和前7天蒸发量作为因变量。采用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建立水位变化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二)径流估算模型
以水池水位变化量Y作为因变量,三个自变量a、b、c分别表示降雨补给事件的前3天降雨量、前4~7天降雨量以及前7天累积蒸发量。降雨量数据为凤山县气象站日降雨量数据。蒸发量来自于公式计算结果。采用的公式为Penman水面蒸发量计算公式,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凤山县气象站日气象数据。在统计蒸发量时,如当日有降雨则不计蒸发量。
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的方程为
方程建立了水池补给量与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这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表明补给量与降雨量是正相关,补给量与蒸发量为负相关,还存在一个常数。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达到90%以上。系数a的置信度达到了99%以上,但b和c的置信度只达到90%以上。
降雨能够形成有效补给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前一阶段有一定量的降雨,并且降雨量超过一个临界值。在所统计的降雨补给事件中,第四和第六个降雨补给事件仅有少量的补给量,体现了补给发生的临界条件。第四个降雨补给事件虽然前3天降雨量较高,但是前4~7天无降雨,且蒸发量大,所形成的有效降雨也少。第六次降雨补给事件虽然前3天降雨量较少,但是蒸发量极少,也具备了降雨补给的条件。
存在一些极端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无法形成有效降雨,或者补给量远大于预测值。例如,利用回归方程预测第一次降雨补给事件的水位变化量为6.89cm,仅相当于观测值的一半。因此第一次降雨补给事件属于一种极端情况。其他没有在统计之列的降雨事件都没有满足降雨补给的条件,它们属于另一种极端情况。对极端条件下降雨补给的预测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三)讨论
研究区的岩溶石山地区降雨补给是确实发生的。降雨补给与气候关系密切,多雨多补给,少雨少补给。降雨补给是一个“四水”转化的过程,不是结果。这表明降雨补给进行的速度快,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蓄水。如果需要从降雨补给的过程获得水资源,需要进行工程调蓄。降雨补给的发生需要满足降雨量条件和初始含水量条件。在这些条件中,近期降雨量最为关键,远期降雨量的影响小。这是因为地表层和包气带的蓄水容量不高,容易在当次降雨事件中得到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