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艺术雕塑叙事与表现

公共艺术雕塑叙事与表现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城市中,公共艺术在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城市场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化艺术媒介参与场所营造的重要途径。这种交互式的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以艺术为介质,并通过人的关联行为来完成,其目的是以艺术观念或场所体验为中心。在场所营造中,人与环境及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可以以运用公共艺术组织其交互关系。

公共艺术雕塑叙事与表现

公共艺术的交互关系是由景观、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互动参与等方式,建立的公共交互行为。

场所是人们群居化生活的地方,场所的营造对人类的生活以及需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现代地理学》一书中,苏贾概括的“场所”定义:“首先,有一种启迪性的场所概念,即一种有界限的区域,聚焦行为,凝聚社会生活中各种独一无二的事物和各种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事物。”[1]从概念中,能得出“场所”包含了物质的三维空间、精神的意义和行为过程等内容。

“场所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支持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场所提供了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维护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机会,人们通过场所交流知识、获得能力,实现安全感、被人尊重,精神得以升华,从而维持和丰富人类的生活。”[2]因此,场所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整体反映,关系到是否满足或制约人的需求。

这里所指的场所营造是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和人文地理学家以及公共艺术家进行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侧重点。场所既包括了物质层面的空间范围,也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行为活动等特定的空间活动中获得内涵。当代场所营造观念中,应为人提供一种可认同的、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并且特征鲜明并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提高社会交往的融洽关系。

不同的学科专业对“场所营造”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环境行为学家侧重场所与人类的行为的文化预期评估,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场所的可识别区域,如非实体或非空间的区域范围,建筑师和规划师及人文地理学家对场所感或人们对场所的依附感比较关注,艺术家则喜欢运用空间艺术及行为装置来传达观念与艺术体验,从而获得不同的场所营造情感

美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历史学家L·芒福德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本质和灵魂,是城市的精神维系。”[3]公共艺术担当了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建设中不仅是在公共空间艺术符号的标识,而是对不同的空间进行人文界定,提高公共交往期望,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环境预设。

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为开始,主要以法规的形式按建筑资金投入的百分比形式直接进行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而此后,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逐渐兴起并在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得到积极发展,成为当代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人文艺术介入方法。在现代城市中,公共艺术在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城市场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化艺术媒介参与场所营造的重要途径。

“公共艺术”包括了“公共”和“艺术”两个独立的定义,所以可以归类为只要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而“公共性”是界定公共艺术的核心原则。依据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公共性理解为一种公民们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一种表达意见的公共权利的机制。汉娜·阿伦特更形象地将人类的公共性比喻成一张桌子,它既是将人们分离又是将人们联系起来的领域。公共性的缺失代表了这张具有联系人们关系的桌子消失,从而说明公共性是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线和变量关系。

就普遍认同的概念来看,公共艺术是多种艺术实践的方法论,而就其含义来讲,倾向于公共关系基础之上的主张平等、自由、共享、参与的艺术实践方式。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概念的主要观点是,不再以某种单项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其核心由艺术作品本身的情感思想表达转变为对公共空间整体文化塑造、公共交流、大众意识的叙述与再造。

公共艺术观念中的公共关系是指由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互动参与等行为,建立积极的公共交互关系,其中的艺术形式可以是装置、行为、雕塑、绘画、观念、多媒体等多样组合而成的。形成有意义的公共交互关系是公共艺术实现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在场所营造方面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文化的生动再现,场所精神的叙事性,社会活动的趣味吸引等方面。以公共艺术的观念介入的场所营造,具体以交互的空间形式、艺术介质、艺术视觉、艺术体验、场所文化等方面来构建而成。(www.xing528.com)

城市的场所营造过程中重要的内容指向为场所感,对场所感而言场所的经验、易识别性和认同感是三个主要的形成条件。公共艺术将艺术表达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环境与文化表达。而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对标示公共空间的场所感有着积极的作用,伴随公共艺术产生的过程,可以以不同的观察和思考方式让公众接触艺术和体验艺术,使公众与场所之间的双向互动得到促进。

在环境行为中,公共空间的交互关系往往决定着场所精神的实现和取向。公共艺术以艺术化的介质来实现,具有瞩目的、文化的、参与互动的特质。如果说行为是构成场所的必要因素,而交往互动的行为又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和来源。那么公共艺术在公共交互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手段,能为场所营造提供独特的路径和方法。

公共艺术中所指的交互概念是指作品在空间中通过公共参与互动等社会交往形式来完成的,其重点在于作品的整体性需借助交流与互动的环节才能完整呈现。这种交互式的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以艺术为介质,并通过人的关联行为来完成,其目的是以艺术观念或场所体验为中心。

这里的交互指公共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是人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场所营造中,人与环境及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可以以运用公共艺术组织其交互关系。公共艺术的交流互动形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艺术观念与表现为载体的交互,指以艺术本身要传达的观念和艺术化表现为目标,通过作品物质化形态或形式语言获得关注与释读。这类方式的交互感较弱,作品本身的叙事感较强,对场所的认同感更多是从艺术视觉经验获取的。

(2)时事与娱乐为主题内容的交互,指以表达当下时事公众热点和娱乐体验为目的,通过多媒介手段来实现。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集体记忆,并对公共审美经验进行验证。

(3)艺术拓展与行为体验为核心的交互关系,指以艺术创作过程或者是以参与行为本身为目的,通过策划活动形式来实现。在过程中注重公众个体和群体的体验与感受,整理并集中,以人为交互活动的中心介质。

正如孙振华在《公共艺术时代》一书中所指出的:“公共艺术是过程的艺术,它注重的是作品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表现形式上,公共艺术常常体现为一个社会事件和公众活动的过程。”[4]

伴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城市场所营造特色的公共艺术形态,在概念和形式上都进行延伸和发展,在特征上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