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促使很多新技术及材料得以开发和使用,技术及材料的发展给雕塑的创作元素提供了更多想象力,很多特殊的结构技术帮助艺术家们实现了梦想般的创作。
1964年建成的圣路易市大拱门高192米,使用不锈钢建成。凡是亲眼见过圣路易弧形拱门的人,无不对它的壮观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它被认为是“东部和西部、过去与未来、工程和艺术之间的一座桥梁”。现代雕塑借助先进工业技术的帮助实现了表现形式的突破,工艺技术成为现代雕塑中必备的物质基础。
传统雕塑材料是长期的雕塑创作方式及审美习惯所总结的,它的使用在以往的雕塑作品中占据了主导,比如常见的铜、铁、铅等金属材料和各种石材以及木、树脂、石膏等。而现今各种新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为现代雕塑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现在通过艺术家们的探索和工程师的努力,正在发掘出更多具有表现力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这些新鲜元素的表现力是传统材料不能企及的,独特的表现力是时代的需求和期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是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中技术美、结构美和材料美引起了艺术家们的关注,它们被引入雕塑的创作中。在雕塑的语言中出现了精制的工业构件、光滑的金属材质、巧妙的结构和先进的电子设备等工业技术元素。
建筑对雕塑创作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广泛和多层次的相互联系,其中以空间形式、创作形式观念和技术及材料三个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借助对建筑与雕塑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中寻求公共艺术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公共艺术作品——百年基石
尺寸材质:8.5米×3米×5.4米,铸造青铜、GRC
雕塑创作:温洋 郑淼
雕塑项目地点:大连海事大学
建设时间:2016
2013年,受大连海事大学邀请设计了纪念雕塑《百年基石》,雕塑主题为纪念中国海事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以八位历史人物为形象表现。雕塑整体造型以抽象表现出基石与历史书卷感,浮雕以有机的镶嵌方式构筑立面形象,其中浮雕人物为写实手法。背景使用了写意的线性肌理,意在表现出历史的沧桑与积淀。雕塑整体呈现出非对称形式的动势,使海洋主题在稳定的体量感上增添了如海船般的活力。材质使用了深沉的青铜与平行肌理的混凝土作对比,在色彩与光影效果上形成对比与细腻的视觉感受。
图46 大连海事大学百年基石东立面
雕塑场地在设计与泥塑完成后规划进行了修改,经历近三年的选址,于2016年12月落成。原场地设计,是以雕塑为中心的开放型广场,空间及雕塑尺度非常适宜。现安放地点位于校史馆西侧,以双排机动车道路为中心同建筑形成了对景关系。空间序列与设计不尽相同,但在尺度和肌理上与环境结合也比较恰当。
图47 雕塑肌理与细部
图48 雕塑立面光影关系
图49 浮雕等比泥塑
图50-1 雕塑钢结构与面材施工
图50-2 雕塑钢结构与面材施工
图51 雕塑细部整理
图52 雕塑对景
图53 雕塑季节景象
(www.xing528.com)
图54 雕塑光色变化
公共艺术作品——重庆杨闇公陵园主题浮雕与旗门
尺寸材质:浮雕 12米×4米,铸造青铜;旗门 7.3米×2.8米×6米2组,铸造青铜、混凝土、理石
雕塑创作:温洋
雕塑等比塑造:温洋 郑淼 刘心平 刘海岸 于伟 贺海波 田野 陈夺 张本虎 刘玉梁 段春辉
建筑设计:齐康
建筑项目地点:重庆市潼南县
建设时间:2011
杨闇公烈士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杨尚昆之兄,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与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泸顺起义是南昌起义的前奏。1927年“三·三一惨案”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2011年,受重庆市政府委托,设计创作了杨闇公陵园入口旗门与主题浮雕。浮雕采用写实叙事表现,以烈士革命斗争的事件为背景,结合再现与概括进行画面组织。中心人物采用高浮雕手法,基底从浮雕中引出烈士牺牲地点佛图关的场景来表现。画面远景以大肌理塑造革命的风云时代,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陵园入口雕塑突出缅怀沉思的情感,旗门的形式借鉴了柏林苏军烈士陵园的建筑造型。形象上借用低垂的旗帜向烈士致敬,表达纪念与哀伤。扶旗战士刚毅与力量的形象强调着肃穆与缅怀。旗门以对称的形式设置,界定了入口的空间,利用空间的开合营造出庄严而深沉的气氛。
图55 重庆杨闇公陵园主题浮雕
图56 重庆杨闇公陵园旗门雕塑
图57 旗门雕塑近景
图58 旗门雕塑局部
图59 主题浮雕背景与基地景观
图60 旗门景观仪式活动
图61-1 部分方案及手稿
图61-2 部分方案及手稿
图61-3 部分方案及手稿
图61-4 部分方案及手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