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纪念碑符号隐喻的构建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纪念碑符号隐喻的构建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9高原之春局部任何艺术形象都带有其符号隐喻的性质。纪念碑隐喻的高原雪山和色彩符号象征着地域文化特征,雕塑运用人物形象的隐喻象征了历史与主题。雕塑创作的隐喻细化了纪念碑整体语言,在意象概括的方面进行了具体化处理,这种意象与艺术中抽象形式不同,它更强调形象符号的代表性和意喻。以单独的纪念观点来看,纪念性本身是应该归结为主观性的记录。纪念馆建成后,主题雕塑成为物化历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叙事与表现-纪念碑符号隐喻的构建

图9 高原之春局部

任何艺术形象都带有其符号隐喻的性质。纪念碑隐喻的高原雪山和色彩符号象征着地域文化特征,雕塑运用人物形象的隐喻象征了历史与主题。在雕塑人物形象中,民族特征的代表性选取是主要的创作角度。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从西部的阿里东部林芝昌都,体貌服饰特征差异较大。雕塑在人物选取上以雄健豪放的康巴汉子和林芝地区典雅潇洒的女性为题材,并融入了献哈达、跳锅庄、弹札木聂等典型文化为符号,表现西藏人民美好的风貌。

雕塑创作的隐喻细化了纪念碑整体语言,在意象概括的方面进行了具体化处理,这种意象与艺术中抽象形式不同,它更强调形象符号的代表性和意喻。在审美叙事层面上,构建出具有历史象征性的画面结构,成为历史画创作的核心要义。在这里,空间、时间均超越了历史事件所固有的物理性限制,在象征、隐喻层面上形成自在自为的结构。

重大历史题材的雕塑不仅需要本体艺术语言的表达,更需要关注与建筑体之间的在体量、形态、隐喻方面的联系和推敲。在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此类型的雕塑创作需要创造有效的阐释体系和风格,以实现公共文化的时代话语。

图10 光明之路局部

图11-1 雕塑等比泥塑

图11-2 雕塑等比泥塑

图12 泥塑现场

图13 制作施工现场

图14 形象资料采集

图15 雕塑手稿

公共艺术作品——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雕塑——十八颗红手印

尺寸材质:8米×3米×2.5米,合成树脂

雕塑创作:温洋

雕塑等比塑造:温洋 邹雨川 王坤

雕塑项目地点:安徽省滁州市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设计:齐康 叶菁 钱玉斋

建设时间:2006

图16 安徽凤阳大包干纪念馆主题雕塑——十八颗红手印

图17 雕塑右侧立面

图18 雕塑左侧立面

以雕塑艺术的主题和内容分类来看,用以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雕塑可以归类为纪念雕塑。在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中,纪念雕塑所承载的记录和传播功能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作用。

纪念雕塑不仅是历史经验的再现,还表达了社会意志的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传达。纪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主观刻画和描述,这种主观性是以客观经历为依据,根据记录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认知与评价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纪念性雕塑中,通过对历史的记录可以看到不同历史纪念性事件的评价。纪念雕塑是以艺术家为创作的具体实施者,作者本身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观奠定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在艺术创作的背景中是所在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观念因素起着核心作用,这左右着纪念雕塑的价值评判和历史地位。以单独的纪念观点来看,纪念性本身是应该归结为主观性的记录。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纪念雕塑出现在社会视野中的时候,观众也是带有主观意识去欣赏或评判纪念雕塑,纪念雕塑如何诠释和表现历史,并能实现纪念的功能,就成为艺术形式与其文化功能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

如果拓展到时间的认识范围,纪念的客观评价是取决于时间推演的一种可变因素。一定的时期会赋予某个纪念性雕塑特殊的价值和地位,但在过后的时代,它纪念的内容会被逐渐地客观化,留下的是记录和时代的精神记载。

纪念雕塑与绘画和影像类的纪实记录表现不同,影像可以通过视角构图来表达记录的侧重点与观点。雕塑的立体空间属性,决定了叙事记录是需要塑造一种场景,而这样的场景也不能完全地使用复原再现的方式,需要按照雕塑艺术自身的语言去构建和表现。这样的构建和表现可以概括为是使用意象的方式来处理,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意象关系处理。形态意象处理:在人物的写实角度来看,塑造时间点的形象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塑造性格、情感以及事件经验,并加以综合的表现,这需要很多意象处理方式,比如年龄、表情、动态的选择和组合,都不是直接截取影像而立体化能够实现的;空间意象处理:事件场所的意象表现需要选取代表性的物体来组织场景。如果空间背景的体量比较宏大,如自然环境或建筑物,则需要采用抽象处理和方式来意象化。

图19 大包干分田手印协议(1978)

图20 参与大包干村民集体照片(1983)

图21 纪念雕塑的意象环境处理

图22 弧形雕塑空间构图

在中国现代改革历史上,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事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也为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作为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改革精神,纪念国家发展历史方面有着标志性的重要地位。

大包干纪念馆的主体纪念雕塑为《十八颗红手印》,在雕塑的内容上是需要直观地表现和纪念1978年小岗村的十八位村民一同按下手印进行大包干生产的壮举。雕塑创作过程中需要安排十八个人物的群体构图,并能突出共同签订契约的场景。创作中群组的构图采用了景墙方式的组群安排,一方面通过景墙能意象地还原出当时的环境场景,另一方面,众多人物随着弧形的视角展开,既能够突出中心,也能直观地展现人物的情感。这样的意象化处理场景,意象化了当时简陋室内的环境条件,在人物的构图组织上也更能够有效地表现。人物组群的构图组织上,借鉴了电影表现,聚集的人群有意识地处理为扇形展开,错开背影面,使画面感丰富而有结构。

图23 中心视觉焦点塑造

雕塑中心部分刻画了时任村长、支书和会计的三人组群,视觉焦点中心刻画能够突出重点人物的情感与状态,带动整体环境的气氛。分散在周围的群众有中心的趋向性,这样的构图很好地调动了人物群体的关系,并能够形成中心事件感。在人物塑造方面,也运用了意象的方法。人物采风的时候距离事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大多数当事人的形象已近中老年,通过资料的整理,用专业语言再现当年的形象,这成为一种反推,即以形象的逆塑,这里使用了较多解剖学的知识。人物的情感回溯就略显复杂些,经过人物的叙述以及回忆,当时的情感与精神状态只能有片段的资料可供参考,很多人物状态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都不够准确了。在人物的情感与形象方面采用了综合意象的方法来解决,即以资料为参照,适当强调和组织,统一中保持个性的鲜活。

图24 雕塑人物形象照片与泥塑(严俊昌,时年28岁)

图25 雕塑人物塑造

大包干纪念雕塑的意象化处理表现在最终的整体艺术效果上,雕塑艺术化地叙述了事件的场景和记忆,也在纪念的精神层面表达了史诗般的叙事和纪念情感。纪念馆建成后,主题雕塑成为物化历史直接的表现。雕塑陈列在纪念馆的中央,随同观众追忆和纪念着这一中国现代诗上重要的篇章。纪念馆被列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及各级党政领导多次参观,肯定了主题雕塑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塑造方法和表现。纪念雕塑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所表达事件的历史重要性,更需要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纪念和阐释的功能。

图26 雕塑创作手稿模型(1∶20)

图27 纪念形象符号化的社会使用

公共艺术作品——扬州历史纪念碑

尺寸材质:主雕 8米×3米×3米,铸造青铜浮雕 16米×3.2米,铸造青铜

雕塑创作:温洋

雕塑等比塑造:温洋 郑淼 邓威 邹雨川 张哲宇 杨晨

雕塑项目地点:江苏省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

纪念碑建筑设计:齐康

建设时间:2007

图28 扬州历史纪念碑(www.xing528.com)

扬州历史纪念碑位于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建筑部分由齐康院士设计。纪念碑以建筑剪影框架为主体,内部由写实具象雕塑构成中心符号。框架造型采用了不锈钢材质的色彩,以呼应纪念馆的色彩协调。碑体的建筑形态隐喻了家园的含义,以此纪念为国家捐躯的英雄

纪念碑群雕以三个人物代表了革命者的英雄精神,组团趋向于正立面,左右立面人物动势加以强调,凸显出英雄们至高无上的理想和信念。人物形象分别选取了青年、战士和女性为代表的英雄群体。浮雕部分是按照中国近代革命历程,以情感叙述为组团,分别描绘了苦难、觉醒、反抗、团结、迫害、斗争、胜利等七个主题。浮雕组团在构图上呼应主题,保持形式的连续和协调,背衬波澜起伏的山河图景。

扬州历史纪念碑雕塑整体风格具有史诗般的陈述感,典型化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英雄的事迹与精神,成为纪念碑文化语义表达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29 扬州历史纪念碑主雕正立面

图30 扬州历史纪念碑主雕群侧立面

图31 扬州历史纪念碑浮雕

图32 扬州历史纪念碑浮雕泥塑

图33 扬州历史纪念碑浮雕局部

图34 扬州历史纪念碑主雕制作

图35 主雕正立面模型与成稿的调整比较

图36 浮雕模型与完成的调整比较

图37 扬州历史纪念碑近中远效果

公共艺术作品——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尺寸材质:6米×2.6米×5.1米,铸造青铜

雕塑创作:温洋

基座设计:胡文荟

雕塑等比塑造:温洋 邓威 郑淼

塑造参加学生:于伟 隋锡健 苏来福 辛文清 刘展 张德伟 张庆国 王莹

邹杨 刘凯 吴建 邸平磊 胡永盛 李昕阳 张玮琦 杨琳梓 崔红秀 孙菲菲

海波 张本虎 刘玉梁 安冉冉

雕塑项目地点:大连市奥林匹克广场

建设时间:2008(奥运文化项目)

获奖情况:2008年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

雕塑是在2008年初,依照大连理工大学林安西教授发起的政协提案而建设的。为了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奥运盛会,并纪念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上参加比赛的短跑名将刘长春(辽宁大连人,建国后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表达了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

经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经过多轮设计方案的推敲,雕塑方案确定为百米起跑瞬间形象。这个瞬间生动有力地刻画了百米运动的力量和速度美感,表现了刘长春作为中国奥运第一人跑出的历史性瞬间。同时也意喻中国迈向奥运会的开始,迈向世界的开始。一跃而发的起跑动势表达了中华民族迈向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雕塑采用写实手法表现,以大动势和复杂形体运动关系来构建,使用了特殊的悬挑结构解决了雕塑重心偏移和运动表现的问题。雕像动势夸张,运动感强烈,人物形体语言塑造刚毅有力。人物剧烈运动瞬间表情的刻画,表现了刘长春发自内心的怒吼和奋勇不屈的拼搏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决心和力量。雕塑不仅是为奥运盛会的献礼,更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纪念。

图38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像

图39 刘长春历史资料

图40 雕塑等比泥稿塑造阶段

图41 雕塑等比泥稿俯视调整

图42 雕塑等比塑造成员与学校领导及家属合影

图43 雕塑等比泥塑稿完成

图44 高度城市商业化背景下的刘长春像(正面朝向的大连体育场为刘长春青年时训练比赛的原址)

图45 城市轮廓线中的刘长春雕塑

公共艺术作品——刘长春奥运体育历史纪念雕塑

尺寸材质:11米×3米,4组,合成树脂

雕塑创作:温洋 田野

雕塑等比塑造:温洋 郑淼 田野 于伟 贺海波 隋锡健 刘凯 刘展

雕塑项目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

2013年,应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需求,设计制作了四组以浮雕为主背景的纪念雕塑。雕塑设计位置分别安放于体育馆四个带有采光通风功能的半室外三角形空间,空间有一侧完全墙面封闭。根据空间形态,以及馆方提出的以刘长春奥运体育历史为主题,分别创作了四组雕塑。按照刘长春奥运体育经历分为《奥运征程》《初露锋芒》《奥运盛典》《教学育人》等主题内容。浮雕背景依照背景呈弧形展开,内容以历史资料和场景的组合来表现主题。在浮雕前设置一组圆雕来生动的表现历史情节和人物,使空间布局更有节奏和层次感,提高空间的活力。

图45-1 《奥运征程》雕塑

图45-2 《初露锋芒》雕塑

图45-3 《奥运盛典》浮雕等比泥塑

图45-4 《教学育人》雕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