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方法

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方法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话语分析方法纷繁复杂,这主要取决于分析者分析的目的何在。我们今天做旨在有益于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话语分析尝试,因此,除在第一章中所涉及的会话原则、修辞,笔者此外再挑选方法一二,以拓宽话语分析的视角。谈话分析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对权利和义务的关注。

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方法

话语分析方法纷繁复杂,这主要取决于分析者分析的目的何在。我们今天做旨在有益于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话语分析尝试,因此,除在第一章中所涉及的会话原则、修辞,笔者此外再挑选方法一二,以拓宽话语分析的视角。

1.话语的构建

关于话语的建构性认识,是区别与此前认为语言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工具,认为语言仅仅只有描述和解释功能的分水岭。认识到话语的建构性,是语言观的改变,是语言学的前提,是话语分析理论的一大飞跃。话语的建构性体现在,它建构着社会主体、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体系。“主体往往错误地认为他们自己就是话语结构意义的来源,而事实上,他们是这些意义的结果。”[3]话语的客体也是在话语中被构成的、被改变的。语言和现实的关系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地。话语构建出的话语秩序、话语结构,使得说话者在不知不觉中不得不遵从其约定,并从中构建出身份、关系、意义、活动、立场和策略、联系、符号系统与知识。而这七项构建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谁?在做什么?

关于“谁”,也就是身份问题的构建,以福柯诊所话语所作的结论为例,是最好的诠释:

在诊所话语中,如果医生依次为最高的直接发问者、观察的眼睛、触及的手指、破译符号的器官、对从前的描述进行综合的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那是因为一系列不同要素之间的一个关系整体都被涉及了……有些要素与医生的地位有关,有些要素与医生的讲话所在的机构的、技术场所的性质有关(医院、实验室、私人开业处等),还有一些要素与医生之作为客体进行人事、观察、描绘和讲授等等行为的位置有关。[4]

这段文本中,通过翻译者的翻译,将一个外国学者的语言风格生硬地转化成了中文,对于有着自己文化传统和话语风格的接受者来说过于拗口,但仍然不会妨碍我们理解其中的精髓:医生的身份角色是由其话语的表述方式、主体位置和医疗话语现存规则所建造和支配的。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被构建、再造和改变的,当然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构建、改变、破坏着现有的话语结构、规则,这种结构、规则是动态地变化着的。这也是话语与社会、文化关联,并相应发展的依据所在。

“做什么”也是一种话语协助构成的社会情景活动。身份的构建和活动的构建并不是孤立的、无关联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通过做什么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又是通过身份来识别你在做什么。

2.谈话分析

谈话分析是自称“民族方法学者”的社会学家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萨克斯、沙格洛夫杰斐逊。谈话分析研究内容可分为纯粹谈话分析和应用谈话分析,纯粹谈话分析又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研究领域。谈话分析理论脱胎于常人方法论[5],对谈话的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其中“轮流说话”,即谈话者在讲话时依次轮换讲话,成为谈话分析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萨克斯、沙格洛夫、杰斐逊提出了一套简单而又有力的轮换规则。这些规则适用于一个“建构性轮换单位”[6]完成的时候:(1)先行的讲话者可以选择下一个讲话者;(2)如果不行,下一个讲话者可以通过开始制造一个轮换来进行“自我选择”;(3)如果不行,先行的讲话者可以继续下去。“轮流说话”是具有连续性的,无停顿是谈话参与者尽力想要达到的目标。在谈话时出现几秒钟以上的停顿就立即会有发话者进行填充,以填补中断。与此同时,说话者不重叠也是谈话需要遵循的原则,在谈话中如果同时有两个或者多个发话者出现争夺发话权,其中多余的发话者就会停下来,以恢复谈话秩序。

谈话分析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对权利和义务的关注。对于谈话的参与者而言,权利的大小是不均衡的,谈话的进行也依赖于话语权利分配的相对均衡。在许多谈话中,如课堂师生对话话语,就存在着明显的权利不对称分配,老师掌握着话语明显的优势权利(自选的权利、打断的权利、在几次轮换中顶住不让的权利),也因此,缺少了谈话的基本规则,无法实现谈话。(www.xing528.com)

3.隐喻

隐喻在文学上是一种修辞,在话语的视角中,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修辞,隐喻包含概念隐喻、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概念隐喻首次被来可夫和约翰逊提出,他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进行阐述:(1)隐喻的中心是思维,展现的是思维方式;(2)隐喻借助人们对一类事物的体验来诠释另一类事物的体验;(3)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中出现(词、句、语篇)。来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将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系统映射,包含着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如“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is shaky.”中用原本形容建筑物的“foundation”用来形容理论,就是典型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语法隐喻是韩礼德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的新视角。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划分为13种类型,其中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包含过程的转换和词汇语法的转换(被动化和名词化);人际隐喻包含语气隐喻和人际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韩礼德的隐喻结构见下图:

在韩礼德的基础上,马丁进一步完善了语篇隐喻,进一步开拓了隐喻的视角,在语篇中解码出不同的词汇语法层的转换,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着不同意义表达和效果。包括隐喻性主体、隐喻性新信息、隐喻性衔接手段。

批判的语言学在关注语法和词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转换”这一语法上,同样的,笔者对隐喻中的转换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的“转换”是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霍奇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转换”是“有关基本形式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删除、替代、合并、对句段或句段元素的重新排列”。转换是语法隐喻[7]的一种,是对意义表达的变异。笔者不回避被动化的转换在最初是批评话语分析中用来洞悉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被动化除了基本的句法功能(如:行文的美观,使表义更清晰、简洁)外,能够起到隐藏施动者,突出被动接受者的重要,快速吸引受话者注意力等作用,从而满足意识形态上的目的。在这里突出被动化的转换,是从其功能出发,利用其有效性更好地传输意识形态。“被动化”,顾名思义即将一个主动的句子变为被动的句子,这样的主被动的转换,不仅转换了话语外在表达形式,同时也转换了话语的表达意义。例如,标题“民主主义者遭枪击”,被动化的句式隐藏了主语警察,比起“警察枪击民主主义者”,就有效地可以避免警察成为矛盾的焦点,而将民主主义者成功地纳入了受众们的关注。又如将“微软在操作系统中加载了漏洞”转换为被动“微软的操作系统被加载了漏洞”,所表达出来的完全不同的意图和立场,被动化将加载漏洞的主体虚化,避开了矛盾,表明微软不是故意的,因此责任较小、罪责较轻,而主动句式表达出的含义是直指微软的罪责和不良动机,因此罪责较重。

4.互文性

互文性是指一种语言变体(社会语言)中的口头或书面文本会通过从同一语言变体或不同语言变体的其他口头或书面文本中吸收言语来实现这种切换。[8]这个定义的表述是典型的将外国学者的话语直接翻译成中文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直接能够尽可能地保持讲述者的原状,但却跨越了文化,也跨越了表述方式的习惯和理解的传统。在这里笔者不得不再搜寻出更加适合中文表述和理解的定义:互文性是指文本与其他文本、身份、意义、主体以及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之关系和过程。[9]这种更加条理化、清晰化的表述更加适合今天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而这些只是题外之言,不再赘述。关于互文性,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互文性的根本特性是一个文本充满了其他文本的片段。并将互文性分为明确的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隐喻和互文性是有密切的关联的,一种长期使用并成为约定俗成的互文性文本会自然而然地转换为共识的隐喻。带有互文性的文本并不一定带有隐喻性,但隐喻一定是带有互文性的文本,互文性是隐喻创造的源泉,隐喻从互文性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

在这里引用詹姆斯所引用的例证来讲解互文性是事半功倍的:

鉴于许多实证性学术研究表明,非洲裔学生作为非洲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拥有和使用一种在各种学术研究中被描绘为“黑人英语”(字面意思是黑人声音)或泛非交际行为或非洲系统的语言……鉴于《联邦双语教育法》(《美国法典》第20条第1402款及以下条款)责令当地教育机构“提高能力以加强英语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保持”。——节选自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学校董事会支持在本市学校中讲“黑人英语”的正式提案。这个文本具有典型的互文性,是完全互文的。第一个“鉴于”后所引导的长句,虽然不是直接引用,但是我们能够明显、清楚地认识到“黑人英语”“泛非交际行为”“非洲系统的语言”这些都是来自各种学术研究、语言学专家所应用的文本,这些表述最初也是起源和应用于语言学领域的,因此互文性明显。虽然不是直接引用语言学文本,但是“鉴于许多实证性学术研究表明”,使得后面的文字带有了更高的权威性。第二个“鉴于”则是直接互文的引用,将《联邦双语教育法》的内容直接置于文中,成为支撑提案的政策性依据。这段政策法律的引用,周围的文字对这段引用展开了解释,包括第一个“鉴于”。“黑人英语”并不等于“英语能力较弱”,因此,在互文中,提案的观点与权威的观点相融合,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获取支持。

又如英国《卫报》征婚栏目所登出的一则广告:“大红帽想寻觅一位智慧的大灰狼先生斗智。45岁以上。梦幻岛上的彼得潘请不要打扰。(Tall red riding hood wants big bad brainy wolf for battle of wits.45+.No Peter Panspls.Midlands.)”在这则短短的广告中,包含着内容丰富的两个互文文本。若是不知道小红帽和彼得潘的故事,是无法了解这个广告的含义的。原本的小红帽故事中的大灰狼是狡诈、凶狠和可恶的形象,并要将小红帽吃掉。彼得潘是一个在梦幻岛上不愿意长大的孩子。在这则广告中,小红帽变成了大红帽,大灰狼也变成了智慧的狼先生,彼得潘则是代表着幼稚和不成熟的男性。两个童话故事人物的引入,因为放在征婚栏目,所以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理解,反而用最少的文字承载了更大的信息量,增强了文字的吸引力和诙谐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