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比较研究成果

军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比较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21年1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搜索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主题的论文,共有1086篇。邱仁富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

军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比较研究成果

截至2021年1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搜索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主题的论文,共有1086篇。具体学科分布如下:

图4

博硕论文库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主题检索,有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269篇。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专著有10本: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袁芳,2018)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梁庆婷,2017)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吴琼,2017)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及发展前沿问题探究》(李小丽,2017)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葛红兵,20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李宪伦,201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邱仁富,201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洪波,20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李宪伦,2010)(www.xing528.com)

《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李宪伦,2007)

这些优秀的专著及论文分别解读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构成、范式、类型、功能等,从现实状况剖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路径,构建出了话语的基础理论框架,拓宽了研究范围,规划出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实践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的研究

郭毅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并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1]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2]可以说,郭毅然和董世军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界定是非常的相似的,此类的定义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了范围的界定——是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但定义还是明显缺少完整性。洪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语言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以社会期望为准则的教导话语,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义系统,是学科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是一种话语实践。洪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进行了完善,但缺少了语境这一要素,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局限于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邱仁富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以及功能主义的局限,突出了语境的重要性,较为完善地表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但其中交往、宣传、灌输话语相互重叠覆盖,略显冗长,应再做精练,以求定义的精确。笔者认为,将以上学者观点进行综合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构建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并重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更为完善,即: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构建和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在不断的完善中,还需继续雕琢,以求科学、精准。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的研究

鲁杰认为话语应从辩护、引导和规范三方面进行功能定位。李宪伦从哲学思维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主要包括其话语指向功能、话语转向功能和话语创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进作用。邱仁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功能包括以言灌输范导功能、以言感召激励功能、以言批判辩护功能和以言转译建构功能等。以上学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上形成了一些共识,如辩护功能、引导功能和规范功能,其中邱仁富提出的激励功能和转译建构功能为完善功能体系作出了贡献。但当前仍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提炼、丰富和规范。

3.关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足研究

邱柏生从话语体系和词汇指出:一方面,应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和词汇的适时调整问题。[3]周家荣对学科的研究话语指出存在三大缺失:即以工作话语代替研究话语、对理论概念关注不足和难以建立演绎理论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旧’话语体系的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障碍”[4]。邱仁富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③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上来说,郭毅然认为传统的话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是由于工具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扩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劝导式为主导,在话语方式忽视了对话式的话语;二是在话语内容上疏离了生活世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因而使话语缺乏时代性、层次性、生动性和批判性。[5]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来分析,胡绪明指出传统的“文本”式话语范式面临的困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深层结症。[6]董世军指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缺失:一是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利话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二是预设性和控制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征;三是唯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外在表征,即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情感。[7]冯永刚从主体间性的缺失提出对教师话语霸权进行批判。[8]黄禧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教育的主、客体沟通困难的情况,主导话语往往被多元文化所解构。特别是青年文化对主导话语权威的挑战、对主导话语价值的消解和对主导话语教化方式的抗拒等问题更需要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洪波认为社会转型导致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差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话语内容真实性缺失,话语交往真诚性离场,话语方式正当性不足,话语语境相关性式微,话语预设切适性背离。[9]邵献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存在“话语缺失”“承载缺失”和“失效缺失”等问题。[10]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依据。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路径的研究

吴琼认为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转化话语语境、丰富话语内容、拓展话语方式等途径,从而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造。[11]张燕、李宪伦提出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对应关系话语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的对应关系及其话语考量研究。[12]郭毅然从交往理性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更新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话语方式上要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话语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话语内蕴上要融注更加积极的情感。彭自成从话语创新的模式出发提出了三种话语创新模式:一是话语创新的矩阵模式,二是“博弈”的话语创新模式(对话语的建构),三是心理分析的话语创新模式(个性化语言的建构)。杨建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牢牢掌握教育的主动性和主导权:即延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解释链条,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论立经典”;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生活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根植实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美在叙事。邵献平从实效性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需要进行五个方面的转向: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指向,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邱仁富认为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发展,应积极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积极汲取国外的话语理论和话语实践经验;积极推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在话语内容、话语交往方式和话语领域方面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研究。这些不同角度的创新路径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但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应用研究,理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不断地去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